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2023年01月20日18:07:27 历史 1052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我国的伟大领导人们登上天安门高耸的城楼时,宋庆龄赫然在列。

当时的宋庆龄衣着整洁、热情高亢的站在天安门的城楼之上,唯一的遗憾是,曾经为中国革命付出一生的孙中山先生无缘见证这一伟大时刻

但此时,天安门城楼的正前方却挂着一幅孙中山先生的巨大肖像画,它被鲜花簇拥着,被人民的欢呼包围着。

然而,毛主席在邀请宋庆龄参加开国大典之时,她迟迟没有动身,显然是有一些顾虑。最终,宋庆龄提出了三个条件,倘若毛主席能够办到她便即刻动身。

那么,宋庆龄究竟有什么顾虑呢?她究竟提出了哪三个条件?毛主席知晓此事后又作何反应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这段历史的真相。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主席亲信,诚邀北往。

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像是绽放在宇宙间的烟火,最后星星点点漂洋过海传入每一位爱国志士的耳中,远在大洋彼岸的宋庆龄自然也收到了这激动人心的好消息。

她欣喜若狂的热情歌颂着祖国新生,还为此写下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字里行间无一不透露着对中国人民彻底挣脱君主专制的欣喜。

要说是谁对宋庆龄的影响最大,孙中山先生定然当之无愧,宋庆龄跟随孙中山开启了将近70年的革命斗争

她不仅能够在孙中山工作的时候提出自己的意见,还时刻照顾着孙中山的生活起居,甚至愿意牺牲自己去保护对方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尽管在1925年孙中山先生已经病逝,但她仍始终如一的拥护着孙中山所提倡三大政策,可谓是孙中山身边最是矢志不渝的得力干将。

在这70年间,她也早已成为一名被社会所认可的民主主义者。因为长期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影响和熏陶,宋庆龄对中国的情况有着自己认识。

在此后的革命斗争中,宋庆龄与毛主席有了频繁的接触,二人逐渐建立了无比深厚的革命友谊

在此期间,宋庆龄逐渐了解到了共产主义的性质,相比之下,三民主义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最终宋庆龄接受了共产主义的熏陶,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者。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1948年,各界民主人士受邀北上,准备参加中央组织的政治协商会议,一起为建国大业进行筹备,

次年,宋庆龄突然收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托人送来的秘密信件,内容大致如下。

“新中国成立在即,这是值得每一位参与者欣慰的事情,革命已然胜利,诚恳邀请宋庆龄先生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建设新中国并不比革命轻松多少,每一位领导人的意见都至关重要,毛主席希望宋庆龄能够出发北上开启新的征程,对新中国的建设给予指导。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并且,开国大典也计划在10月1日举行,希望宋庆龄能接受邀请参加这一重要典礼。

革命的胜利本就是宋庆龄所期盼的。当时,众人都以为宋庆龄定然会立即答应这个邀请,但是,宋庆龄却以身体抱恙需要休养而拒绝了,这个答复可谓是让人大跌眼镜。

上海对于宋庆龄来说非同一般,这里不仅是她长大的地方,同时也是她与孙中山先生全部的回忆。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面对当下还未解放的上海,宋庆龄显然是有一些顾虑,因此,经过深思熟虑后,宋庆龄最终婉拒了毛主席的邀请。

况且,当时宋庆龄对中央并没有完全信服,依然保持着观望的态度,她想知道毛主席接下来该当如何,究竟能否担此重任。

随后,宋庆龄在申报上发表了自己的宣言,称自己不会接受中央的任何邀请和任命,此声明一发,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猜测,众人都觉得宋庆龄此后怕是与中央再无缘分了。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1949年6月,此时此刻距离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间已所剩无多,如果宋庆龄再不答应毛主席的邀请,恐怕是真的无缘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了

