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工业化之路:从农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大国,苏联几乎掏空家底

2024年02月16日13:11:56 历史 1524

沙俄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农业大国,有人说沙俄的工业化已经初具规模,工业化程度位列世界第五。其实说到底,沙俄还是没跟上那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跟西欧包括美国的工业化比起来,依旧十分落后。

而沙俄内部有90%左右的人口,全部都是农奴。由此可见,一直到沙俄终结为止,这个国家都是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的农业大国。

英法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会,走上了工业化飞速发展之路。美德则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同样走上了工业化飞速发展之路。在这几个国家之后,才轮到沙俄分一杯羹。即便如此,沙俄的工业平均产量也只是德国的十分之一而已。

正当沙俄打算发力的时候,又迎来了一战,结果把那点为数不多的工业底子都给打没了。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苏联接手的俄国,的确是一个农业大国。

但是二战前,苏联通过10年工业化发展,瞬间完成了工业化的任务,走过了英法美德等走了上百年的工业化之路,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想要弯道超车,没点实力是不可能的,那么苏联是靠什么完成了这10年工业化之路呢?

苏联的工业化之路:从农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大国,苏联几乎掏空家底 - 天天要闻

以粮食为代价

俄国别的不多,土地是最多的。从16世纪的280万平方公里,到19世纪的2288万平方公里,用了300多年时间,沙俄的领土扩张了近10倍。

这么大的地盘,自然诞生了大量的地主。这些地主手底下又有大量的农奴。农奴们供养地主,地主们供养贵族,这一体制在沙俄延续了数百年。

一直到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的时候,才稍微出现了一些变化。沙皇打算成为沙俄最大的地主,让所有农奴都为自己打工。

这一改革无疑得罪了大量贵族和地主,所以说,就算亚历山大二世为沙俄夺取了中国的外东北、外西北以及中亚的400万平方公里,依旧没有获得“大帝”的称号,甚至还在1881年被人给害了。

自古以来,改革就是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没有足够的魄力,真干不成这事儿。

当然了,农奴制改革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解放农奴,而是为了沙皇自己的利益。农奴并没有从中获得什么好处,这也是沙俄逐步走向崩盘的根本原因,大家都不是傻子,有剥削的地方,就应该有反抗。

沙俄覆灭以后,苏俄继承了沙俄绝大多数地盘,但同时为了退出一战,苏俄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们不仅要向德国割地赔款,而且还要面对协约国的进攻。毕竟中途退出,在协约国来看,那就是叛徒。

苏联的工业化之路:从农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大国,苏联几乎掏空家底 - 天天要闻

等到苏俄稳住局面,建立苏联以后,其实俄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兜里没钱搞发展,苏联的领导们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用粮食去换外汇。

粮食在任何时候都是硬通货,别看单价不高,可总价高且作用简单粗暴。为此,苏联从1928年到1938年这段时间,粮食出口量不断上涨。

1928年出口只有28万吨,但到了1930年就达到了480万吨。1931年,在粮食总产量下降了1000万吨的情况下,苏联的粮食出口量不减反增,达到了520万吨左右。

再加上农业集体化,导致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大打折扣,粮食产量不断减少,但出口量却在不断增加,直接造成了1932年到19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数百万人因此而丧命。

出口这么多粮食,赚来的外汇自然是成了苏联10年工业化之路的主要资金来源。在苏联话事人看来,一切都是有舍有得,很明显,牺牲一些小老百姓,换来国家的强大,在他们眼里是值得的。后来也有不少人为苏联打抱不平,他们认为如果当时苏联没进行工业化,那么在二战中根本就挡不住德军的进攻,到时候可就不是数百万条性命了。

苏联的工业化之路:从农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大国,苏联几乎掏空家底 - 天天要闻

变卖沙俄时期的资产

沙俄覆灭以后,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虽然没跑掉,但他的很多资产,都被沙俄余部带到了贝加尔地区。这些人打算在这里打一个翻身仗,结果没成功。

为此,传说沙俄余部将沙皇的大量财富,都扔进了贝加尔湖当中。这又在无形中增加了贝加尔湖的神秘感。

其实,沙俄的资产有很多,除了沙皇名下的这些巨额财产以外,还有大量的字画、古董,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1930年到1931年,苏联就曾经卖掉了21幅沙俄时期的世界名画,换来了665万美元的外汇。有了这笔钱,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就有了启动资金了。

这些名画中有很多,都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收藏到冬宫当中的。她的子孙后代都没舍得卖,没想到却成了苏联发家致富的法宝之一。

除了这些名画,出售其他古董也能换取大量外汇,虽说沙俄自身没多少古董,但他们曾经去过中国,占领过东北,沈阳故宫里的宝贝可不少。而且沙俄还是收藏西夏文物最多的一个国家,现在我们想要研究西夏历史,还得跑去俄国寻求帮助。

苏联的工业化之路:从农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大国,苏联几乎掏空家底 - 天天要闻

