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邓公逝世前,曾向江主席安排了四件大事,并且还特意提出一个苛刻要求,这四件事从离世的第一天起,就需要全部解决,当时许多人表示不解,而直到多年后,众人才明白邓公此举高明之处!
那么,邓公提出了哪四件事?到底又有何高明之处呢?
1997年2月19日,这是一个让中国人民悲痛万分的日子,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公走完了伟大一生,溘然长逝。
随着消息正式披露,全国顿时陷入了一片哀伤之中,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量民众纷纷聚集到街头,或手捧鲜花,或手执旗帜,自发为伟人送行。
在表达哀思的同时,高层出于国事考虑,也开始思考如何恰当地处理后事,一方面,大操大办肯定不行,这不符合伟人和组织的一贯作风。
另一方面,一切从简自然也不行,且不说民众答应不答应,邓公作为我国第二代领导人,鞠躬尽瘁、劳苦功高,太过简陋显然不合时宜。
正当高层众人为这件事感到十分头疼之时,却突然收到了一封奇怪的密信,并且寄信人在信封表面,指名道姓要江主席亲自开启。
原来,这是一封来自邓公夫人卓琳的亲笔信,在信中她说明了邓公在逝世之前,曾单独向她安排了四件大事,而且每件事都必须在邓公离世后的第一天解决。
现在既然邓公已经因病离世,她为了完成丈夫最后的心愿,只能含泪写下这四件大事,交给江主席,因为只有他才能顺利完成。
在乍一听到这个苛刻的条件后,其实部分高层觉得很不理解,邓公向来讲究干实事,从来不会随便要求别人,又怎么会要求他们在其逝世后第一天就完成?
然而,在听完江主席说完信里的全部内容后,一众高层顿时沉默了,不是因为这四件大事太难,而是因为这些事太简单,而且全部是在为国家和人民考虑!
首先邓公第一个遗愿,就是不要搞遗体告别仪式。
不得不说,伟人不愧是伟人,就连身后事都能安排得十分恰当,这个遗愿的公布可以说是及时雨,解决了众高层难以抉择的葬礼大办还是简办的问题。
而邓公之所以为提出这个遗愿,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大办葬礼劳民伤财,民众前来吊唁不仅花费时间和精力,国家举办仪式、维持秩序也要花不少钱。
不仅如此,为了彻底不让高层大操大办,紧跟在这条遗愿之后,邓公还额外加了一条要求,即不要设立灵堂,以免有民众千里迢迢赶来祭奠。
另一方面,邓公要求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也是因为想要将影响降到最低,最好的情况是他逝世后,民众依然能够丝毫不受影响地正常生活。
只有这样才是他乐意见到的,毕竟作为一生为中国人民做奉献的伟人,他经常下到基层进行实地考察,明白民众最需要的是什么,最不需要的是什么。
而邓公离世后的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立灵堂祭奠,一方面是出于节约民力考虑,另一方面则是降低影响。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邓公就看出了高龄干部的危害,于是力压多方既得利益集团,废除了干部终身制。
当时有功劳的老人不仅把持着大量高位,他们退休后还享受着极其优厚的待遇,这让国家财政捉襟见肘的同时,也不利于有干劲的年轻人上任。
为了表示改革的决心,邓公以身作则,甚至辞去了重要职务,默默退居幕后,并逐渐将权力下放给了江主席这样有能力的年轻派。
结果在之后的十年里,邓公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基本不再过问政事,而邓公逝世前提出的这一条遗愿,正是为了继续降低自己的影响,把机会交给下一代人。
毫不夸张地说,光是这种敢为人先的魄力和洒脱,就不是一般人能具备的,而邓公之所以在离世后有大量民众自发吊唁,与此有莫大关系。
其次邓公逝世前提出的第二个遗愿,则是将骨灰撒向大海。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因病逝世,高层遵照总理遗愿,将其火化后的骨灰撒向祖国各地,寓意死后不浪费土地,反哺生养他的山河。
而他深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的邓公提出这个遗愿,自然也包含着这层含义,不过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他作为内陆生长的四川人,为什么会要求将骨灰撒向大海呢?
