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历史而动的王朝,全都是“找死”

2023年07月16日23:13:09 历史 1726

一个人观念陈旧、穿着保守,我们会用“封建”一词来形容他。

“封建”的本义是“封邦建国”。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一项长期的社会制度。帝王为了保住自家和功臣的富贵,把王国疆土分割成大大小小的不等块,根据亲疏远近、功劳大小分给亲人和大臣,由他们负责经营和管理,定期向朝廷缴纳贡税。

这种制度始于周朝,在秦朝出现短暂的断层后,然后逐渐被皇权主导的“郡县制”所取代。封建制退出历史舞台并不是一蹴而就,当中曾被三个王朝恢复,分别是西汉西晋明朝

逆历史而动的王朝,全都是“找死” - 天天要闻

关于以上三个王朝的是非功过,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但显而易见的是,三个逆历史潮流而动妄图恢复封建制的王朝,发生皇室叛乱出事的概率是百分之百。

汉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都是皇室成员为了争夺皇位,至亲血亲之间发生火拼。

吴王刘濞以堂叔的身份发动七国之乱,试图要将亲儿汉景帝推翻。堂爷爷联合其他叔伯想弄死堂孙皇帝司马衷。如果说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是关系相对较远的族人内斗,那明朝的靖难之役更搞笑了,亲叔造反夺了亲侄儿的皇位,关键还赢麻了。

从三个王朝三件轰动历史的大事件来看,自秦朝发明并推行郡县制以后,封建制的弊端已经愈发显现,这条路完全是与历史潮流相背而行。为什么封建制的道路行不通呢?

逆历史而动的王朝,全都是“找死” - 天天要闻

人性影响社会制度

研究社会制度必须先弄清社会的概念,社会的最小单位是“人”,那么研究社会与制度必然不能脱离“人”的基本单位。人的心性、智力、认知决定了社会与制度。

分封制在周朝屡试不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周人老实。

不要侃侃而谈所谓的“礼乐教化”,那都是周朝或者后朝人糊弄当时人的伎俩。归根结底是那时的人比较“傻”,权贵和大祭祀说什么,周人便信什么,人对权力和财富也没有那么多的私欲。

到了春秋战国,大家逐渐明白周朝那套糊弄人的把戏后,各路诸侯纷纷割据自立,史称“礼乐崩坏”。笔者认为,历史学家把周朝落寞的原因归咎为“礼乐崩坏”十分牵强。

逆历史而动的王朝,全都是“找死” - 天天要闻

礼乐怎么会崩坏呢,能够崩坏的只有人心或者人性。从一定程度上说,礼乐崩坏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周朝数百年后,它的很多弊端已经显露出来,开始不符合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

凭什么周王室的人生下来就能够坐享其成,祖上在八百年前打过天下,那江山就得你们周王室世世代代坐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性之私与人心开化是封建制衰落的主要原因,也是正向积极的原因。

再换个角度看,在春秋战国时代,秦国为什么从崛起直到建立秦帝国,发展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衰退,而是呈现曲线上升的态势,归根结底是秦国经过多位君王变法,确立了“能者上”的社会晋升通道,承认了人性的私欲而已。

一面是成天高谈阔论“礼乐”的旧周朝及其诸侯国,一面是“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社会竞争机制的秦国,最终孰胜孰败一目了然。

逆历史而动的王朝,全都是“找死” - 天天要闻

分封制的机体缺陷

分封制相对来说是很完美的古代社会制度,但是它从诞生时起,机体就存在无法愈合的缺陷,因为它离不开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分封制的前提下是做皇帝的人辈辈都能生儿子。其次是王爷在自己的封国拥有土地权和铸币权。

这个问题在汉朝七国之乱上最明显。吴王刘濞本身不具备继承王位的合法性,因为他是汉高祖刘邦哥哥代顷王刘仲的儿子,但是汉文帝与汉景帝也不是完全合法,两个不合法的皇室成员相遇,裂痕由此产生。

汉高祖刘邦把皇位传给汉惠帝刘盈,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刘盈没子嗣,死后的皇位继承是个问题。后来,由刘盈的四弟代王刘恒继承。那么问题来了,老大死了,老四能继位,老二老三岂不是更符合继承顺序。

逆历史而动的王朝,全都是“找死” - 天天要闻

所以,后来的吴王刘濞振臂一呼,六位宗室王爷积极响应参与到造反行列。因为王爷的手里有兵有钱,时间一长,难免有人看到皇冠后心里痒痒。

如果说汉朝七国之乱是刘氏皇族没有经验,那么西晋与明朝的奇葩操作实在叫人看不懂。明明有前车之鉴,依然奋不顾身前仆后继。

在中国历史上,在解决皇室宗亲与功臣待遇问题上,唯一做的最完美的王朝当属清朝。清朝在封建与郡县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保留封建的头衔,削去王爷的实权,史称“封而不建”。王爷只享有头衔美称和富贵无边的待遇,但手里没有兵权和财权。

这一点,与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王朝相比,清朝做到了极致。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以色列学者发出警示: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极有可能是美国 - 天天要闻

以色列学者发出警示: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极有可能是美国

前言说到犹太人,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的暴行,以及现在正在中东到处点燃战火的犹太人国家,以色列。而就在2025年初,以色列的学者在电视访谈中,谈起了犹太人被屠杀一事。只不过他所说的并非是二战时期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而是
史记.丁继超传 - 天天要闻

史记.丁继超传

《史记.丁继超传》文/卷风丁继超生前戎装照丁公继超,字冠群,生于民国十六年,山东峄县六区丁庄村人,乃运河支队之英勇战士也。少时家贫,祖父丁文庭父亲丁广友皆目不识丁,生计维艰。年六岁,常随祖母母亲放牛割草拾柴,时有荒年,掘野菜以充饥。
专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解码商代“龙图腾” - 天天要闻

专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解码商代“龙图腾”

6月28日,一场关于“龙腾大邑商”的学术沙龙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以考古学家的严谨与美术史家的敏锐,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解码青铜器与玉器上的龙纹密码,揭开商代龙形象的神秘面纱。活动间隙,韩鼎教授接受了正观新闻记者专访,从龙与饕餮共存的礼制密码,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遂宁市船山区委书记段勇被查 - 天天要闻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遂宁市船山区委书记段勇被查

遂宁市船山区委书记段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四川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段勇简历段勇,男,汉族,1976年12月生,四川蓬溪人,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1996年9月参加工作,199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9月至2001年12月,先后在蓬溪县蓬南镇政府、遂宁市纪委监察局工作;2001年12月至2007年12月,历任...
中国东极“鱼经济” - 天天要闻

中国东极“鱼经济”

新华社哈尔滨7月2日电 题:中国东极“鱼经济”新华社记者 戴锦镕在中国大陆最东端的抚远市,东极鱼市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唤醒了城市的清晨。抚远原名“伊力噶”,赫哲语意为“金色的鱼滩”,这里地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大水系交汇处。这座被誉为“华夏东极”的边境小城,正书写着中国“鱼经济”的生动样本。绿色无污染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