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迫害大量我党人士,解放后群众要求枪毙,毛主席为何不同意

2022年11月02日08:34:37 历史 1458

在我国近代战乱不休的历史中,曾出现过许多军阀式的人物。他们割据一方,有着属于自己的权力与势力范围,并在时间中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痕迹。

在这些军阀中,有些人以私利为先,曾做出过许多鱼肉百姓、遗臭万年之举,但还有一些军阀在实现野心的同时,也心系自己的国家与同胞,并愿意为脚下的土地而奋战甚至牺牲。

毫无疑问,这些军阀都有着自己的立场,而他们的所作所为也都有着自己的考量,在历史的洪流之下,他们一次次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

而这些判断与选择最终也将他们推向了不同的结局。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就是一位曾杀害过我党同志,最后却获得了原谅的军阀,他的名字叫陈渠珍,被人们称为“湘西王”。

此人曾迫害大量我党人士,解放后群众要求枪毙,毛主席为何不同意 - 天天要闻

1882年的一天陈渠珍出生了,他的祖籍是江西的,后来父母又跟随家族前往凤凰生活。他出生于一个不错的人家,自幼接受着父母的关心与良好的教育,并在7岁那年就被送入私塾读书。

在成长的过程中,陈渠珍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同龄的孩子,他的聪明与机敏令人羡慕,而这也成为了他自己傲然于人前的原因。在16岁那年,陈渠珍进入沅水校经堂学习,在这里,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并开始朝着心中的目标不断努力。

在当时,清朝尚未覆灭,陈渠珍结束了经堂中的学业后,就进入了武备学堂学习。武备学堂是清政府培养军官的学堂,是以在从武备学堂毕业后,陈渠珍就成为了新军的一位队官。

但除此之外,陈渠珍还有着另一重身份,那就是他也是同盟会的成员之一。因为参与了同盟会的诸多活动,陈渠珍的身份逐渐遭到了怀疑,最终不得不离开新军投奔他人。

此人曾迫害大量我党人士,解放后群众要求枪毙,毛主席为何不同意 - 天天要闻

在之后的岁月里,陈渠珍去过日本,入过川军,甚至在西藏收获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时间的魔力逐渐将他从一个盛气盎然的少年打磨成坚实可靠的成年男人,而他也终于在经年的辗转之下再次回到湘西,并得到了湘西方面军长的重用。

在此之后,陈渠珍便扎根湘西,并凭借着自己的努力逐渐成为了湘西地区的话事人。他在湘西的统治时间长达三十年之久,期间经历过的种种坎坷,也曾留下过许多功绩。

他并不是只为自己谋私利的军阀,相反,在他的治理下,湘西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不错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尚算平稳。

但若说陈渠珍此生没做过错事,其实也不尽然。因为对于某个阶段的我党来说,陈渠珍的存在曾为我党的发展制造了许多阻碍。

此人曾迫害大量我党人士,解放后群众要求枪毙,毛主席为何不同意 - 天天要闻

在他的命令下,我党的许多同志都遭到了他的迫害,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而对于那个时候的陈渠珍而言,这些生命对他而言不过是有一个选择。

新中国成立前,眼看国民政府大势已去的陈渠珍选择了向我党投诚。因为之前犯下的错误,我党的许多同志与群众曾希望将陈渠珍枪决示众,但当这件事被毛主席知道后,毛主席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毛主席认为,陈渠珍虽然曾经做出了很多事,但他多年来专心革命并为国家做出的种种贡献却是不可忽略的,而且他投诚的时间也很及时,诚意也很大,同志们虽心怀不满,但枪决陈渠珍却是不能做的。

就这样,陈渠珍逃过一劫,并顺利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对于毛主席及我党的宽容,陈渠珍心中十分感动,同时也由衷地认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并没有错。

此人曾迫害大量我党人士,解放后群众要求枪毙,毛主席为何不同意 - 天天要闻

在这之后,他又在新中国生活了三年,最终于1952年去世。回顾陈渠珍的一生,我们能看到他横跨清末、民国与新中国的漫长人生轨迹。

在时间的长河中,陈渠珍迎来了他人生的终点,而他留在这个世界的痕迹,也一直为人们探索和好奇。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资料图: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图/新华社“我们是善战的前锋,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决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1939年,29岁的河北青年张松如离开正定省立七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年,他以“公木”的笔名与音乐指导郑律成合作创作了这一组《八路军大合唱》。此前两...
谁能想到,一次无礼竟为秦国的崛起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 天天要闻

谁能想到,一次无礼竟为秦国的崛起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众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礼制则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时候讲的“礼”,跟现在的“礼”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处。我们可以理解周“礼”为现在的“礼貌”,周朝贵族才讲“礼貌”,普通国人、野人、蛮夷戎狄是不讲的,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东
什么是胜利? - 天天要闻

什么是胜利?

战争的最终目标当然是取得胜利。 人们总是期望看到胜利的场景:扛着红旗,将旗帜插到对方阵地上,欢呼雀跃,国与国开战,谁都希望胜利。 但是,近年来的三场战争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