原来,邓公生前和毛主席一样,酷爱游泳,但是与主席在江河游泳不同的是,他最喜欢在大海里游泳,喜欢和强大的浪潮搏斗。
就这样,邓公不仅没想着大操大办身后事,还托人将骨灰撒向了大海,在反哺祖国和人民的同时,也日复一日镇守着祖国海疆。
然后邓公第三个遗愿,是捐献眼角膜。
与第二个遗愿一样,捐献眼角膜也是为了回馈人民,要知道,当时相关技术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民众听都没听过眼角膜捐献。
然而,邓公就是敢为天下先,在世人都不知道这项技术的情况下,以身作则,率先将眼角膜捐献了出去,拯救了一位失明患者。
同时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我国人民才彻底了解了这项新兴公益行动,此后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老年时立下遗嘱,表示要捐献眼角膜。
可以说,如果没有邓公起的带头作用,眼角膜捐献这项公益行动想要蓬勃发展到如今的局面,恐怕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届时必将有大量失明人士得不到拯救,这无论是对我国的经济、社会还是医学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邓公凭借一己之力,极大程度削弱了这一不利影响。
而邓公的第四个遗愿,则是捐献遗体,供科研人员研究。
不仅仅是之前的捐献眼角膜、火化后将骨灰撒向大海两个遗愿,邓公还建议在自己离世后,先解剖研究一番遗体,再处理后事。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最讲究入土为安,而且还必须是全须全身安葬,否则就不吉利,那么邓公又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遗愿呢?
首先同样是出于回馈人民的考虑,邓公生养于祖国和人民,一生鞠躬尽瘁,因此在其死后也不愿意占用国家和人民的土地,更是献出遗体供人研究。
在晚年时期,邓公饱受帕金森病的折磨,每天都要忍受巨大的神经痛苦,然而他却以极为坚韧的毅力,硬生生撑到了最后。
病情最严重的时候,他看到电视里播放的同名纪录片,甚至痛到感官模糊,认不出里面的主人公是谁,最后还是在医生的提示下才认出来。
就连一生不服输的邓公都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人呢?当常人患上帕金森时,必定会遭受巨大痛苦,生不如死,这是邓公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在少有的意识清醒时刻,邓公立下了这条遗嘱,决定将遗体提供给科研人员解剖研究,期望他们能早日治疗帕金森病,推动人类医学进步。
不仅如此,邓公还提出一项附加遗嘱,如果科研人员觉得只是解剖还不够的话,他还可以捐献出部分遗体,供他们继续研究。
不过出于尊重伟人的考虑,科研人员最终没有继续研究他的遗体,而是将其火化,按照另一条遗嘱将骨灰全部撒向了大海里,反哺祖国山河。
而除此以外,其次邓公之所以提出捐献遗体,则是为了破除国人迷信,推动社会进步。
正如之前所说,中国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和入土为安,向来不喜欢火化,更不用说捐献遗体供人研究了,这在国人看来无疑是对自己的亵渎。
然而,不仅土葬浪费人力物力、占用大量耕地,而且如果没人捐献遗体的话,那么我国医学进步必将受到重大影响,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害无益。
因此邓公以身作则,在当时遗体捐献尚不被国人认可的时候,主动提出让科研人员解剖遗体,一方面有力破除了国人的迷信观念,另一方面推动了医学进步。
最后邓公之所以提出捐献遗体,是为了推行火葬。
早在1956年,包括邓公在内的我国高层就签订了火葬倡议书,表示在离世后都要以自己为表率,实施火化,带动民众风俗一起改变。
而在一众高层之中,向来主张简朴的邓公无疑是最积极的那位,因此在临终之前,他才立下了捐献遗体的遗嘱,主要能够帮助推行火化和社会进步。
不难看出,邓公临终前提出的这四条遗嘱,无一不是惠国惠民的好事,而他之所以要求江主席第一天起全部解决,是以免出现变故,可谓是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