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国:三四八 司马篡位

2022年11月02日19:55:52 历史 1941

魏征南大将军陈骞与骠骑将军石苞多次对魏元帝曹奂进言,称曹魏历数已尽,劝其顺应天命,行禅让之举。

十一月十二日,在晋王司马炎的逼迫下,魏元帝曹奂被迫把皇位禅让给司马炎。

十四日,曹奂迁居金墉城

临行前,太傅司马孚前来与他辞别,拉着他的手,流泪叹息,不能自制,说:“我至死都是大魏的臣子。”

十六日,司马炎登上皇帝位,国号晋,史称晋武帝,改年号为泰始,大赦天下。

十七日,尊奉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宫室安排在邺城,给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

其地位、待遇、结局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

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曹奂在陈留封国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元皇帝,后人称为魏元帝。

史说三国:三四八 司马篡位 - 天天要闻

魏宗室诸王都降为侯。

追尊晋宣王司马懿为宣皇帝,晋景王司马师为景皇帝,晋文王司马昭为文皇帝,尊王太后为皇太后。

封叔祖司马孚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司马斡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肜梁王司马伦为琅邪王。

封弟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又把司徒司马望等诸子侄共十七人都封为王,其中司马望受封义阳王,食邑一万户,配给士卒两千人。

任命石苞为大司马,进封乐陵郡公,加侍中,郑冲为太傅,晋升为公,王祥为太保,进封睢陵公,府中允许设置七官,何曾为太尉,晋爵为朗陵公,食邑一千八百户。

任命王沈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统领城外诸军事。

又封王沈为博陵郡公,王沈坚决辞让,于是改封为县公,食邑一千八百户。

司马炎还打算把朝政托付给王沈,但第二年王沈就去世了。

司马炎穿孝服哀悼,赐棺木朝服一套、衣一套、钱三十万、布百匹、葬田一顷,谥号为元。

第二年,司马炎追思王沈的功勋,下诏说:“表扬过去的行为,是为了崇尚贤者,为后人树立榜样,慎重对待死者而不忘前人之功,则会民德淳厚教化兴隆,已故散骑常侍、骠骑将军、博陵元公王沈,行循礼而居身正,心思清廉而纯粹,胸怀经纶典籍,才识博通。入居侍中纳言之位,出掌监牧方岳之任,献谋略于朝廷,宣德威于州郡。立国后设官爵,首登公辅之位,统领朝中大事,出负朝廷使命,有护卫辅佐国家之大功。现赠王沈为司空公,以推崇平生,使身没而名不朽。又生前因辅助之功,当受郡公之封,恳切辞让,嘉奖其辞让之德,不改其志,可以郡公官品送葬。王沈平素清俭,不营产业。可使所领士兵作屋五间。”

王沈的儿子王浚嗣爵,后来王沈夫人荀氏去世,准备合葬,见王沈棺木已腐朽,司马炎又赐棺木一副,之后又追封王沈为郡公。

史说三国:三四八 司马篡位 - 天天要闻

司马炎又对其余文武官员,提级进爵,各有差别。

裴秀被加任左光禄大夫,晋封为钜鹿郡公,食邑三千户。

安远护军郝诩与裴秀素有交情,有一次给故人写信说:“我与尚书令裴秀交友,是要从他那里得到好处。”

有关部门得知此事,上奏请求免去裴秀的职务。

司马炎包庇裴秀,下诏说:“一般人都不可能使别人不对自己指责诬陷,古人也难于做到这一点。在人事交往上,郝诩是有过错的,尚书令怎能防范呢?不要追究他的责任了。”

司隶校尉李憙又上奏说:“骑都尉刘尚替尚书令裴秀占用官家的稻田,应该禁止裴秀的这种做法。”

司马炎又下诏,认为裴秀辅助朝政,有功于王室,不能因为小毛病而掩盖他的功劳,于是命有关部门追究论定刘尚之罪,此事也就被禁止。

史说三国:三四八 司马篡位 - 天天要闻

李憙,字季和,上党郡铜鞮县(今山西沁县)人,东汉大鸿胪李牷之子。

李憙年轻时就有品行,博览群书,研习典籍,曾与著名隐士管宁一起被征召为贤良,但他没有前往,三府也多次征召任职,他都不就任。

太傅司马懿又征召李憙任太傅掾属,被他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官吏就扶他登车上路。

当时李憙的母亲病重,李憙于是偷偷翻越城墙,徒步回家,正赶上母亲的丧事,议论此事的人都赞美他的志气节操。

后来,李憙担任并州刺史毕轨的别驾,司马师执掌魏国军政大权后,任命李憙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李憙到任后,拜见司马师。

司马师对李憙说:“过去先公(司马懿)征用你,你不答应。如今我任命你,你一下子就来了,为什么呢?”

李憙回答说:“先君以礼对待我,我则依礼决定进仕或退身。明公用法来约束我,我畏惧法,所以就来了。”

司马师很是器重他,后来转任大将军司马,不久官拜右长史,随从司马师平定毌丘俭文钦后回朝,调任御史中丞。

李憙居官正直,不畏权贵,百官因慑于其威猛之政而风气肃然,不久又调任大司马掾属,因公事被免职。

司马伷任宁北将军(一作宁朔将军),奉命镇守邺城时,任命李憙为自己的军司马。

不久,魏朝廷任命李憙为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兼任护羌校尉,抵御蛮夷,安定边疆,很有声望和业绩,时人把他比为西汉冯奉世甘延寿

史说三国:三四八 司马篡位 - 天天要闻

后来,李憙请求回京,朝廷答应了他,在家中住了一个多月后,被授职冀州刺史,逐渐升任司隶校尉。

李憙上书说:“前立进县令刘友、前任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以及已故的尚书仆射武陔,各占公家三更稻田,请求免去山涛、司马睦等人官职。武陔已死,请求贬损他的谥号。”

司马炎下诏说:“法律这种东西,天下以它为准绳,不应回避皇亲贵族,朕怎能在其间放纵邪枉呢?经查证,此事皆刘友所为。他欺凌掠夺百姓,迷惑朝廷官吏,应对其拷问处死,以惩罚邪佞之人。如果山涛等人不再重犯已往的过错,对他们就免于追究。李憙一心为公,对官员行使职责,可称为邦国中之司直了。汉光武帝有言:‘贵戚尚且缩起手以躲避二鲍。’即指整肃百官群僚,使他们各自谨慎于自己的职责。而宽容的恩典,是不应该经常使用的。”

李憙历任两朝的司隶校尉,朝廷内外都称赞他,后因公事被免官,又以本职代理司徒,作为太尉郑冲的副手,被封为祁侯。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 天天要闻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高志凯和他那句“在恒河画一条线”的说法都火了。有网友还提议,这条线未来就应该叫“高志凯线”。印度人听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条线的由来高志凯是一位智库学者,他所说的画一条线,实际上是针对臭名昭著的麦克马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 天天要闻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公元 105 年,东汉宫廷宦官蔡伦将一批质地轻薄的 “新纸” 呈给汉和帝。谁也未曾料到,这看似寻常的发明,会成为撬动中华文明进程的杠杆。在此之前,竹简笨重如石,绢帛贵比黄金,知识的传播被牢牢锁在少数人的书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