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代的银子放到现在,看起来就好似一块破旧的废铁,不过放在古代的某个时期,实际上可能代表着一笔相当巨大的财富。
但为什么古代的银子和电视剧中展现的银子相差如此之大呢?这背后涉及一些科学原理和历史背景。
银是一种极易氧化的金属,它的表面非常容易与空气中的硫化物反应,生成硫化银复合物,从而导致银子表面逐渐变黑。这就是古代银子会“变色”的科学原理。
在古代,采矿和冶炼技术比较落后,很难提炼出纯净的银料。当时的矿工要到阴暗潮湿的矿坑里挖掘银矿石,采出来的原矿含杂质很多。
随后还要经过简陋的熔炼、打制都是手工操作,容易造成杂质混入。这使得古代冶炼出来的银质地不纯,杂质元素比较多,这也是银子易氧化的原因之一。
另外,古人对金属的氧化原理也没有清楚的认识。他们不知道需要经常擦拭银子表面,去掉氧化物,来防止银子逐渐变黑。
平时也不懂得用软布涂抹金属保护剂来维护银子。随着时间流逝,银元宝表面生出的黑色氧化银越来越多,原本白里透红的银元宝也就变成了黑乎乎的样子。
所以这银子之所以会从洁白转为漆黑,与古代采矿、冶炼和保养技术的落后是分不开的。它现今黑不溜秋的样子,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科技水平和储藏概念。这种黑化过程,虽然自然但也蕴含着时代的局限性。
古代银子表面布满的小坑坑洼洼,这些都是牙印!原来,在古代检验钱币的真伪,没有像现在这样的高科技仪器,古人只能通过最原始的方式——咬一口。
银质比较软,假钱咬不出印记,而真银子咬下去就会留下牙印。所以古人交易时,经常会先咬一下银子,感受咬合时银子表面柔软的触感,确保不是假钱才使用。这些牙印,就证明了这是真实流通过的古银!
当时流通的假银子主要是一些不法之徒,为了牟取暴利,使用工匠技术制作出的仿制银子。这些“四平银”外表可以达到九成像,但是咬下去就知道没有真银子柔软。
老百姓为了防上当,养成了交易前必咬一口的习惯。久而久之,这就成了古代人验证银子真伪的“标准流程”。
另外,在古代,只有达官显贵才用得起整块完整的银元宝。普通百姓使用的银子,大多是切割成小块流通的“散碎银”。一两白银需要敲碎来零零总总才够用。这也是银子形状不规则、有切口的原因。
随着这些散碎银在各种交易中流转,表面被不同人的口水沾染,又不断累积灰尘,这些“流口银”就越发脏黑了。古人没有定期清洁银子的习惯,也加速了银子变黑的过程。平民们觉得钱财难得,舍不得频繁打磨银子,导致银子越用越脏。
所以这些牙印,承载了银子在古代广泛流通和使用的历史,像是历经沧桑的“伤痕”,讲述着它沾满尘土的故事。这是古人生活的特有印记。
小伙伴们,读完文章,对此,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