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血液透析最常用、最好用的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相对而言较为方便,有很长的使用寿命,血流量相对而言较为充足,患者的日常生活等也不会受到严重影响。在动静脉内瘘的具体使用过程当中, 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等,感染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感染也是引起内瘘血栓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我们接着讲一下影响内瘘正常使用的严重并发症——内瘘感染。
一、引起内瘘感染的常见原因
1、血液透析肾友方面
1)未做好穿刺点保护,不注意个人卫生,不注意手臂皮肤清洁;
2)凝血功能较差,回家后穿刺点出血,止血贴脱落造成污染;或穿刺点未完全愈合,过早揭去止血贴;
3)患者居家时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穿刺处弄潮湿,导致污染,如洗澡、出汗等;4)长期使用胶布、止血贴,致动静脉穿刺处皮肤过敏,发生破损、溃烂,用手搔抓,引起皮肤感染;
5)血液透析病人由于机体抵抗力差、营养不良、贫血、高磷,引起皮肤干燥、瘙痒难耐时,频繁抓挠,极易造成穿刺部位皮肤溃烂、感染;
6)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灶,局部水肿,营养不良,邻近有感染灶扩散;
7)全身感染未得以控制,致病原微生物在内瘘处聚集生长而感染。
2、引起内瘘感染的常见原因
1)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灶,禁止在红、肿、感染处进行穿刺;
2)穿刺部位皮肤消毒不严,无菌操作不规范;
3)拔针后穿刺点污染,特别是血管内压较大止血困难者,可在更换按压敷料时污染穿刺点引起感染;
4)透析间歇期患者自我保护不当,如过早取下敷料使穿刺点污染,患肢用力受压造成渗血,患者自己或由家属止血时污染;
5)局部水肿,营养不良,邻近有感染灶扩散;
6)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穿刺技术欠佳,穿刺点反复穿刺及穿刺部位血肿;
7)穿刺前,护士对动静脉内瘘皮肤观察、评估、重视不够,未对动静脉内瘘皮肤早期出现的过敏、红肿、破损、溃烂进行及时宣教护理;
8)皮肤消毒液的污染、过期使用,碘伏瓶未及时盖盖子或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存在污染现象。
二、 透析内瘘感染预防措施
1、加强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前景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消除其顾虑。
2、术前血管的保护
术前应注意血管保护,保持皮肤完整、清洁,制作内瘘的肢体避免静脉穿刺。
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在慢病门诊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慢门随访管理中,就要进行“静脉保护计划”,做好相关健康教育。
肾内科病房也是透析血管通路维护的前哨阵地,对于肾内科护士要有意识进行血管保护,做好相关健康教育。
3、内瘘术后1周的护理
1)术后1周内抬高患肢30°,以利血液回流,红外线灯理疗每次30min每日3~4次,以减轻肿胀、促进吻合口愈合、但应严密观察局部皮肤变化,防止皮肤烧伤;2)密切观察内瘘是否通畅,能否扪及搏动,闻及血管性杂音,如有减弱应立即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3)包扎敷料不宜过紧,避免血管受压,内瘘肢体严禁测血压、静脉穿刺、扎止血带,敷料渗湿及时更换;
4)睡觉时应卧向健侧,避免肢体受压,避免穿紧身袖口、裤脚的衣服;
5)内瘘一般约术后6~8周使用,个别血管扩张不理想可延期使用。
4、内瘘重复使用期的护理
1)严格做好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皮肤消毒剂应选用高效碘类化学消毒剂,皮肤消毒范围离穿刺点5cm;
2)拔针时严格无菌操作,掌握好按压点,尽量避免更换按压敷料时污染穿刺点。对门诊透析患者待充分止血,无菌敷料包扎好后方可离开;
