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医圣兰茂系列之五——兰茂身世之谜及号“止庵”的由来

2024年02月26日20:05:12 历史 1208


滇中医圣兰茂系列之五——兰茂身世之谜及号“止庵”的由来 - 天天要闻

兰止庵先生雕像之一

网络对于兰茂身世之谜可谓是五花八门,但都经不住推敲,可信度不高。我先简单分析一下兰茂家庭和蓝玉案是否有牵连?

《细说大明》中记录,蓝玉明朝初年的著名将领,他出生于1340年,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是开平王常遇春的舅子。他最初跟随常遇春从军,每战必先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因蓝玉的出色表现而受到常遇春的重视和栽培,并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将领。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因此蓝玉也算是朱标的舅舅。

蓝玉案是指明洪武帝朱元璋在1393年以加强集权为借口,诛杀大将蓝玉并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此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因蓝玉案被牵连杀戮的人数超过1.5万。朱元璋借机诛杀了蓝玉一门,以及傅友德冯胜王弼等公侯。这一事件导致了大量无辜人的被害和牵连。

滇中医圣兰茂系列之五——兰茂身世之谜及号“止庵”的由来 - 天天要闻

再来分析兰茂的家庭,苏国友著《兰茂》一书中有详细著述,因篇辐较长,小唐总加以总结一下,并非我窃取别人劳动果实,而是作者苏国友写得已经很详细了,我加以简述,目的只在于让人人能懂兰茂,真正的了解兰茂,把兰茂的故事和文化广为流传,因为现在关于兰茂的版本实在太多了。

明正德《云南志》说“兰茂,杨林千户所籍,河南洛阳人”。既然是“杨林千户所籍”的“河南洛阳人”,我们就不妨从来自河南的军事移民之中,来查找兰茂的家世的线索。

据《明太祖洪武实录》记载,在明代征调来云南屯田的军士之中,与河南有关的,主要有三批。

滇中医圣兰茂系列之五——兰茂身世之谜及号“止庵”的由来 - 天天要闻

清政府丑化的朱元璋像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傅友德等以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制要害。这是头年平定云南,次年“重兵留镇”,初设卫所,实行的“大军屯聚”征调。不过,此次重兵驻守形成的是云南左卫、右卫、中卫、前卫、后卫、大理卫、永昌卫、楚雄卫,通海御等。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六月,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发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的旧称)等十四卫步骑军万五千人征往云南”。明五军都督府之中,中军都督府在京外下辖直隶二十六卫、十六个千户所,包括中都(凤阳)七卫、一个千户所,河南十二卫、六个千户所等。这一年,在云南建立的有隶于楚雄卫的姚安守御千户所等。按洱海等卫官军先驻留、卫所后设置之例,此次进入云南的军卫将士,可能屯戍于其后设置的卫所之中。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朝廷特赦河南右护卫、仪卫司和周王迁镇云南,应有官军校尉仪仗具遣赴云南参侍,李兴率军马五千五百人启行。

周王,指周定王朱橚(1361~1425年),系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洪武三年(1370年),封为吴王,后改封为周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因擅离封地到凤阳而获罪,被太祖下令迁往云南。

周王朱橚被贬,“官军校尉仪仗具遣赴云南参侍”。而这一年,在云南建立的有平夷等卫,次年设置的有杨林等千户所。

从时间来看,随周王进入云南的官军,虽然没有记载落脚何处,但杨林有可能就是这5500人之中部分人的驻屯地。

兰茂之父有可能是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被征往云南,后编籍屯成杨林守御千户所的河南人。

蓝玉案发时间为1393年,如真像网络所述兰茂之父为蓝玉门下一员猛将,那应该是追随蓝玉身边直至蓝玉案发生之时,又或许蓝玉派其来云南当军职,而不是担任普通军户,这里面漏洞百出。时间、地点、人物各不牵扯,是不可能有任何牵连的,仅是别人拿音同字不同的“蓝和兰”来炒作,是个巧合而已,可以分析出二者毫无关系可言,也就不可能受蓝玉案牵连了。

给兰茂取名之人是知书识礼的,原因是“兰茂”之名,出自一个典故。公元前484年,时年68岁的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14年,自卫国返鲁国,隐居在谷中,见到兰花之茂盛,而兰花则与众草为伍,孔子见景生情,暗自伤心生不逢时。兰氏将其子取名为“兰茂”,说明兰茂从小生活在传统文化深厚的氛围之中。