于是,各界爱国志士开始纷纷劝说宋庆龄,新中国需要大家一同建设,少了谁都不行,他们都希望宋庆龄能够答应北上。

劝说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本以为宋庆龄这次总该答应北上的邀请了,可是,她却再一次以自己身体尚未恢复为由拒绝了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即便遭到了两次拒绝,毛主席仍然没有放弃。随后,他派出了宋庆龄的至交好友邓颖超前去劝说。

邓颖超与宋庆龄年纪相仿,她们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开始一步一步登上了领导妇女运动的舞台。

她们不愿屈服于中国古代的封建文化,于是摒弃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开始奔走于中国各地寻找拥有先进思想的女性,并将其培养成为骨干力量。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后来,两人一起代表女性群体参加了国际妇女会议。从此以后,邓颖超和宋庆龄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犹如生死之交。

邓颖超在接到这一任务后,立即带着毛主席亲笔书写的秘密信件前往了上海,为了提高此次任务的成功率,毛主席还委派了曾在宋庆龄身边当过秘书的廖梦醒一同前去

刚到上海的第一天,邓颖超让廖梦醒先去探望宋庆龄,两人相见后寒暄了一阵,随后,廖梦醒便向她说明了来意。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可宋庆龄还是犹豫了,她表示上海有太多让自己牵挂的东西,况且新中国成立并非小事,自己真的还需要多多考虑。于是,廖梦醒只能将这些话原原本本的告知邓颖超。

第二天,邓颖超决定亲自登门拜访。

两人关系本就不一般,加之多年未见,他们定有许多话要讲。于是,邓颖超便在闲聊时趁机向宋庆龄介绍了中国当下的环境,而这番谈话让她的心意稍微有了一些转变。

随后,邓颖超坦白了自己的来意,并将毛主席的亲笔信交给了她。

“知晓宋庆龄先生担忧中国的根基是否稳固。中国革命历经数十载,现在已然接近胜利,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即将实现。当下正值新中国成立之际,如果宋庆龄先生能够接受邀请,来协助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相信您不仅能了却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同时也能回应自己的期望。”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看到信件中字字都透露着真诚,宋庆龄非常感动。

经过多番考虑,宋庆龄表示自己愿意接受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邀请前往北平。但是,她希望中央能够满足自己提出的三个条件,而邓颖超当即将此事告知了毛主席。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节约从简,致敬问候。

宋庆龄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当她到达北平后,中央不需要为自己特别举办欢迎会。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资源都非常稀缺,她不想将资源浪费在在自己的身上,于是便要求一切从简,避免铺张浪费。

第二个条件:她希望自己到达北平后能够去拜访张治中将军,并希望自己可以向留在南京和谈的各位代表进行问候,以此来表示对他们尊敬。

第三个条件:不要把她前往北平的事告知任何人,中央也不需要派专人来迎接自己。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宋庆龄一生都致力于革命斗争,为了解放妇女儿童和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所谓的功名利禄对于她来说都是浮云。

因此,她不希望自己被媒体所关注,更不希望自己引起铺张浪费。

而她要见张治中将军也是在情理之中,这位被世人誉称为“和平将军”的张治中和宋庆龄一样,为中国的和平事业立下了不世之功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况且,孙中山先生还在世的时候,张治中将军就明确表示过要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他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之一

后来,张治中成为了蒋介石的部下,并深得蒋介石的信任。不过,一心一意以孙中山先生为榜样的张治中,并没有尽心尽力地辅佐蒋介石。

并且,他早在求学之时就与周总理等人成为了好友,最后,张志忠也变成了一位共产主义者。

宋庆龄提出的前两个条件毛主席自然是果断答应了,但唯独这第三个条件让他犯了难。要知道,宋庆龄为中国革命作出过伟大的贡献,派人迎接既是礼节也是肯定。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于是,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这第三个条件还可以再协商一下。如果宋庆龄不希望有太多人去迎接她,那么可以派一些她的知交好友前去。

