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十大召开前,周总理推荐那个人为副主席,毛主席:我同意

2023年10月03日22:20:04 历史 1082

引言

197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大)即将召开。这一历史性的会议汇聚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在这个背景下,一个不寻常的人事安排引起了广泛关注:周总理向毛主席推荐了一位副主席候选人,而毛主席也予以同意。这个故事的背后充满了历史意义和人民英雄的光辉,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经过、结果以及其中的关键细节。

1973年十大召开前,周总理推荐那个人为副主席,毛主席:我同意 - 天天要闻

毛主席与周总理的历史地位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杰出领袖。他领导了解放战争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周总理则是毛主席的亲密合作伙伴,他在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曾领导中国红军,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的杰出军事将领。

1973年十大召开前,周总理推荐那个人为副主席,毛主席:我同意 - 天天要闻

副主席的推荐和同意

在1973年十大召开前夕,周总理向毛主席推荐了一位副主席的候选人。这位候选人是李德生,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表现,尤其以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而闻名。周总理之所以推荐李德生,是因为他认为李德生具备出色的领导和决策能力,可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1973年十大召开前,周总理推荐那个人为副主席,毛主席:我同意 - 天天要闻

毛主席在得知周总理的推荐后表示:“我同意。”这一简短而坚决的表态,使李德生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副主席候选人。这一决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反映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高度信任,也标志着李德生作为人民英雄的崭露头角。

1973年十大召开前,周总理推荐那个人为副主席,毛主席:我同意 - 天天要闻

李德生的历史背景

为更好理解李德生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了解他的历史背景。李德生出生在河南新县,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加入了中国红军,参与了解放战争的多次战役,成为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表现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被誉为中国的“人民英雄”。

1973年十大召开前,周总理推荐那个人为副主席,毛主席:我同意 - 天天要闻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意义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共同意见将李德生推上了国内政治舞台,使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副主席。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对李德生的高度评价,也反映出他们对军事领导者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的认识。李德生的加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军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1973年十大召开前,周总理推荐那个人为副主席,毛主席:我同意 - 天天要闻

结论

1973年十大召开前,周总理向毛主席推荐了一位副主席候选人,毛主席表示同意。这一简短的决定反映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卓越领导地位,以及他们对李德生在军事领域的认可。李德生的加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标志着人民英雄的崭露头角。这一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重要决策,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为何要杀了杨虎城,而只是软禁张学良? - 天天要闻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为何要杀了杨虎城,而只是软禁张学良?

1936年冬天的西安,寒风吹得城墙垛口呜呜作响。谁也没料到,张学良和杨虎城扣下蒋介石的那声枪响,不仅撞开了抗日的大门,更把两个人的命运拽进了截然不同的深渊。后来张学良被软禁到头发花白,杨虎城却带着全家倒在血泊里——同样是兵谏的发动者,蒋介石
14.65亿千瓦,创历史新高! - 天天要闻

14.65亿千瓦,创历史新高!

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创历史新高。从国家能源局获悉: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创历史新高,较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5亿千瓦。入夏以来,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电网负荷创历史新高。其中,江苏电网负荷首次突破1.5亿千瓦,最高负荷较春季平均增长近400...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全身上下都背负着典故的男人是谁吗? - 天天要闻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全身上下都背负着典故的男人是谁吗?

1. 胯下之辱典故:韩信年轻时家贫,曾遭市井无赖当众侮辱,被迫从其胯下爬过。韩信忍下了这奇耻大辱,后来发奋图强,成就大业。2. 一饭千金典故:韩信落魄时,常在河边钓鱼充饥。一位在河边漂洗丝绵的老妇人(漂母)见他可怜,连续几十天分饭给他吃。
平顶山白龟湖水位持续下降,古墓群重见天日,两处古代遗址“露真容” - 天天要闻

平顶山白龟湖水位持续下降,古墓群重见天日,两处古代遗址“露真容”

今夏白龟湖水位持续下降,不仅让一处清代墓葬群重见天日,更意外揭开了两处古代遗址的神秘面纱。7月2日,平顶山市文广旅局文物保护中心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全面调查:原有墓葬已于水库修建初迁移,仅剩墓碑躺在地面。市文广旅局文物保护中心已组织人员开始对现有墓碑进行转移保护。7月2日,记者随文物保护人员深入白龟湖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