外宾商店

苏联的外宾商店,顾名思义,原来是专门服务于外国人的。早年开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主要向外国人贩卖一些古董,同时在港口也可以向外国船只提供补给。这也算是比较正常的一个赚外汇的路子。

到了1931年,10年工业化之路需要大量资金,为此,苏联扩大了外宾商店的经营规模,不仅向外国人开放,对国内的民众也开放了买卖渠道。

苏联公民们,也可以用沙皇金币、金银珠宝、外汇现金等在外宾商店进行交易。这使得苏联在3年内,便攒够了100吨黄金。

有了这笔钱,苏联便能向美西方购买大量工业设备和机器,以此完成他们的工业化之路。这笔钱占了工业化之路所需成本的五分之一左右,算是分量非常重的一部分了。

兜里有钱以后,那就是买买买。当时苏联采购的机械设备,主要来自美国、德国和英国。这3个国家是近代工业革命比较成功的国家,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出口的机械设备中,有不到三分之一,都卖给了苏联。

苏联的工业化之路:从农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大国,苏联几乎掏空家底 - 天天要闻

美国经济危机,成了苏联工业化的春风

都说经济危机总能席卷全球,其实那是在美元全球化的情况下造成的问题。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的美国经济危机,还真没对苏联产生多大影响,而且还给了苏联一个绝佳的机会。

当时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以后,逐步影响到了欧洲,国外订单严重下滑,这个时候苏联那帮兜里塞满票子的土豪来了以后,直接成了美国商人的座上宾。

兜里有钱就是好办事啊,苏联大佬大手一挥,成为了美国的大客户。由此可见,在生意面前,立场是可以先放一放的。

除了在美国买来了大量机械设备,苏联还得到了一大帮技术人员包括工程师。这可是花钱都未必能买来的。

那时候美国处于经济危机当中,这些技术人员面临着失业裁员的巨大风险,房贷车贷孩子补习,都需要大量钱,这些人的压力的确非常大。

公司裁员后,他们无路可去,但苏联可以给他们提供高薪工作,你说人家怎么可能不去搏一搏呢?所以说,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数万乃至十多万美国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前往苏联打工挣钱。

这帮人可帮了苏联一个大忙,从工厂建设,到机械设备的运营,再到流水线生产,这一整套流程,几乎全部被引进了过来,极大提高了苏联工业化的效率。

所以说,很多人认为这10年的工业化之路,为苏联走向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点毛病都没有。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她曾是延安第一美女,却因推广交际舞,不得不离开延安 - 天天要闻

她曾是延安第一美女,却因推广交际舞,不得不离开延安

1937年延安的夏夜,废弃教堂里留声机流淌出《蓝色多瑙河》,一群青年男女正随乐起舞。舞池中央,一位涂着口红、烫卷发的女子格外醒目——她轻挽领袖的手臂旋转,裙摆划过尘土飞扬的地面,仿佛硝烟中绽放的玫瑰。这一幕,让窑洞外几名裹绑腿的女红军攥紧了
管仲:通过经济手段消灭一个国家的鼻祖 - 天天要闻

管仲:通过经济手段消灭一个国家的鼻祖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应该大家都熟悉。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物质生活满足了,才能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简单说,这句话阐述了最基本的一个人生道理,所谓的修养、礼仪都是吃饱了饭以后的事。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出自哪里?如果你不清
蔡畅:日本手上的这几张牌,哪一张都不好打 - 天天要闻

蔡畅:日本手上的这几张牌,哪一张都不好打

7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8月1日起对所有日本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远超此前针对汽车等特定行业的征税范围。面对这一“最后通牒”,日本首相石破茂当天紧急召开内阁会议,强硬回应“日本不会轻易妥协”,并誓言继续谈判以捍卫国家利益。此次关税升级直击日本经济命脉——汽车产业占对美出口超30%,丰田已预警2025财年净...
鹈鹕3年6800万提前续约赫伯特-琼斯 合计剩5年合同成重点培养对象 - 天天要闻

鹈鹕3年6800万提前续约赫伯特-琼斯 合计剩5年合同成重点培养对象

北京时间7月11日,根据ESPN名记Shams报道,鹈鹕与前锋赫伯特-琼斯完成提前续约,双方达成一份三年6800万美元的合同,加上他的现有合同,他与鹈鹕还剩5年9700万美元合同,其中2029-30赛季为球员选项。赫伯特-琼斯是2021年的二轮秀球员,他过去4个赛季均是效力鹈鹕。在上赛季赫伯特-琼斯因伤仅出战20分钟,场均32.4分钟能够达...
沈从文与颐和园霁清轩 - 天天要闻

沈从文与颐和园霁清轩

◎谢其章 小学时代的颐和园春游,可说是一件欢呼雀跃的大事,母亲会破例给一毛钱零花,一个义利圆面包,煮两只鸡蛋,这些吃食平日里难得一吃。六十年来游颐和园十数次,顶数去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