兰茂兄弟三人偕能出口成诗的文采应该得于父亲的言传身教,那么其父在元代应是书香门第的家庭,兰父文化水平较高,按理说,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在军队中却没有担当任何军队文职,那只能是一种情况,兰茂之父入滇落户时杨林千户所已有军队文职,文职是闲职,不用上战场,当然文职也是承袭的,通俗的说“我的文化没你高,但我就是不让你”。形如这种情况在单位上是最明显的,懂的都懂,不细聊了。


滇中医圣兰茂系列之五——兰茂身世之谜及号“止庵”的由来 - 天天要闻

嵩明兰茂广场

再来分析一下兰茂耻于利禄,自匾其轩曰:“止庵”。

《兰茂》一书关于“止庵”内容分析是我所有看过关于兰茂的书籍和文章中写得最为合理的,无可挑剔。

兰茂稍长该进学堂念书了。此时,嵩盟州城有创建于元至正八年(1348年)的州儒学,可杨林没有学校。杨林地方上的子弟,要读书必须到州城所在地嵩盟或府城所在地昆明就读。而由于兰茂系“杨林千户所籍”,按照当时明初规定,州儒学招收的是土官、土民子弟,鼓励州所辖民众甚至当地民族的一般子弟入学,屯田的军户子弟被排斥在外。即使偶尔有军户子弟进入州儒学这样的官办学校,也不得作为国家供给“廪膳”(免费提供食宿)的生员。这让只在杨林落地生根十多年,仅稍稍有点积蓄的兰茂之父难以负担。一边是小孩要读书,一边是没有学校就读,渴望让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兰父兰母,被逼无奈,可能就采取自己教育(外人教学的情况似乎不大),兰茂还是块读书的料,他“性聪颖”,读起书来总是比别的小孩长进快,凡读诗书过目不忘。

兰茂15岁之后,烦恼的事又找上门来了。永乐九年( 1411年)年,朝廷特诏云情南布政司始行乡试,当年就有洪诚等28人中举(功名中的一种,不是状元),还有2人进士及第。在全省28名中举者之内,云南府有7人,其中含嵩盟州和安宁州各1人。嵩盟州中举者,名叫杨节。作为嵩盟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举人,他的中举,自然在嵩盟州、在杨林守御千户所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应该让少年兰茂看到了读书的希望。1413年,嵩盟州赵敬中举。看到嵩盟州又有人中举,听到云南还有人举进士,兰茂的内心开始烦燥起来。其原因是由于朝廷明文规定:“文武官舍军校匠余,不许外郡入试。”所有移居他乡的子弟,参加应试必须回本籍应试。兰茂进不了正规学校,读了点书而又不可能回远隔千山万水的河南洛阳应试,仕途被堵,眼看有功名而又与功名无缘,20岁时的兰茂,才“耻于利禄,自匾其轩曰:“止庵”。

成年后的兰茂,一直心想“待时而出”,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他只好自谋生路。直到兰茂54岁时,云南汉族军事移民子弟才获准进入州县儒学接受教育和考试,但在等待中的兰茂已是年惑古稀了。

滇中医圣兰茂系列之五——兰茂身世之谜及号“止庵”的由来 - 天天要闻

兰茂纪念馆俯瞰图

关于耻于利禄,自匾其轩曰:“止庵”这句话。

我们来逐字分析,首先杨林、嵩明乃至一些研究兰茂的团体口口相传都一致认为“兰茂是看破官场的腐败与黑暗,认为做官是可耻的,兰不想与其官场人同流合污而耻于利禄”,我们不妨试想一下,读书之人有哪一个不想考取功名,这是衣食无忧光宗耀祖的好事。

兰茂是军屯户(军籍),一但沦为军籍是最底层的户籍,再往下只有青楼的贱民籍了。再比如说基层军职是代代相传(戚继光承父职),普通人在战场上靠浴血奋战中争取军职是万万不可能。改变军籍的方法只有两种,其一,皇帝开恩特赦,其二,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很显然,第一个不可能,第二个的话明代军籍入仕途的官员比比皆是,比如说明代位居宰辅的张居正

