你有没有如下的问题?
1、追女生,她生气了不理你,你马上想去挽回?
2、你总觉得如果是你喜欢的人对你很热情,你会很高兴,所以你觉得你对别人热情,对方对你冷淡就是不喜欢你。
3、跟女生接触常常卡死在破冰环节,因为感觉对方回应不咸不淡的,感觉舔着个脸跟她尬聊很没意思,但放弃了又不甘心。
如果你有上述的问题,那么儒家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8个字也许可以帮到你。

实际上前两天就很想做一篇关于儒家的“意必固我”的内容,但迟迟没有啥灵感,所以就把选题放在这,刚好今天醒得早,打开手机看到个人在评论区留言,刚好可以用来举例什么是“意必固我”
他在评论区原话是这样的:
就是不喜欢罢了,换位思考,如果你喜欢一个女生,女生表现得太热烈你不仅不会不舒服,反而会非常开心。其实up一整个系列视频都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女生不喜欢你,不存在什么女生喜欢却又觉得太快了的情况。)
相信熟悉我的朋友,或者经常看直播间的朋友会被这人的脑回路逗笑,因为只要经常来看我直播联麦的就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这种脑回路而翻车。
但他这种思维到底有什么问题呢?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想当然”,也就是这种言论在我们的直觉上很容易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但实际上经不起仔细推敲。
我是这么回应的:
你这种思维方式不是换位思考而是以己度人,换位思考往往是推己及人,两者的区别是以己度人常常是站在个人欲望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推己及人则是站在他人感受的角度思考问题。
换个场景你就明白了,你作为卖家卖东西,买家跟你拉扯半天最后没买,你会因为最后结果去倒推买家其实根本不想买,你会认为如果你要买东西你就不会拉扯这么久,ok,当你作为买家,其实是因为担心各种买回来怕不合适或者单纯就是有点犹豫舍不得钱还想再看看,结果被卖家劈头盖脸这么说,你就会觉得这个卖家很没素质,这就是以己度人。而如果卖家说的是,没关系,我有时候买东西也犹豫半天,你慢慢考虑有啥不懂的再问我,这你显然就会更认可这个销售。
所以为啥会以己度人呢?实际上是人们习惯性地通过行为去推断他人的动机,而忽视对方处境,比如有的人一把年纪不结婚,有些父母只会觉得他们就是不想事不孝顺,所以这些父母才会不择手段地去逼婚。
在儒家思想里,这种现象或者思维方式被被称之为“意”,通臆,说的就是因为人因为个人私心和利益,不去了解实际情况或者不考虑他人处境和感受而随便下结论的毛病,后面还跟着”必,固,我”,分别指的是偏执,固执和自我中心,比如你觉得你热情被冷淡就觉得对方是不喜欢你(意),你就不会觉得你的行为可能打扰了别人的边界而是认定对方必然就是对你有不好的看法(必),就算别人提醒你太过了你也会觉得别扯了,我要是喜欢一个人我会巴不得别人也对我这么主动(固),所以你是不是也对我有意见所以才借题发挥pua 我?(我),实际上我评论区这个逻辑闭环特别多,在儒家的见解里这是一个人要做君子首先就要隔绝的毛病,因为从他人的态度直接推断动机无论是从思维还是语言表达都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隔阂心理的根本原因。
意必固我的出处
“意必固我”出自《论语·子罕篇》,原文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为孔子杜绝了四种思维和行为上的偏执。这四个字是儒家对人性弱点的深刻反思,旨在引导人摆脱主观、僵化、固执和自我中心的倾向,追求理性、通达与谦逊的人格境界。
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又被称为“君子四绝”,意指一个人要成为有修养的君子,对于这4个毛病就得斩草除根,一点都不能留,因为这4个毛病是导致人在面对复杂的事物,尤其是人际关系时产生偏激和僵化的心理,实际上这个2000多年前的认知放到当今社会依然是适用的,而且当今社会这种现象很显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我提倡大家不要这样,并不是说你们要多有修养,要多有素质,而是你老是在那“意必固我”很容易坏事。
事实上,在我13年关于情感教学的经验中,男生追女孩犯的最大的毛病,也基本上是这4个字,很多男生在跟女生交往中,就算是天胡开局,也容易被这4个毛病玩崩。
而这4个字,排头号的就是“意”,意是通假字,实际上是主观臆断的臆,什么是主观臆断,就是缺乏事实的依据,凭借个人感官上的直觉来做判断,北宋理学家程颢对《论语》“毋意”的注解:意者私心之萌。意即主观臆断是个人私欲对事情的一种曲解,为何主观臆断他人时个人私欲对于事实真相的扭曲呢?
