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就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次年,叛军一路长驱直入,先是攻破大唐东都洛阳,继而在潼关大败被逼仓促迎战的哥舒翰,于当年6月攻下长安。
长安陷落前,得知潼关失守的唐玄宗李隆基携带后宫妃嫔、皇子等人仓惶西逃,在逃至马嵬坡时士兵哗变,爆发了著名“马嵬坡兵变”,玄宗宠爱的杨贵妃以及奸相杨国忠等人身死。对于这场兵变,正在逃亡的老皇帝无可奈何,只能选择默默接受。
兵变后不久,太子李亨向唐玄宗提出分兵的建议,他要带领一部分人马前往灵武,另谋发展。玄宗答应了,自此父子二人分兵,一人前往蜀中成都避难,一人北上灵武。
李亨到达灵武不久后很快便登基称帝,尊玄宗为太上皇,是为唐肃宗。此后,他遣使者前去成都通报玄宗,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在看到灵武来的使者时非常“高兴”,激动地说道:“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然而,他是真的高兴,真的没有任何忧愁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在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太上皇之后,他很快以太上皇的名义下发了一道旨意,要求“四海军国事”仍然要向他汇报。等到长安收复之后,他才彻底“退休”。
显而易见,对于已经安坐龙椅几十年的玄宗来说,他仍不甘心就这样失去自己手中的皇权。
肃宗即位后,启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积极与叛军作战,次年大败叛军,成功收复都城长安。在还都长安后,他很快便写信邀请父亲从蜀中回都,那时的玄宗虽然仍不忘记长安的美好岁月,但在权力场里厮斗了一生的他,深知回到长安意味着什么,因此面对儿子的邀请他拒绝了。
他给肃宗回了一封信,告诉儿子自己想在富饶的蜀地安度晚年,让他把蜀地划给他。
然而,新皇帝收复都城,不接老皇帝回京,反而把老皇帝扔在远离权力中枢的偏远地区,这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时代是绝对不被允许的,是要遭世人指责的。于是,肃宗只好一而再地邀请父亲回都,最终唐玄宗答应了,他其实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公元757年11月,在六百余名士兵的护卫下,离开蜀地的玄宗已经抵达了扶风。刚一到扶风,肃宗派来的三千精骑接管了护送的工作,六百多名士兵被就地遣散。次月,到了咸阳驿站,肃宗亲自来迎接父亲玄宗。这两人,儿子捧着父亲的脚呜咽起来,父亲却脱下黄袍给儿子披上,场面好不“父慈子孝”。
返回长安后,玄宗住到了兴庆宫,自此不再过问大唐朝政,过了一段宁静安稳的日子。不但身边伺候的人都是高力士这样的熟人,还有梨园子弟演出,同时肃宗也给他上了一串长长的尊号。然而,没过多久,在肃宗的默许下,权宦李辅国便将玄宗移居到了清冷破旧的太极宫,其身边一众亲信流放的流放、致仕的致仕,只剩下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居住在这座宫殿。
这时的唐玄宗已经年逾古稀,被囚深宫,身边无依无靠,难免郁郁寡欢。在心中极度悲凉的情况下,便写下了一首《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这首诗歌,玄宗明面上是在说木偶,实则也是在感慨自己的际遇。在回到长安后,他正如同木偶一样,配合着儿子表演傀儡戏,表演完了就被抛弃。即便曾经缔造过辉煌的丰功伟绩,但到头来仍旧没有逃脱成为傀儡的命运,一切辉煌都如同梦一样。
唐玄宗的前半生英明无比,造就了大唐的又一盛世降临。然而,在他的执政生涯进入到下半场后却突然风格骤变,昏聩无能,导致大唐由盛转衰,自己也从至高无上的帝王沦为空有头衔的太上皇。
公元762年4月,78岁的唐玄宗驾崩于神龙殿,这位毁誉参半的帝王在孤独、忧郁中,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