滇中医圣兰茂系列之五——兰茂身世之谜及号“止庵”的由来 - 天天要闻

“耻于利禄”应该是形式所迫,朱元璋的国策只想让戍守边疆的军户知难而退,放弃杂念安心戍边,兰茂所以才对仕途的无望而心灰意冷,“趾于利禄”驻足停步停止追求利禄才说得通。止字古文繁体用趾,文言文中的错别字叫“通假字”,顺理成章的“趾通耻”,应是古时书写或印刷排版有误造成的。

“止庵”二字之解,止是停止之意,庵又指文人的书房,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兰茂因心灰意冷在这间书房里停止了对仕途的向往和追求”。

滇中医圣兰茂系列之五——兰茂身世之谜及号“止庵”的由来 - 天天要闻

兰茂的故事太多,一期一期的来。嵩明的名人兰茂,连嵩明人自己都解释不清楚,那还怎样让兰茂文化声名远播。小唐总并非公职人员,我白天要干活,有时晚上要加班,只能闲暇之余来创作。我的文章只是配菜,仅能用于茶余饭后聊聊天,感兴趣的请各位朋友自己购买书籍来研究了。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15日内头条是可以修改的,同时我也希望将文章做到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兰茂》、《细说大明》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聊聊三国(99):曹叡去世之后,曹爽为什么能迅速执掌大权? - 天天要闻

聊聊三国(99):曹叡去世之后,曹爽为什么能迅速执掌大权?

在给曹叡办完葬礼之后,接下来,魏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小皇帝曹芳在位,郭太后坐镇后宫,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的时代。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司马懿能够在曹叡临终之前,第二次当上辅政大臣,这其实是一个黑天鹅事件。如果没有孙资、刘放的神助攻,以曹叡
古老儒学在文明对话中闪耀当代 - 天天要闻

古老儒学在文明对话中闪耀当代

7月9日,与会嘉宾出席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新华社济南7月10日电 题:古老儒学在文明对话中闪耀当代新华社记者褚萌萌、张武岳、田颖今年初,来自克罗地亚的计算机科学专家布兰科·巴隆作为“齐鲁访学驻研计划”的首位访问学者来到山东曲阜尼山,在中国先贤孔子故里深度研修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
北京又一月子中心“人间蒸发” 宝妈百万预付款难追回 - 天天要闻

北京又一月子中心“人间蒸发” 宝妈百万预付款难追回

导 读近日,颜女士(化名)向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预定的北京积木枝芽月子中心索菲特店6月23日突然搬空“跑路”,致使众多待产、正在坐月子的产妇无人安置,月子中心员工、月嫂也遭遇了工资拖欠的情况。颜女士:它是成都的一个品牌,成都那边还有一家分店开着,但这边的法人因为资金被冻结了,所以我们很多要求退款...
雍正为何突然成立军机处? - 天天要闻

雍正为何突然成立军机处?

雍正在登基的第七个年头,曾对自我进行了评价:“朕返躬内省,虽不敢媲美三代以上圣君哲后,若汉唐宋明之主实对之不愧。”可见他给自己打了95分。 从当时的世界大局来看,雍正即位于1722年,略迟....
13岁少年当汉奸,战后却成英雄,受降仪式日军看到他脸色大变 - 天天要闻

13岁少年当汉奸,战后却成英雄,受降仪式日军看到他脸色大变

1945年香港,一场决定历史的受降仪式正在举行。日军代表走上前来,瞥见一名少年挺直地站在我方队列中时,脸色大变。毕竟在他们的印象中,这个少年是他们的翻译,是人人喊打的汉奸。可抗战结束后,他却摇身一变成了英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少年又是谁
八七会议上,儿子陈乔年严肃批评犯下严重错误的父亲陈独秀 - 天天要闻

八七会议上,儿子陈乔年严肃批评犯下严重错误的父亲陈独秀

来源:《向榜样学习》,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出版陈乔年(1902—1928),男,陈独秀次子。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京地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北方区委组织部
蒋介石:曾用毛著“改造”国民党 - 天天要闻

蒋介石:曾用毛著“改造”国民党

蒋介石虚心:学习共产党“改造”国民党蒋介石自幼熟读《孙子兵法》他懂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他经常与蒋经国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共产党究竟怎样治党?蒋经国毕竟长期留苏当过联共布党员,做过党的基层工作,甚至其共产党的党龄超过国民党。他对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