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李嘉诚偷偷卖港口,94岁巴菲特“永远做多美国”,对比太强烈

2025年05月05日22:52:09 历史 1956

96岁李嘉诚偷偷卖港口,94岁巴菲特“永远做多美国”,对比太强烈 - 天天要闻


反观94岁的巴菲特,手握3342亿美元现金静待危机,却始终将投资重心锚定美国本土。从抄底西方石油到加仓苹果,他每一笔交易都在加固美国产业护城河。两位耄耋富豪的抉择,恰似全球化撕裂的隐喻一个在撤退中掏空国家战略支点,一个在坚守中夯实霸权根基

96岁李嘉诚偷偷卖港口,94岁巴菲特“永远做多美国”,对比太强烈 - 天天要闻


“绝不赚最后一个铜板”VS“永远做多美国”:商业逻辑的终极分野

李嘉诚的“港口大甩卖”,是其风险厌恶哲学的极致演绎:面对特朗普政府冻结资产的威胁、巴拿马政府突如其来的审计风暴,他选择断臂求生,将负债率从23.6%压至18%以下。这种“绝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生存智慧,曾让他在香港楼市暴跌前套现2700亿港元,却在中美博弈的国运关口,暴露出冰冷算计背后的家国缺位。

而巴菲特的“永远做多美国”,则是资本与国家利益的深度捆绑。当李嘉诚忙着将港口换成美元现金时,伯克希尔哈撒韦正斥资百亿美元收购美国电网公司,甚至在国会听证会上直言:“美国经济的韧性远超想象”。这种差异在数据中愈发刺眼:李嘉诚套现的228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24年对拉美直接投资总额的1/3;而巴菲特囤积的现金,足够买下整个特斯拉仍有富余。

从霍英东到李嘉诚:商人精神的历史性溃败

香港大公报的社评一针见血:“伟大的企业家从来不是冷血投机的逐利者,而是热诚傲骨的爱国者。” 当霍英东顶着港英当局枪口为中国运送战略物资,当包玉刚力推中国船舶走向世界,他们用行动定义了何谓“商之大者,为国为民”。而今天的李嘉诚,却在特朗普施压下,将中拉贸易的物流命脉拱手让人。

96岁李嘉诚偷偷卖港口,94岁巴菲特“永远做多美国”,对比太强烈 - 天天要闻


更荒诞的是交易背后的“合法性陷阱”:李氏团队精通法律漏洞,从内地囤地捂盘到巴拿马港口甩卖,总能将商业利益最大化与道德责任最小化完美统一。正如网友痛批:“法律是最低道德,而李嘉诚正踩在底线跳舞!”

当资本遇上国运:谁在给对手递刀?

李嘉诚的抉择,恰给特朗普送上制衡中国的战略筹码。美国计划对中国商船征收高额“过路费”,组建“航运联盟”围堵中国海运,而巴尔博亚港的易主,让这些阴谋有了支点。反观巴菲特,即便在乌克兰危机中抛售台积电,也坚持加码美国基建——这种“本土优先”策略,与李嘉诚的“全球撤退”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1997年长和集团拿下巴拿马港口时,代表的是中国资本走向世界的雄心;2025年的这场甩卖,却成了全球化退潮的注脚。当华为在芯片断供中绝地反击,当宁德时代用电池专利打破日韩垄断,李嘉诚的“精明”显得如此刺眼。

商人的墓碑上,该刻利润还是道义?
96岁的李嘉诚与94岁的巴菲特,用截然不同的选择写下两份商业遗嘱:一份是“在商言商”的套现指南,一份是“家国共生”的投资哲学。当巴菲特被美国人视为“国家财富”,李嘉诚却在故土背负“丧权辱国”的骂名,这种反差道破了商业的终极真相——

资本无国界,但商人有祖国。

当巴拿马运河的潮水拍打锈迹斑斑的龙门吊,当中国商船在“新过路费”前被迫绕行,我们终将明白:某些撤退,不是商业智慧的胜利,而是民族气节的沦丧。

李嘉诚的墓碑上若只刻着“228亿美元交易”,那将是对这个时代最辛辣的讽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一次全俄总动员 - 天天要闻

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一次全俄总动员

俄罗斯将在5月9日迎来“卫国战争胜利日”这一全俄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因这场胜利的背后是军民的巨大牺牲,所以这个节日在俄罗斯地位特殊、意义重大。为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无论俄罗斯官方还是民间都全面动员起来,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这一重大节庆活动中。七座城市胜利日当天将恢复旧称近期,俄罗斯多地的地方议会作出...
诸侯割据VS集权称帝:项羽为何分封不称帝?改写历史或自掘坟墓 - 天天要闻

诸侯割据VS集权称帝:项羽为何分封不称帝?改写历史或自掘坟墓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刚刚统一天下的那一年,丞相王绾等人建议说:各国诸候刚被消灭,燕、齐、荆地辽远,不在那里立王,就没有人来安定燕、齐、荆。请把皇帝的几...
苦涩的荒唐 - 天天要闻

苦涩的荒唐

文革后期的73年,小学四年级时一个班级搞了一场随堂批判会,校长都来参加了,因为校长听说这个民办身份的班主任能力挺强的,让“哑巴”都开口说了话。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 天天要闻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8月7日),紫禁城飘着细雨。军机大臣瞿鸿禨捧着一叠奏折疾步穿过宫门,却在养心殿前听见瓷器碎裂的脆响。殿内,慈禧太后正凝视着刑部呈报的"杖毙逆犯沈荩事毕"奏本,指尖深深掐进黄绫锦垫。 这个令帝国最高统治者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