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邪盛久伤正,脾肾亏虚,浊毒难以泄化,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陕西中医药一附院黄峰教授认为,痛风发病,多因风寒湿邪侵袭,外邪体内久恋难祛,郁久化热。
或者后天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醇酒,就是脾胃亏虚,湿邪内生,化浊成毒,湿热痰瘀胡总督沉积于关节而导致有形之疾病。
而痛风患者体内邪盛久恋不泄,邪久必伤正,最先伤及的就是脾肾功能,脾肾功能下降,则运化失司,津液输布障碍,水液蒸腾气化足部,湿热浊毒清泄不畅,可导致痛风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痛风急性期,祛邪为重,重在解毒利湿;慢性期,扶正为主,重在培补脾肾
根据痛风病程进展,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迁延期。
痛风急性期,以邪盛为主,调治重在利湿解毒,以驱邪为主。慢性期,重在主要以正虚为主,调治应扶正为重,配补脾肾功能。
不管是痛风急性期还是慢性期,浊毒是湿热日久留恋在筋骨关节等部位,从而形成的有形之病理产物,所以化解浊毒要贯穿痛风调治始终,也是痛风调治的关键。
陕西中医药黄峰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临证经验,参照古今中医文献,总结出诊治痛风的成功经验——分期论治为基础,扶正祛邪要兼顾,浊毒胶着很难治,专病也有转药用。
痛风分期论治,急性期清热解毒不忘益气养阴,慢性期滋补脾肾不忘化痰祛瘀
痛风急性期的主要病机是“不通则痛”,临床主要表现为患处肿痛明显,可伴有局部关节功能受限,屈伸不利,一般可分为寒湿阻滞型和湿热蕴结型。
慢性期以正虚为主,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养护不周导致素体虚弱,湿从内生,气血津液运行障碍,久之则浊毒内蕴,痰瘀互结。之后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碍气血运行,湿浊邪毒根结难去,辩证更多,成为难治之证。慢性期痛风,主要病机为“不荣则痛”,临床表现为患处肿痛不很严重,隐痛不适,身体畏寒、肢冷等全身症状比较明显。
慢性期可分为痰瘀阻滞型和脾肾阳虚型。
应该注意的是,虽然痛风应该随症辩治,但也不应该局限于分期论治。
比如急性期以实证为主,但也总有乏力、纳呆、眠差等虚症表现,所以急性期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同时,也要注重益气养阴、顾护脾胃正气的调理。
而慢性器,虽然以扶正为本,但同时存在湿热、痰瘀痹阻,或痰瘀阻滞或脾肾阳虚并存,因此在化痰祛瘀同时也要兼顾补阳、温阳;或扶正温阳同时兼要化痰祛瘀。
因此,不管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祛邪和扶正都要兼顾。
痛风多年,浊毒胶着更难治
浊,凡害清之邪都为浊。
毒,邪气蕴结不解,都为毒。
而痛风浊毒,是痰饮水湿等久停体内,胶着不化,郁结成热,流注于筋肉骨节,阻碍局部气血运行,日久血败肉腐,氤氲成毒。
痛风者多见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这是足太阴厥经循行之处。
脾经穴位多具有通利湿邪的作用,也是湿浊邪毒最易浸损蓄积的地方。
湿邪趋下,湿邪下行流注于跖趾关节,并郁结难行,化浊成毒,侵及筋骨,痛风因此而生。
所以,在调治痛风是,要重视化浊祛毒的药物,如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之品和土茯苓、天花粉等解毒散结之品,配伍使用。为什么?
砂仁、白豆蔻这些药物性温,可芳香醒脾以化浊,让湿邪从中焦以化。
薏苡仁行为甘淡平,渗湿健脾,使湿邪从下焦而走。
土茯苓、天花粉等行为苦寒,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通利关节的效果比较强,和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辛温、甘平药物配伍,既可以化浊解毒,还可以避免苦寒之品伤及中焦。
还要记得,浊毒胶着难解,应该徐徐图之,所以芳香之品用量要轻,不可猛浪重用,而清热解毒苦寒凉药,也不能长期久服。
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尿酸不再高,痛风不会犯,远离痛风石。
对于痛风,尿酸高,你有什么疑问,可以在评论区讨论,欲参与鸡尾降尿酸计划可联系,帮你制定一对一个性化综合调理方案,把尿酸长期稳定控制在正常范围,预防痛风发作。#22条健康热议内容#。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源于网络,侵删):2019年第5期《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裴颖等文章《黄峰教授诊治痛风经验撷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