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2022年10月30日19:22:13 历史 1646

当至死不渝的爱情遇上尽瘁鞠躬的奉献,会摩擦出怎么绚丽的火花?我们在昆明医科大学的科学馆门口,找到了答案。一对人体骸骨陈列在眼前,两侧分别书有“奉献医学、敬畏生命”的悼词,他们就是李秉权胡素秋夫妇。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这是一个穷小子追求富小姐的故事,他们生前是一对走过57年风雨的医学伉俪,死后更是捐献出遗体,自愿将自己解刨后做成教学骨架。

李秉权,1922年出生在云南腾冲的一个做手工的贫寒家庭,自幼亲眼目睹国家被日寇侵略以及父母的病逝,所以立志从医,不仅要为振兴中华民族而献身,更要救死扶伤。

在校学习期间,李秉权十分刻苦努力,十分之心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累了就去茶馆休息,休息完再去图书馆学习,几乎每天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在这期间,李秉权经常会遇到一个女孩,和自己一样,经常出没于茶馆和图书馆,这个女孩就是他未来的妻子——胡素秋,胡瑛的女儿。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身为护国名将的女儿,胡素秋从小跟着父亲耳濡目染,立志要报效祖国。不同于寻常的富贵家的孩子,胡素秋身上并没有贵小姐的高贵和娇气,她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对医学的奉献。

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很快就被相互吸引,1948年,胡素秋收下了李秉权的求婚礼物——一支51号派克金笔,第二年,两人并结成连理。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婚后的二人同时到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很快就生下了三个孩子。身为中国首批医师,他们扛起了新中国医学发展的重任。夫妻俩经常因工作无法照料年幼的孩子,一家人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一起吃过饭,家里最常备的食物就是饼干。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两人为医学奉献了一生,也培养出很多医学新秀。退休后也没有闲住,经常一起参加会诊和学术研究,两个人在一个共同的理想下,风雨无阻57年。

在去青岛的一次交流学习中,李秉权看到了一副用于研究骨架后热泪盈眶,因为那正是自己的老师沈福鹏教授的骨架。

他们是与死亡最近的人,也是最正视死亡的人。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但是医学界能研究的遗体实在太少,很多研究项目苦于没有遗体被放弃。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看到自己老师的付出,李秉权也有了捐献遗体额想法。

晚年的李秉权因病卧床多年,他曾多次提出捐献遗体的想法。他对子女说,“我得过脑梗,有高血压和血管硬化的毛病,死后可以做一下病例解剖,医生在我身上得出经验了,病人就能有一分生的希望。解剖完,我这身老骨头架子还可以供教学使用。”

虽然子女也都是医学出身,但是在那个年代,一时还无法接受李秉权的要求。最终,在李秉权的坚持和胡素秋的支持下,子女们同意了遗体捐献的要求。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于是,李秉权成为云南省第一位捐献遗体的医学教授。胡素秋紧随其后,和丈夫一起签署了遗体捐赠书。

2005年3月29日,84岁的李秉权教授因病离世,胡素秋亲自将丈夫的遗体交给了自己的母校。

胡素秋在李秉权离世后,在房前种下了一片竹林,竹林前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竹魂—李秉权(1922-2005)。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这时属于他们的爱情方式,处处不提爱,处处都有爱!即便阴阳两个,也抵不了那份思念。

胡素秋曾说过,“我当初选择李秉权,就是爱慕他胸怀大志,贫贱不移,自强不息,努力钻研的精神,而且他对我一往情深。”

就这样,带着对李秉权的思念,胡素秋在竹林前度过了10年,于2015年12月离世。

离世前,胡素秋多次叮嘱儿女们自己遗体捐献的事情,一定要把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肝、肾等供给有需要的病人,最后再送解剖。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2019年,两位老人终于再度“重逢”,他们的骨骼标本被一起安置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入口处。时隔14年,他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母校继续并肩作战。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常言说夫妻感情好,是生同衾,死同穴。

但李秉权和胡素秋却给了我们另一种解答:

相爱并不是你侬我侬,而是我爱你,生前在事业上并驾齐驱,死后以白骨之躯也要陪在你身边。

小葬于墓,大葬于心。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头条创作挑战赛#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 天天要闻

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影响深远,但类比到车圈,不免有些‘望文生义’之嫌。” 文 / 巴九灵 汽车行业似乎正走向一场前所未有的收紧。 带动这种氛围的,是一则寻不见来源....
德国建欧洲最大军队,历史重演的第一步? - 天天要闻

德国建欧洲最大军队,历史重演的第一步?

6月27日,据媒体得到的一份法律草案显示,德国政府计划加快国防采购,以便使军队做好战斗准备。该文件称,德国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绝不能因过于复杂的采购程序或冗长的授权流程而失败”,同时警告称,俄罗斯的军事目标可能不仅仅是乌克兰。此前德国总理在6月24日批准了一项预算框架,预计德国的军事总开支将从2025年的950...
抗战胜利80周年,特朗普该看到什么?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特朗普该看到什么?

无论特朗普是否会出现在9月3日的阅兵仪式上,就全世界来看,正义必胜!文 | 海上客“中方是否计划邀请特朗普参加九三阅兵仪式?”在昨天(6月30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日本共同社记者如此问道。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上周国新办介绍了关于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外国领导人的情况和安排。你的具体问题,我目前没...
和中国分庭抗礼?日本要开采海底稀土 - 天天要闻

和中国分庭抗礼?日本要开采海底稀土

在中国收紧稀土产品对外出口的背景下,作为资源贫国的日本决定“出道成为稀土生产国”,而他们的目光则聚焦于海底资源。据日经亚洲7月1日报道,日本计划于明年1月正式启动首个从近海矿床开采稀土矿物的试点项目。但不知是无意还是有心,在日本的相关报道中,似乎连篇累牍地都在强调有望解决“有无”,却无人在意“成本”。...
我们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从党安排!” - 天天要闻

我们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从党安排!”

今年11月,曾经的八路军女战士付瑞芝将迎来百岁生日。此刻再次回眸革命战斗中的烽火硝烟,抗战岁月无疑是浓墨重彩且令人铭记的篇章。1925年11月,付瑞芝出生在山东临沂苍山县(今兰陵县)涌泉村。
原来它与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 天天要闻

原来它与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都在说长安的荔枝,我大吴越的杨梅表示不服。 当真不服。明朝的李东阳称杨梅“价比隋珠”,因为在京城想吃到它实在不易——荔枝运到京城,不过是“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