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藏学校旧址开放3天,已累计接待观众3000余人次

2023年03月30日19:23:04 历史 1429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祺瑶 李路

百年前,一群民族青年从蒙藏学校走出,四处播撒红色的火种。如今,蒙藏学校旧址重新开放,观众通过一件件文物、一份份史料档案,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3月30日,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副馆长黄春锋介绍,观众参观热情很高。该旧址开放3天已累计接待观众3000余人次。

党史教育课“搬”进展厅

蒙藏学校旧址开放3天,已累计接待观众3000余人次 - 天天要闻

蒙藏学校旧址的展厅成了课堂,一堂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在这里开讲。15时,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200余名学生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饰,走进展厅,通过丰富的文物史料,与革命先辈“对话”,接受精神洗礼,坚定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就是从这所学校开始的”。展板上的一句话,引领师生跟随一群先进民族青年的脚步,重温历史:1919年的老报纸刊登消息,记录了蒙藏学校学生参加五四运动的内容;黑白的照片、泛黄的档案,讲述了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对蒙藏学校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启蒙和革命引导……

民大附中副校长魏立功面向学生,娓娓讲述:“这里是中国第一所民族学校,也是播撒火种之地,乌兰夫、荣耀先、多松年等一批少数民族青年由此走上革命道路,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光辉印记。民大附中也曾在这里办学,希望同学们回到学校,收获更多感悟。”

展柜里陈列的一组“老物件”格外吸引学生们注意。它们是革命烈士李裕智在蒙藏学校学习时使用的文具盒和学习材料——李大钊的授课讲义《庶民的胜利》。“我仿佛看到一群青年,聚精会神听课的样子。”民大附中高一学生阿拉毛说,“百年后的我们,也跟随先辈指引,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

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

蒙藏学校旧址开放3天,已累计接待观众3000余人次 - 天天要闻

走进“中华一脉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420多张照片,280余件实物、文献、档案吸引观众驻足品味,一段段红色故事令人动情。

“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是讲解员重点介绍的文物之一。80多年的岁月褪去了队旗原本显眼的红色,在缎面上留下斑驳的痕迹。旗子上绣着一颗五角星,下面是中国共产党党徽。“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了十多个民族聚居区,党积极从各方面宣传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这一时期,各族人民群众也给予红军热情地支援和帮助。”站在观众中间,一位讲解员说,1935年5月,时任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四川凉山彝族果基部首领小叶丹举行结盟仪式,称为“彝海结盟”,并授予小叶丹这面队旗。“1942年小叶丹遇害,他的妻子就将这面队旗缝进百褶裙的夹层中,直到1950年才交给了当地的解放军。”

“这是红军与彝族人民之前革命情谊的生动见证。”观众赵勇一边重复着讲解内容,一边用手机拍下文物,她说,“展厅里的珍贵史料,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民族团结的历史。我们一定要传承好这段全民族的红色记忆。”

从早到晚,观众参观热情高涨,讲解员几乎不停歇。“我会用最真挚的情感讲好每一段历史。”蒙藏学校旧址讲解员陈美玲说,为了以最佳状态迎接观众,她和同事们准备了半年多,“在展览大纲的基础上,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学习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历史,不断打磨、丰富讲解词,向观众讲好红色故事。”

动静结合体验民族文化

蒙藏学校旧址开放3天,已累计接待观众3000余人次 - 天天要闻

作为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蒙藏学校旧址里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打造了3D展映厅、情境体验厅,汇集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推荐的优质项目及驻场展演。

中华音乐体验空间里,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表演者踩着轻快的步伐,舒展着灵巧的舞姿,为观众带来传统民族舞蹈。数字化舞台两侧的房间,展示着各种民族乐器,观众可以通过房间里的触摸屏,现场聆听各种民族乐曲。观众陈女士逐一尝试,欣喜地说:“可以一次性听到56个民族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欣赏民族乐器文化,这种动静结合的体验太有意思了。”

在中华服饰体验空间,站在一块数字“穿衣镜”前,观众挥挥手就可以“试穿”各民族服饰。观众张爽带着女儿体验,母女俩举着手机不停拍照。她说:“展览加互动的形式,不仅让历史‘活’起来了,更为我们呈现了如今各民族和睦相处、欣欣向荣的景象。”

蒙藏学校旧址开放3天,已累计接待观众3000余人次 - 天天要闻

【蒙藏学校旧址开放信息】

每日开放时间:9时至21时30分(21时停止检票),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预约方式:观众可以提前7天,通过“北大红楼”微信公众号实名预约

部分图片由蒙藏学校旧址提供 贾伟龙/摄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 天天要闻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极目新闻记者 王柳钦5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现场看到,虽然天空飘起了小雨,但门口还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铭记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客在雨中排起长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入口处,有市民携带电影《731》海报进行自发宣传。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龚...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 天天要闻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考古实证,秦始皇帝陵根据“若都邑”的理念来营建,都邑里有政治、军事,也有宫廷生活、文化娱乐。秦朝的休闲生活会是怎样的景象?5月4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寻古中国·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戏水禽》带你通过考古研究新成果,对秦朝文化娱乐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么人?秦始皇帝陵东南部...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 天天要闻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如果说全世界最会赚钱的人是谁?李嘉诚绝对排得上号。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前阵子那桩港口交易闹得人尽皆知,一边是国家利益,一边是家族资产,李嘉诚站哪边,大家其实心里都有点数。港口本来要卖给美国财团,还好有关部门及时叫停。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 天天要闻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房山区琉璃河镇,开满野花的草丛上,挖开了深浅不一的坑,每个都有专属的数字加字母编号。这处小型发掘现场,是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外城壕东段一部分。五四青年节,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一群“90后”考古人员面朝黄土背朝天,小心翼翼地刮去层层覆土,专心致志地在“护城河”底搜寻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安妮娜在发掘现场复核...
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 - 天天要闻

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

新华社南京5月4日电 题: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新华社记者郑冬睿、张晨光、陆华东摇开档案柜,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册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资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缪磊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