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延安,提出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要“弘扬延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总书记的足迹又把我拉回了记忆的现场,我曾有幸在“圣地”延安接受党史学习教育培训的洗礼,重回革命现场感受往事曾经,原先埋在心底的“高山仰止”变得更加清晰、深刻而彻底。连线成片的革命旧址密布,诉说着河湾湾边的共产党形象;点滴壮阔的光辉故事呈现,根植着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与现实在这里交相辉映。
延安之前,捍卫星火的惨烈,辗转迂回的艰辛,抉择路线的争锋,不仅没有挫伤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反而使他们愈加坚定:信仰就是信心、磨难即是磨炼,因为有顺势得道的大任降,因为有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35年10月19日,是中共中央、红一方面军主力抵达陕北的历史性时刻。还记得培训的夜晚,我顺着延河水,经过凤凰山、宝塔山、清凉山,环绕革命纪念馆外的毛泽东塑像,在延安老城里慢跑10.19公里,感受长征落脚点的每一寸土地,回到党校寝室,接着翻开床头《红色延安》的书页,领悟革命出发点的每一次觉醒。身体力行,让一切变得真切。
在延安的日夜,结合前后学习的思悟,关于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为什么无数知识青年“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答案越来越明确:
因为一种源于真理且
深信不疑的纯粹信念
“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却又发现存在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同患难之中”,这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调查后,对“红色革命者”的所见所想。追求“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坚守“为天地立心”的大道之行,胸怀“我将无我”的苍生情怀。这群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笑看风云的乐观主义者,把反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作为己任扛起,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政治民主作为使命践行。运筹帷幄之余,深夜窑洞的微光中,毛泽东嗜书如命、思索提笔,他虽深处角落,然放眼世界,用延安时期的112篇文章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伟力拨动着中华上下的心弦,吸引来四面八方的志士仁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像“强心针”让众人勉强垂死病中惊坐起,而似“风向标”令诸君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这启示我们青年一代,奋进的力量来自前进的方向,笃定的行动源于正确的思想。年轻人的特点是热情高涨,但更需以理性的认知与信念的认同来为星火高燃举旗定向。除了革命的热忱、对远景的憧憬,还要有斗争的方法、对理想的理解,切实做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真知、真懂、真信。
因为一种源于内心且
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
“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这是毛泽东写给老师徐特立的60岁生日贺信。这位陕北苏区的“教育部长”5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58岁随红军长征,本该“休养生息”的年纪,却义无反顾响应革命,这种精神从学生毛泽东崇敬的言语里就可见一斑,无需赘言,这就是共产党人无私进取、不懈奋斗,撼动神州、触动人心的可贵革命精神。“能坚持一百步就不应该走九十九步”的任弼时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这种怕,是责任意识、危机意识、主动意识的集中体现,是“跟我上”而不是“给我冲”的表率姿态。从凤凰山到王家坪,就如同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瑞金到北京的大道征途中的一个片段缩影,每个与黄土高原交融相生的延安革命旧址在树荫掩映下,内敛展示着不言自明的坚毅、坚贞与坚定。延安军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华夏子孙刚健自强的文化基底一脉相承,推动着中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启示我们青年一代,要永葆干事创业、永久奋斗的青春基因,在步步为营中担苦,在主动冲锋中担难,在堪当大任中担重,在勇面危机中担险。黄炎培到延安,引出著名的“窑洞对”,还在一路走一路看中发出了“事事有组织,人人有训练”的感慨,我们也应用责任担当武装自己,增强历史主动,坚定时代行动,在成就每一件小事、做好每一项任务中见精神。
因为一种源于大众且
真诚不变的质朴追求
“千万人在生活中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思想,才真正是哲学思想的基础”,云南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在他的著作《大众哲学》中说到。正是把家国抱负与群众福祉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找到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延安时期,中央领导人都有一块自耕田,躬亲下地搞生产,周恩来为了找回被扔掉的一个铅笔头而心急如焚,朱德因担心破坏老乡的树木而要求不能在树上栓马,一件件小事折射出一颗颗真心。毛泽东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共产党给陕北苏区的百姓带来了生计、树起了尊严,所以百姓也时刻同他们站在一起。正是依靠这种立场,“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延安作风”打败了“只知道做官”的“西安作风”。这启示我们青年一代,要始终扎根大地,以自律为先,从身边做起,回到现实中耕耘,认真看社会现象、听社会声音、做社会调查,善当见微知著的用心人,多做春风化雨的暖心事。日常中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简而妄为,希望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自己能做到的一定要做好,在与群众和现实的结合中做言行示范者,让理想扎根、双脚落地。
延安事迹怀揣着新中国的曙光,延安精神启示着新时代的青年,当代年轻人的人生轨迹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高度重合,迈上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肩负同样光荣的时代使命。以上所述,只是延安精神给我的沧海一粟,与其说是心得,不如说是一种复述。很多时候,历史中的一个人、一句话、一种形象、一段故事,不用过多阐释,其本身就有一种经久不息的既存力量。对照反观,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上,还有不少残留的畏难心态、遗留的懈怠倾向、暂留的被动想法,虽现已不在革命时期,但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挑战更复杂、情况更纷繁,所以更加需要纯粹的信念以滋养,更加需要革命的精神以鞭策,更加需要质朴的追求以笃定。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唯有谨记教诲、不忘来路,“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作者:陈杰 共青团云南省委组织部挂职干部 (任职于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