3)加强患者透析间歇期自我护理指导,如注意皮肤清洁、避免蚊虫叮咬及抓伤等、勿用患肢做重体力工作,不能过度弯曲和受压等;
4)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争取穿刺一次成功,拔针后按压适当,过重或过轻都会造成皮下血肿,继发感染;
5)穿刺点要分散,不要集中于某一局部,采用钮扣式穿刺法,穿刺点有轻度发红和局部硬结,应更换穿刺部位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护理措施控制感染;
6)若穿刺点周围有感染灶,暂不用内瘘透析可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并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永久性血管通路内瘘手术虽小,但重复穿刺次数多且穿刺针头粗、操作不慎易被污染因此,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穿刺技术、精心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宣教与自护指导。
三、保护内瘘,预防动静脉内瘘感染
1、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教育患者合理饮食,补充维生素B。避免因营养不良、贫血导致皮肤抵抗力降低。提高患者对血管通路的保护意识,发生感染预兆时,进行预防性治疗,也可减少临床感染的发生。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护理措施,教育和协助病人做好穿刺点保护,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局部需要热敷或冷敷时,不宜用湿毛巾直接敷于未 愈合的针眼上,禁止将药膏涂在未愈合的针眼或破损处。平时在家备好消毒皮肤 的碘伏、创口贴等。透析结束后,严格消毒穿刺口,并贴上无菌止血贴,24h后揭下,止血贴潮湿或有血迹,立即消毒穿刺口,及时更换创口贴。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皮肤清洁及穿刺口干燥,不要随便搔抓皮肤及抠结痂,以免造成出血和感染。
2、每日观察动静脉内瘘状况
如发现穿刺针眼皮肤红肿、有疼痛或疑似感染灶等现象,应及时就医。护士穿刺前,对穿刺皮肤进行评估,发现穿刺部位或附近皮肤有感染灶,要及时消毒处理。穿刺部位避开皮肤有红肿、过敏、破损、溃烂、感染处。
3、注意无菌操作
护士在实施穿刺前要注意手卫生,透析前选择合适穿刺方法,禁止在发红、硬结、 疑似感染处穿刺。穿刺前用碘伏消毒皮肤2遍,消毒直径大于5cm穿刺静脉端,再穿刺动脉端。操作过程中避免跨越无菌区,疑似污染要再次消毒。
4、采用科学的穿刺方法
有计划地使用动静脉内瘘,穿刺前选择好穿刺部位,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而出现动脉瘤等并发症。为加强穿刺点选择的正确性及成功率,对较难穿刺、新内瘘前几次穿刺、人工血管要谨慎穿刺,要由经验较丰富的护士穿刺。穿刺前,对内瘘进行评估,根据内瘘的具体情 况,选择针对性的穿刺方法。避免区域式穿刺方法, 因其可致内瘘的血管瘤形成和血管狭窄发生。反复多次区域穿刺,局部很快呈现“筛眼”状薄弱,血管瘤处皮肤薄,抵抗力差,容易引起感染。选择扣眼式穿刺的患者,扣眼往血管方向凹陷,容易隐藏细菌,消毒不能彻底,易引起内瘘感染。
5、穿刺部位皮肤的保护
用纸质胶布、止血贴引起过敏的,可改用透明胶布固定,改用其它防过敏的止血贴或胶布。透析过程中,覆盖针眼的纱布已有渗血,应予及时更换。积极治疗和控制皮肤瘙痒, 降低透析液温度,对于高磷、毒素高、周围神经病变等引起的皮肤瘙痒,可采用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药物等方式对症治疗。皮肤干燥者,嘱皮肤外涂润肤露,不用高于40℃的水温及用碱性强的肥皂液洗手。穿衣以棉织品为好,避免贴身穿戴羽绒、尼龙及毛织品衣服。瘙痒时,可用煎水之后 的冬瓜皮贴在皮肤瘙痒处,有止痒的效果。
6、透析环境及消毒液的使用
严格限制陪护家属进入透析室,透析室空气使用臭氧消毒,每天3次,每次1h,并定期开窗通风。透析室每月做空气培养1次,及时清倒垃圾;注意正确使用碘伏消毒液,避免污染,有疑似污染及过期,要及时更换。如何保护好患者的血管通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透析中心长期细致和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