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贵州省各界人士茶话会上,昔日的贵州军阀王家烈,此时已作为民主人士列席。席间,一位拄着拐杖、缺失右腿的将军引起了他的注意。王家烈带着几分好奇,上前询问:
“敢问将军尊姓大名?这腿是如何失去的?”
将军平静回应:
“鄙人钟赤兵。这腿嘛,当年在娄山关被贵部借走了,不知先生何时方便归还?”
闻听此言,王家烈瞬间明白对方身份与所指何事,内心顿感沉重,深深地向将军鞠了一躬。
钟赤兵将军
娄山关血战,铁骨铮铮
钟赤兵出生于湖南平江一个贫苦农家。年幼时,12岁的他便外出到工厂当学徒,饱尝艰辛。1930年,他投身红军。在一次激烈的攻城战中,他所在的500人队伍伤亡惨重,最终仅剩他一人存活。
凭借着作战勇猛且富有智谋,钟赤兵迅速成长,成为红三军团第四师的政治委员,是彭德怀麾下一名得力战将。
1935年2月,为摆脱十万川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决策二渡赤水,先取娄山关,再克遵义城。
攻克娄山关的重任,落在了彭德怀的红三军团肩上。彭德怀命令第12团和第13团作为前锋,火速奔袭娄山关。钟赤兵时任第12团政委。
接到命令,第12团立即开拔。经过十余天的艰苦行军,疲惫饥饿的部队抵达距娄山关约三十里的桐梓县城。正当全团准备休整时,前方传来急报:第13团已在娄山关半山腰与王家烈的“双枪兵”激战。
钟赤兵毫不犹豫,率第12团星夜兼程,经过整夜急行军,终于抵达娄山关口。通讯兵回报:敌军正疯狂反扑,第13团在半山腰的阵地已经失守。
战况万分危急!钟赤兵当即率领部队向关口猛冲。年仅21岁的他身强体壮,经过一番猛烈的厮杀和白刃相接,部队成功夺回并牢牢控制了娄山关的制高点——点金山。
王家烈闻讯大怒,立刻驱使黔军反扑。只见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布满了向上冲锋的“双枪兵”。待敌人逼近,第12团突然开火,密集的手榴弹爆炸和机枪扫射,令敌军尸骸枕藉。
黔军指挥官甚至让督战队架起机枪,威逼士兵冲锋,后退者立毙。
激战中,钟赤兵高喊“上刺刀!”,带头跃出阵地,杀入敌群。冲锋途中,他猛地摔倒在地。警卫员急忙上前查看,发现一股鲜血正从他右小腿涌出。
卫生员匆忙包扎后,钟赤兵忍着剧痛,拖着伤腿继续指挥战斗。
独腿丈量长征路
红军占领遵义城后,钟赤兵才得以接受治疗。由于负伤后坚持战斗,伤口处的骨骼已粉碎,必须从小腿以上截肢。
长征途中医疗条件极端恶劣,没有麻醉剂,也缺乏正规器械,手术只能使用柴刀和半截木工锯进行。
在无麻状态下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剧痛,手术持续了漫长的三个小时,钟赤兵几度昏厥,却始终紧咬牙关,一声未吭。
贵州阴湿多雨,伤口不幸感染恶化,迫使他不得不又经历两次截肢手术,最终整个右腿从股骨根部被截去。
那年,他才21岁,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痛苦和煎熬。
部队仍在艰苦长征。身体极度虚弱的钟赤兵面临抉择:是留在老乡家养伤,还是拖着残缺的身躯继续征程?面对前来探望的彭德怀,他斩钉截铁地表示:
“纵使爬着前行,我也要跟上队伍!我绝不离开红军!”
在毛泽东的直接关怀下,钟赤兵被安排到中央卫生部休养连,随中央直属部队行动。他凭借钢铁般的意志,以一条腿翻越雪山,穿越草地,最终胜利抵达陕北。
历史的会面
1937年冬,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一批身体欠佳的干部前往苏联,既能养病,亦可学习。钟赤兵也在名单之列,于1938年6月抵达莫斯科。
仅读过三年私塾的他,首先遭遇的是语言难关。为了尽快攻克俄语,他将单词写在纸条上贴满墙壁,无论坐卧都能随时学习。天道酬勤,钟赤兵与刘亚楼率先通过了语言关。
在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研读大量军事著作,为日后回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45年,钟赤兵学成归国,奉命加入东北民主联军。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先后担任贵州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
就在他调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那年春节的茶话会上,与当年的对手王家烈重逢。
王家烈并不认识眼前这位独腿将军,更不知晓他腿伤的由来。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那段对话。
当得知将军的腿正是在娄山关一役中被自己的部队所伤,王家烈内心充满愧疚,连声道:
“罪过!真是罪过!请将军重重责罚。”
钟赤兵爽朗一笑,豁达地说:
“先生言重了。往事已矣,今后我们还要携手,共商贵州建设大计呢!”
他宽广的胸襟,令在场众人无不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