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2023年12月10日10:46:06 历史 1107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毛主席文采出众这是公认的,尤其在革命时期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展现出伟人的胸襟。

然而在主席的学习过程中,却有一人直接“嘲讽”主席文章不通,将其辛苦写出的文章不断贬低,主席对此并没有生气。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多年以后,这位“嘲讽”毛主席文章的先生去世后,主席甚至为他亲写碑文,照顾了他的遗孀20年。

毛主席文采出众是大家公认的,为什么这位先生却说主席“文章不通”?主席与这位先生之间还有那些故事?

点个关注,一起走进主席与袁仲谦的故事。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主席的老师

说起毛主席的恩师,大家第一反应一定是杨昌济,这位老师不仅自己学识丰富、能力出众,更重要的是他还是毛主席的岳父。

杨昌济的女儿便是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他也是毛主席的“贵人”。每当毛主席回忆起自己的恩师杨昌济时,总说他是自己革命思想路上的引路人,实际上,杨昌济不仅是毛主席革命思想路上的引路人,他还照亮了不少有志青年的革命之路。

当然,毛主席能有如此成就,他成长路上的“贵人”自然不止一位,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毛主席也遇到了另一位对他产生影响的老师,那就是袁仲谦。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1913年到1918年毛主席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这期间毛主席遇见了三位恩师,分别是杨昌济、徐特立和袁仲谦。

袁仲谦又名袁吉六,1868年出生在湖南保靖县,虽然家境贫穷但从小聪颖过人,父母便将他送去学堂接受传统教育,小小年纪就熟读四书五经。

对于袁仲谦那个年代的文人来说,科举入仕是大家的普遍追求,袁仲谦也不例外,不过因为他出众的才学,在29岁那年成为拔贡生。

所谓拔贡也是清朝选人制度的一种,能够由地方直接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清初是六年一次,到了乾隆以后则是12年一次。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用现在的概念来看,“拔贡”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保送生,当别人还在为高考辛苦备战的时候,袁仲谦已经拿到了直通京城的资格,只要在京城考核合格以后,就能直接做官。

遗憾的是,当年袁仲谦身体不好,没能去经常参加考核,因此与做官擦肩而过,不过袁仲谦对此并不在乎,他本人对做官的兴趣也不大,要说袁仲谦最感兴趣的事情,大概就是教书育人了。

能够成为那个年代的保送生,袁仲谦的才华是无可置疑的,加上那时候清政府腐败无能,袁仲谦便一直在湖南从事教育事业。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袁仲谦的才华在当地文人里颇为有名,1912年,袁仲谦受邀担任湖南省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巧合的是,毛主席曾在湖南第四师范学习,当时的老师就是袁仲谦,没想到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后,他的国文老师还是袁仲谦。

相比于毛主席求学年代兴起的各种新式教育,袁仲谦看起来更像是古代传统教育里的一板一眼的老师,他们通常外表严肃,对文章理论有着极高追求,在思想境界上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他们在当时的社会里不断呼吁变革,希望改变中国落后封建的现状,并为此发表了很多激动人心的文章。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在那个国家危难的年代,康梁等人的思想激励着不少有志青年,他们都将康梁视作“偶像”,毛主席也不例外,他将梁启超视为自己的楷模,在各方面向他学习。

对于那个年代的青年人来说,这并不算是一件稀罕的事情,毛主席便在文章上向梁启超的文风靠拢,然而袁仲谦看了毛主席的文章后,一脸不悦,甚至只给出了40分的超低分。最后对文章做出了四字评价“屡教不改”。

虽然毛主席一向谦虚,但他对自己模仿的梁启超风格的文章还是有信心的,心里不服的他直接找到袁仲谦,想为自己辩驳。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然而袁仲谦不过是冷冷看了她一眼,轻哼一声:“锋芒太露,不知收敛。”

对于这话主席心里是不赞同的,以往的古文都是含蓄内敛,可时代早已不同,封建的八股文已被废除,国家和社会就需要一针见血的文章。

于是他说:“梁启超先生的文章便是如此,大家并不觉得他锋芒太露。”

说起在社会上被无数有志青年追捧的梁启超,袁仲谦脸上不仅没有半分高兴,反而充满了不屑,甚至直言他们不应该学梁启超的文章。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毛主席的恩师

袁仲谦怒批毛主席文章不通,主席却从此受教,为何?

关于主席模仿梁启超文风这件事,袁仲谦的评价是:“你学梁启超的文章有什么出息?记者手笔,文章不通!”接着袁仲谦大加嘲讽主席文章记者手笔太重。

年轻气盛的主席刚开始还没明白袁仲谦的用意,只当他不喜欢梁启超,于是负气而出。杨昌济见状赶紧来找毛主席,假意说着袁仲谦的不对:“这个袁仲谦真是毛病多,我看你文章就写得很好。”紧接着杨昌济话锋一转:“你当年入学的时候,在众多新生里,他给了你第二名的成绩,难不成他钦定的第二名就只能写出40分的文章?”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这句话让毛主席茅塞顿开,他立马找到袁仲谦,端正了自己的态度,并认真请教他的作文到底有什么问题?

