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深藏热带密林中的遗世之城,一段横跨六百余年的恢宏历史。吴哥遗迹为何凝结了如此多的钟情与热爱,让人因其独特的信仰之美而一见难忘?沐浴在夕阳斜晖中的浮雕残迹,又揭示了这个东南亚古国怎样的神秘过往?
新近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吴哥王朝兴亡史》,是作者根据早年间发掘成果、最新的碑文解读,在建筑学、美术图像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校订新史料、加入对遗迹修复中传统技法的新发现而成的著作。全书浅显易懂,是一本关于吴哥建筑、吴哥王朝历史、吴哥社会史的入门读物,图文并茂,填补了国内介绍吴哥王朝历史方面著作的空白,可以让更多中国读者不再只知晓吴哥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存在而不知其背后的历史,也可以让读者们对柬埔寨这一位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南亚邻国产生更多的了解。
本书作者石泽良昭,上智大学教授、上智大学亚洲人才培养研究中心所长、上智大学吴哥国际调查团团长,第十三代上智大学校长(2005—2011)。曾多次前往吴哥遗迹进行考察,著有多种关于吴哥文明的著作,2017年因为柬埔寨吴哥遗迹保存修复及人才培养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拉蒙·麦格塞塞奖”。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世鸿在为该书写的序言中表示,石泽良昭的吴哥研究并非仅停留在文献和著述方面,还积累了大量实地遗迹探查经验和现场作业的成果。与书名一致,本书围绕王朝兴亡展开,按照吴哥王朝历代国王的先后顺序,阐述分析各王执政时期的统治手段、宗教信仰、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由于石泽本人具有深厚的碑文解读功底,在分析各王即位、仪式、内部斗争和对外征伐时,他都尽量倚仗碑文等一手资料,并结合寺院建筑、浮雕刻绘、贮水池和疗养院遗迹等,以空间诠释时间。……石泽良昭通过对比新旧考古证据、碑文、元代周达观留下的记录与过去法国学者的研究,不仅不受限于西方中心史观,还超越了一般国别史和民族国家叙事史的框架。”
毕世鸿还认为,实际上,古吴哥文明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环境与神明信仰在密林中完美结合的魅力,人们穿梭于森林、佛塔、雕像、参拜道路之间,仿佛置身于工业文明之外的净土,“本书也极力向人们呈现出一个抛开过往偏见后真实的吴哥,带领读者越过丰饶物资的迷惑,回到那个充满虔信的本初世界。吴哥遗迹将王朝易主但文明长存的这种难以言喻的精神特质传递到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在如今的世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稍许点燃中国人探究东南亚文明的热情,也期待越来越多的国人在经历短暂阴云后,能够亲赴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与地区,感受那历经沧桑、洗净铅华又充满信仰力量的文明遗迹”。
记者:钱欢青 编辑:钱欢青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