就如同在我评论区留言的人分不清什么是以己度人什么是换位思考一样,因为他就是站在对自己是否有利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就会导致人会天然地认为他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他人对自己不利的行为就是错误的。
也就是说,人们很容易混淆“对我不利”和“你不对”的界限,比如评论区的这位老哥就是因为我的内容否定他“主动热烈”的行为对他不利,因为不用这种行为去接近女生,他就要另外想办法,这样就太麻烦了,干脆就硬说别人抗拒他的主动热情就是不喜欢他,然后就硬给自己的行为说个“换位思考”的理由,这是典型的先射箭再画靶的做法,因为他就是想证明无论他怎么做都没错,而是行为对象有错,这样就规避了需要再为这件事去投入精力去改变自己的不适感。
很多男生聚集在一起发出这样的言论,比如“女生不主动就是不喜欢”“慢热就是吊着你”这种典型又常见的主观臆断型言论,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倒逼女生要对他们有一些积极反馈,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不是不喜欢,是不是吊着,反正我就要硬给你扣个不喜欢我的帽子。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他们认为通过这种群体话术可以使得自己在跟女生交往中能够少费点事,让女生们为自己的脱单大业也担点责任。
但这样有什么坏处,恐怕除开我之外就很少有人在网上讲了,比如你很相信女生“不主动就是不喜欢”这个理念,比如你看上一个女生跟她发消息她没及时回复你,你会觉得她这是不喜欢你,如果你做这种解读的话会导致什么?
你立马就会感到不高兴,在情绪上就会跟对方形成对立,然后要么就开始心生怨恨地放弃,要么就想一些方式去改变对方对自己的态度,比如你本来就已经认为她不喜欢你,你就会觉得如果要让她接受你,你就得做额外的付出去讨好她,俗称“舔”。
所以无论你怎么想,只要你认为“不主动就是不喜欢”,只要对方稍微出现一些冷淡的反应,你必然会产生情绪,这种情绪就会转化成为你们彼此之间的矛盾。
但如果你觉得“女生不主动很正常”,你既不会生气,也不会想用什么方法和套路去刺激女生,只是会觉得需要多点耐心找更合理的方式去跟对方交往,或者你过几天忙自己的事就把这个女生忘了。
如果后续这个女生找你,你还会想跟对方解释这些天很忙,具体在忙什么,这样对方会感到被尊重,但如果你是因为对方对你冷淡,你报复性冷淡后对方主动找你,你很大可能就不会去解释,反而有一种你好像得逞了,要把架子摆足的心理,哪种方式对于你们的关系有利我想各位心里应该是有数的。
所以习惯性主观臆断碰到他人对自己回应不积极就是不喜欢的人,就必然导致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开始有情绪,有情绪就会产生二极管思维,要么放弃,要么继续就是“舔”,或者要使“招”,这就是儒家说的“必”,“必”指的是绝对化思维,二极管思维就是绝对化思维的一种。
比如我之前直播间就有个舰长,我就不点名了,为了自己所谓的“不舔”,活生生把他很喜欢,本来也对他有好感的女生错过了,就是因为觉得女生对他反馈不是很积极,老约不出来,就总搞一些超关系的事情,后来好不容易有点进展了,自己又三心二意所谓通过“多撩几个”来分摊焦虑,结果这个女生最后拒绝他的时候就说得很明白:我曾经对你有过期待,但是接触下来我觉得你最爱的人是你自己。
原话可能不是这样,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我相信有过类似经历的老哥就知道网上流行的很多人对于感情的一些绝对化和二极管的思维有多愚蠢,愚蠢在哪呢?就在于这些想法会变成思维僵化的教条主义。
再举例来说,有的人就特别喜欢问一个很常见但又让人觉得很无语的问题,就是追女孩要不要天天聊天,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二极管思维。
这种问题很显然要视关系、对方的态度以及两人是否投缘而定,如果关系又融洽聊得又投缘当然可以天天聊,但如果聊得干巴巴,关系又不好,那你天天聊又有啥意义呢?或者说两个人关系已经很近了,需要你更近一步了,你还在那天天扯一些有的没的,不抓紧时间约对方出来去确定关系,就会在这种每天毫无营养又浪费时间的聊天中葬送关系。