袁仲谦见毛主席不再执着于梁启超,便对他娓娓道来:“作文之道,首应务本,完全模仿康梁,实非所宜。”他指出主席的文章太过于模仿梁启超的文风,而忽略了文风与内容的适配。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是先学习了古文,同时学习到外国的先进思想,博古通今、贯穿中外,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若是一味模仿梁启超的文风,却失去了文章的本味,倒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袁仲谦见毛主席恍然大悟,随后拿出一沓书记给他,嘱咐他:“文章妙来无过熟,要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主席郑重接过这些书,虚心接受袁仲谦对他的教诲。

回去以后,毛主席彻夜沉思袁仲谦的教诲,从此开始改变自己的文风,终于练就出自己独树一格的文风,这也使得毛主席的文章在众多文章里脱颖而出。

对于毛主席的进步,袁仲谦非常欣喜,他常称赞毛主席有“孔融之笔”,可见他对这位学生的进步有多得意。对于文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袁仲谦会对毛主席进行个别指导,为了教好毛主席,他还为毛主席拆分细讲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可以说袁仲谦对主席文风的奠基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关于这位袁仲谦老师,主席也是打心眼里尊重,他曾在延安斯诺聊起自己的求学经历,说到湖南第一师范的时候,特意提及了这位“袁大胡子”。

主席笑着说:“我记得学校里有一位国文教员,学生给他取了个“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作文,说是记者手笔,还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文章半通不通。”

说起自己曾经的老师,主席眼中也浮现出怀念之色,他接着说:“没办法,我只得改文风,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体,多亏了这个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能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主席如此说来,想必这个“袁大胡子”在他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然,袁大胡子对毛主席这个学生的爱护可不止这一件事。

1915年,湖南省第一师范的学生发起了反对校长张干的运动,毛主席就是这场运动的重要人物,因为那些反对张干的宣传单,就是毛主席起草的。

张干得知这件事后大怒,将毛主席在内的17位主要学生揪出来,要开除他们的学籍,袁仲谦得知后,赶紧找到张干,想让他打消这个念头。

但正在气头上的张干哪里听得进任何劝告,他扬言要把这些学生全部驱逐出学校,袁仲谦一直反对张干这样做,私下找过他几次,但张干都不给面子。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其实关心这几位学生老师不止袁仲谦,杨昌济、徐特立等人都反对张干意气用事,一来这些学生都是学校里的栋梁之材,学习等各方面在学生里也是佼佼者。二来学生们都是正常的诉求,不过方式和要求偏激了一些,作为新式学校的校长,因为学生们的正常诉求而开除他们,实在是显得不够大气。

为反对张开开除毛主席等17为学生的学籍,他对张干说:“挽救天下亡者,必期斯人也。”可见这群看起来古板的老师们也欣赏学生们敢拼敢做的勇气。

袁仲谦和老师们多次劝诫,张干依旧“油盐不进”,没有办法,袁仲谦杨昌济等人联合起来,决定联名要求张干收回成命。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毛主席的恩师

主席得罪校长后,袁仲谦等一众教师力保毛主席。

张干如此不容人的态度让不少人失望,为了保住这些有志青年,袁仲谦找来在学校里有分量的老师们,大家一起联名要求张干废除之前的命令,同时他们还召开全校教职工会议,主题就是为那些即将被开除的学生“伸冤”。

在全校师生的施压下,张干只能暂时妥协,不过他仍不愿意放弃这些学生,他的妥协就是把开除学籍改成“记大过”。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对于这样的结果不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学生,还是袁仲谦等老师集体都不满意,这件事确实是张干一直揪着不放,毛主席坚决要和张干斗到底,他始终坚持自己是站在有理这一方,坚决不低头。

师范学校里这件事闹得可不小,就连湖南省教育部都得知了,为了平息事态,教育部将张干调离了师范大学,去其他地方任职。

毛主席向来是对事不对人,他们“闹事”也不过是为自己讨公道。建国后毛主席和张干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他还邀请张干到北京做客,临走时也为张干准备了礼物。

可惜袁仲谦先生去世得太早,没能亲眼看见他的学生毛泽东建设新中国。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袁仲谦一生为了教育事业劳心劳力,他曾与谭延闿是好友,谭延闿担任湖南省督军以后,就邀请袁仲谦担任省机要秘书,不过被袁仲谦拒绝了。

