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听医者真实分享、记录医路人生
照亮医学奋进之路,我们共同前行!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干眼的发病率达 5%-50%,干眼已成为全球最为常见的眼表疾病。据《中国干眼专家共识(2020年)》统计,亚洲干眼发病率居全球前列,其中我国干眼症发病率约为21%~30%,21-50岁22.5%,65岁以上33.75%。我国干眼症患者约3.6亿,就诊率仅有5.38%。患病率以每年10%的速度攀升。面对如此严峻的健康挑战,干眼症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
正值10月11日世界干眼关爱日这一特殊时刻,本期《医路光辉》访谈栏目特别邀请到了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的主治医生陈荟宇老师。旨在借助这一全球性的关注日,通过陈老师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与广大读者深入交流并普及关于干眼病的相关信息。我们期望通过陈老师的专业指导,使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眼睛。同时,我们也鼓励大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共同促进眼部健康意识的提升。
q
您认为导致这种疾病患者年龄越来越低,并且患病率持续升高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干眼症高患病率的出现带有鲜明的时代背景,这主要源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相比白内障、青光眼等传统眼疾,干眼症作为一个疾病概念被提出并得到深入研究的时间还不到30年,相对较短。
过去,我们认为干眼症的主要发病因素与年龄和性别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眼部自然退化,泪液分泌功能会自然下降,因此年龄较大的人群患病率较高。同时,由于围绝经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
然而,在门诊中我们发现,干眼症患者的年龄层正在逐渐年轻化,甚至学龄期的青少年儿童也出现了干眼症状。年轻人和青少年儿童泪液分泌功能正常,激素水平稳定,且没有眼部手术或反复角膜炎、结膜炎等病史,那么他们为何会患上干眼症呢?
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生活习惯的巨大改变。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喜欢宅家、户外活动减少、工作压力大导致的焦虑和失眠、佩戴美瞳和化眼妆等时尚行为,以及为了防控近视而佩戴角膜接触镜等因素,都可能引发干眼症。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并改善这些生活习惯,以降低干眼症的患病率。
q
为了提升公众的自我识别能力,我想了解一下,是否存在一些典型的症状,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这些症状时,能够提醒他们可能患有干眼症,从而及时就医?
q
陈荟宇老师: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有意思,当我们谈及干眼症时,很多患者都会好奇地问自己为什么会得病,以及这病是否能治愈、是否会永远伴随。实际上,探讨干眼症的成因时,我们不得不提及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用眼习惯。
对于患者常常提出的“能否治好”的问题,我通常会反问他们,是否愿意尝试改变现有的生活习惯。如果能够积极调整生活习惯和用眼方式,那么不仅可能预防干眼症的发生,即使已经患病,也能减少复发的可能性。这些预防措施其实就蕴含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首先,提到预防,大家都能想到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比如少刷手机、少玩电脑、少看平板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仅仅是手机,任何带有电子屏幕的视频终端都应包括在内,比如儿童手表等。此外,多参与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也是预防干眼症的有效方法。
对于办公室人群来说,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建议就是多眨眼。干眼症有多种类型,其中泪液动力异常型指的是泪水不能及时涂布在眼睛表面。很多人因为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而忘记眨眼,导致眼睛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缺乏泪水的保护。因此,多眨眼是预防干眼症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看书还是使用电子屏幕,都应保持适当的眨眼频率。
此外,眼保健操也是缓解眼部疲劳、促进泪水分泌的有效方法。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眼保健操,既增进亲子关系,又能保护眼睛健康。同时,遵循“二十二十二十法则”,即每用眼20分钟,就抬头望向窗外20英尺(约6米)的距离,持续20秒,以放松眼睛。
办公室人群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蒸汽眼罩或温热的毛巾敷眼,每次十分钟,有助于缓解眼部疲劳。此外,在房间内放置加湿器,避免空调直吹,也能有效改善眼部环境。
最后,对于爱美的人群,尤其是年轻女性,我强烈建议减少接种睫毛和画眼妆的频率。因为接种睫毛所使用的胶水可能含有刺激性物质,对眼睛造成伤害。如果必须化妆,卸妆时一定要彻底清洁眼部,使用专业的眼部清洁湿纸巾,确保睫毛根部和眼周皮肤干净卫生。
总之,预防干眼症需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调整用眼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眼部清洁和保湿,这样才能有效保护我们的眼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