所以这种由“必”产生的绝对化思维导致的结果就是会开始固执己见,比如”
表白死”、”绝对不能舔”,“不能对女生太好”这种绝对化思维开始在脑子中生根发芽了之后,别人提醒你,诶,兄弟,女生都跟你明示需要一个有一个仪式感的表白了,该去确定关系表白了吧?你就会说,你没看网上都说表白死吗?表白不是冲锋号吗?这时候表白就当了舔狗了,真爱你的女孩,即便你不表白,她也会跟你在一起。
这种人在遇到这种具体情况的时候满嘴的互联网话术,就跟我那个舰长说“不能舔”是一个道理,然后我追问他什么是“舔”,他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是舔,总之就是不能舔……
然后我就调侃他,哥们我看你不是要谈恋爱,如果有个比赛叫“不当舔狗大赛”,我怀疑你是冠军的有力争夺者。
为啥他会这么说呢,原因还是二极管思维,认为跟女生交往主要对方不积极就是不喜欢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如果还对对方主动就是舔,所以女生最后说他爱的是他自己。
这就让“意必固我”形成了完美闭环,首先揣测别人不积极回应就是不喜欢他(意),然后就觉得自己主动就是舔(必),然后所有行为模式都是为了避开舔,即便他每个星期都来问我,我每个星期都在说他这种想法不对,但他还是固执己见(固),最后女生拒绝的时候说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我)。
基本来我直播间的老观众都能证明这是真事,因为时间周期就是从去年年底到今年4月份,处于对当事人的保护我就不点名了。
而且这绝不是个例,很多人都被现在互联网流行的情感话术所毒害,导致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实际上这个问题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说过了。
所以,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些人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去考虑别人的具体处境和真实想法,总是把个人的主观偏见强加在客观事实上,还振振有词,所以才导致坏事。
这一点都不用你们学什么心理学和哲学,你们哪怕翻开党史看看,在我党发展历史中那些忽略客观事实,一味搞教条主义,偏激主义的杠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后对组织带来的危害和打击有多大。
所以每次看到这种事情,我都想感叹,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并不是我们不总结经验,而是人总是很难识别和战胜自己的情绪,儒学发展到最后为什么是心学,为什么讲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就是因为人因为有私欲就会产生意必固我的想法,结果导致这事反而会因此而办砸。
所以如何去掉意必固我,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格物致知,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讲格物致知就是在做事的时候祛除私心杂念,而祛除私心杂念的开端就是避免主观臆断,也就是对任何事不要先入为主,先认真了解,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再去考虑如何应对。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越关注客观事实的人实际上情绪越少,而总是陷入主观的人常常爱发脾气,而且还总把事情搞砸,希望屏幕前的你有这些毛病就改了,没这些问题就继续保持。
ok,这里是凡事都有解课程组,我是猫爵士,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