后来谭延闿坐上国民政府主席的位置,又邀请袁仲谦出任国史馆的总编修,但袁仲谦并不赞同谭延闿的政治思想,便以自己年老体弱给拒绝了。

袁仲谦的身体确实不大好,1932年,年仅64岁的袁仲谦病逝,若是他能亲眼看到新中国成立,想必也会对自己学生建立的国家称赞不已。

对于袁仲谦的栽培之恩,主席一直记在心里,革命时期确实无暇顾及太多,建国以后,主席便命人打听袁仲谦家人的下落。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袁仲谦虽然学术地位高,但是他这人脾气太硬,有些时候说话不留情面,对于那些他不赞成的人或事,态度一向很冷淡,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比如谭延闿很敬重他,曾经给他写了不少信,还邀请他做官,但袁仲谦对谭延闿的回信基本只有几个字,做官的邀请也被他拒绝。不过谭延闿并没有生气,虽然袁仲谦人没有去,但银子还是照发。

谭延闿清楚袁仲谦不会拿他的钱,于是将钱直接寄到袁母手中,家人拿着这些钱买了一些田产,结果袁仲谦得知以后,直接卖了田产将钱退给了谭延闿。

袁仲谦对钱财一向不看重,发了工资后大部分都被他拿去买书了,所以家里并不宽裕,袁仲谦去世以后,妻子过得更是艰难。

他嘲讽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后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照顾遗孀20年 - 天天要闻

主席得知消息后,让人给袁仲谦的遗孀戴常贞捎去了生活费。1951年还将老师遗孀接到北京游玩。

从1950年开始到1970年去世,毛主席一直在关照着这位老师遗孀,常常给戴常贞寄钱寄物,还拜托自己在湖南的好友帮他去探望戴常贞。

袁仲谦对毛主席的教诲让他终生难忘,1953年时,毛主席亲自为袁仲谦的墓碑提下“袁吉六先生之墓”,晚年聊起这位老师,毛主席也笑着和大家讲他与老师的趣事。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红场阅兵推动历史的车轮,有遗憾的和平胜利更珍贵 - 天天要闻

红场阅兵推动历史的车轮,有遗憾的和平胜利更珍贵

5月9日,莫斯科红场上的胜利日大阅兵,举世关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军事表演。当铁甲洪流碾过克里姆林宫墙下的方石,当军靴铿锵声,震荡着圣瓦西里大教堂的穹顶,这场跨越时空的军事仪式,总在....
中国在2400米高原建大坝!耗时十年后首次蓄水 - 天天要闻

中国在2400米高原建大坝!耗时十年后首次蓄水

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双江口水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高大坝。据相关媒体报道,该水电站已于5月1日开始蓄水,其开发商称,这距离正式投入运行又近了一步。这座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耗资36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已耗时近十年,主要用于发电和防洪。
淮南三叛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大权 - 天天要闻

淮南三叛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大权

曹魏后期,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控曹魏大权,从此时起,司马氏开始夺政专权,此举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他们分别是王凌之叛,毌丘俭文钦之叛,诸葛诞之叛。这三次叛乱都是被司马氏平定的,同时也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
当文物普查来到新疆 无人机飞跃无人区 - 天天要闻

当文物普查来到新疆 无人机飞跃无人区

“前段时间,我们在文物普查时遇到了沙尘暴,后来安全撤到了塔中镇。”新疆和田地区文旅局文博科科长、普查队长买提卡斯木·吐米尔说。当时全队的给养只剩下两箱矿泉水,在普查队距离塔中加油站还有50公里时,汽车指示灯亮起,提示燃油即将耗尽。
冉闵,是民族英雄?还是杀人恶魔? - 天天要闻

冉闵,是民族英雄?还是杀人恶魔?

今天,我们说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行为和决策引发了后世无尽的争论。欣赏他的人尊他为拯救汉族于水火的民族英雄,讨厌他的人斥其为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恶魔,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悼天王冉闵!冉闵,字永曾,小名棘奴,出生于公元 3
鲁慕迅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鲁慕迅同志逝世

湖北省文联鲁慕迅同志治丧小组5月9日发布讣告,湖北省文联离休干部、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一级美术师鲁慕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8日凌晨2时在深圳不幸逝世,享年98 岁。
上海话在香港地位高,跟他们密切相关! - 天天要闻

上海话在香港地位高,跟他们密切相关!

文 | 极耳在香港娱乐圈摸爬滚打近六十年的汪明荃早已成为粤语流行音乐代表性人物之一,不过侬晓得伐,伊原来还是地地道道上海人。五一假期在上海举办“DIVA演唱会”的阿姐,一张嘴就是地道上海话。而这也是78岁的她首次回到家乡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当天的演唱会,阿姐诚意十足,除了换造型,全程没有下场。她唱了《勇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