热烈欢迎,共赢盛世。

中央对宋庆龄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对于她是否能来到北平这件事情也非常的重视。

她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孀,还是孙中山遗志的继承者。在孙中山先生病逝以后,他的遗愿都是靠宋庆龄来完成的。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宋庆龄在民主派人士当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如果她真的答应来到北平,便会让蒋介石所在的南京国民政府遭到整个社会的否定。

因此,他们迎接的不仅仅是宋庆龄,还有宋庆龄对共产党的肯定,对中央的肯定以及对毛主席的肯定。

所以,宋庆龄来到北平他们是无论如何都要去迎接的,这样不仅能够避免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同时也能够确保宋庆龄的安全。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在经过多次讨论之后,中央便将这个决定告知了邓颖超,并让她想办法让宋庆龄了解到她的到来对共产党来说有多么重要。

最终,宋庆龄做出了让步,最终踏上了前往北平的火车。到达目的地后,她隔着车窗就看见了亲自前来迎接自己的毛主席。

众人热烈的欢迎着宋庆龄的到来,而她也对毛主席表示了感谢。同时,她也希望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都能够安居乐业。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随后,两人一同迎接着热烈的掌声,后来她才了解到,当时有五十多位中共中央的重要干部都来到了车站迎接自己

除了这些重要干部以外,还有一群来自中央幼儿保育院的孩子,他们将手中的鲜花送给了宋庆龄,而这一幕也让她热泪盈眶。

她没有想到中央竟会以如此高的规格来迎接自己,这让她非常的感动,并再一次表达了对新中国的祝愿。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宋庆龄虽然来到了北平,但是她并不想过多的参与工作,只想以一个旁听者的身份列于开国大典之上。

可是,当宋庆龄看着中央的领导人们对庆典如此重视,她也就不再推辞了,立即参与到了庆典的筹备当中。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如期举行,在众多国家领导人当中,宋庆龄作为新中国唯一一位女性领导人站在了非常显眼的位置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当她看到丈夫孙中山的画像立于广场中央,看到五星红旗慢慢升起,宋庆龄热泪盈眶,他十分欣慰的看着这幅盛景,她对自己选择来参加这场盛典感到无比的庆幸

开国大典是一个非常庄严的典礼,每个人都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激动。这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胜利,几十载的艰苦奋斗终于开花结果。

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象征着被压迫了上百年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的国家不再人尽可欺,人民也不再卑躬屈膝

1949年,主席邀请“国母”参加开国大典遭拒,宋庆龄:有三个条件 - 天天要闻

宋庆龄在革命史为共产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当革命即将胜利之时,她却一心想要功成身退,能有此等觉悟,无愧于“国母”之名。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 天天要闻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极目新闻记者 王柳钦5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现场看到,虽然天空飘起了小雨,但门口还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铭记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客在雨中排起长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入口处,有市民携带电影《731》海报进行自发宣传。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龚...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 天天要闻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考古实证,秦始皇帝陵根据“若都邑”的理念来营建,都邑里有政治、军事,也有宫廷生活、文化娱乐。秦朝的休闲生活会是怎样的景象?5月4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寻古中国·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戏水禽》带你通过考古研究新成果,对秦朝文化娱乐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么人?秦始皇帝陵东南部...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 天天要闻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如果说全世界最会赚钱的人是谁?李嘉诚绝对排得上号。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前阵子那桩港口交易闹得人尽皆知,一边是国家利益,一边是家族资产,李嘉诚站哪边,大家其实心里都有点数。港口本来要卖给美国财团,还好有关部门及时叫停。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 天天要闻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房山区琉璃河镇,开满野花的草丛上,挖开了深浅不一的坑,每个都有专属的数字加字母编号。这处小型发掘现场,是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外城壕东段一部分。五四青年节,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一群“90后”考古人员面朝黄土背朝天,小心翼翼地刮去层层覆土,专心致志地在“护城河”底搜寻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安妮娜在发掘现场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