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30找份工作真不容易,商鞅这样的人才,秦孝公居然面试了三轮

2022年09月04日13:26:30 历史 1096

如果战国是一部连续剧,那我们的男一号秦国,手中拿着的绝对是百看不厌的逆袭剧本。

从一开始的人见人欺,到后来的横扫天下,这巨大的反转让我们本能地会问,秦国究竟遇到了什么才实现这人生的逆袭?

按照通常的套路,悲催的主角想要逆风翻盘,必然要有奇遇。

要么遇到快挂了的老前辈传你毕生功力,比如虚竹

要么找到失传已久的武功秘籍,比如张无忌

要么找到神兵利器,比如杨过。

总之,您得遇上点什么才行。

那秦国遇上了什么呢?

老秦的运气比较好,他遇上了一位自带武功秘籍的辅导老师。不仅教材质量过硬,还包教包会。

这位辅导老师就是将秦国从“穷矮矬”,硬生生打造成“高富帅”的商鞅

一、商鞅从魏国裸辞

商鞅姓姬,属于公孙氏,因此原本叫做公孙鞅

不同于我们现在的理解,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是一个范围更大的概念,而氏则是不同子孙的分支。

从“”这个姓就可以看出,商鞅的出身来历绝对不一般,那可是周天子一脉传下来的。由于他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因此也可以叫做卫鞅

这里要再重复一下会贯穿本系列文的一个规律---在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普及之前,能够在史书上留下完整姓名和详细记载的人物,基本上不会是草根出身,因为那时候获取知识的成本非常高。时间点越往前,这个规律越明显。

所以公孙鞅、卫鞅、商鞅其实都是同一个人,商鞅这个称呼出现时间最晚,却流传最广。为了保证人名不要换来换去,本文从一开始就统一采用“商鞅”这个称呼。

史记·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鞅早年的时候,跟在魏国的相邦公叔痤身边做中庶子,也就是文秘之类的工作。公叔痤很看好这个年轻人,可惜还没来得及推荐提拔,就病重了。

年过30找份工作真不容易,商鞅这样的人才,秦孝公居然面试了三轮 - 天天要闻

公叔痤:我这才出场就病重了?

魏惠王前来探病,感慨道:您病得这么重,将来国家社稷的事我托付给谁啊?

公叔痤推荐商鞅,说这个小伙子乃是万中无一的奇才,将来可以接我的班。

《史记》中记载魏惠王的反应是“王嘿然”,就是不搭腔了。

其实也怪不得魏惠王这个反应,商鞅这时候才三十出头,之前也没啥名气。

现在公叔痤手一指说:大王,以后社稷之事就交给他吧。这事儿谁能信?

见魏惠王这个反应,公叔痤人老成精,立刻明白他不相信。赶紧又悄悄说:如果大王不用商鞅,就应该尽早除掉他,别让他跑到其他国家去。

魏惠王一看好家伙,老伙计你真是病糊涂了啊,一会儿要寡人举国相托,一会儿又要寡人尽早除掉他,这聊天内容咋这么刺激呢?

碍着面子,魏惠王表面答应下来,其实还是没往心里去。

等到魏惠王走了,公叔痤又颤巍巍把商鞅喊过来,将刚才的事情复述了一遍。完了还解释:兄弟啊,我是先公后私,你可别怪我啊!魏王说不定一会儿就会派人过来对付你,你还是抓紧时间跑吧。

商鞅倒是很镇定:魏王既然不听你的话重用我,那当然也不会听你的话除掉我,我才不跑。

年过30找份工作真不容易,商鞅这样的人才,秦孝公居然面试了三轮 - 天天要闻

魏惠王:看本王藐视的眼神~

这里笔者有个观点:我们看古文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某个人物对某件事情做出非常肯定的判断。例如“我料定某某必会如何如何”、“不出三月,事情必定会如何如何”这样的判断。尤其是到后面三国时期,这样的例子就更多。

单看某一句话,你要么觉得这个人料事如神,要么觉得他在满嘴跑火车。

笔者认为:所有的判断,一定要有相应的信息来源作为数据支撑。如果没有,那这个判断一定是扯淡。

平时在生活中,听到别人的某个结论,在心中多问一句,“他哪里来的消息”,往往能避免很多被忽悠的情况。

而史书中记载的,大多是后来经过事实验证的正面案例,所以才会让我们觉得古人的判断好准。

例如商鞅这个事,他凭什么就给魏惠王下判断呢?凭的是他在公叔痤身边的这段工作经历。

魏惠王高高在上,每天要处理很多大事,当然不会注意到商鞅这个年轻人。但对商鞅来说,作为相邦公叔痤的文秘,魏惠王就是他服务的直接对象。

所有的奏章,所有的汇报材料,是不是要由商鞅来负责?

那材料要想写得好,是不是要弄清楚领导的喜好和关注的重点?

久而久之,魏惠王这个人是不是就被商鞅琢磨透了?

正是有了这个信息基础,让商鞅对魏惠王的性格比较了解,才能得出结论----魏王压根就不会在意我

事实就如商鞅判断的一样,魏惠王从头到尾就没把这个年轻人放在心上。之后,伯乐公叔痤去世,在魏国得不到更好发展的商鞅打点行装,准备去秦国投简历了。

年过30找份工作真不容易,商鞅这样的人才,秦孝公居然面试了三轮 - 天天要闻

商鞅:换地方上班喽~

二、秦孝公面试商鞅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商鞅这次的求职意向非常明确,离开魏国之后,一路向西直奔秦国。

那为啥齐国楚国这些老牌强国都不考虑呢?因为商鞅看到心仪的职位招聘-----秦孝公的《求贤令》。

《求贤令》字数很多,具体内容就不多说了,关键的内容就一条: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翻译成大白话意思就是:诚邀各国高级人才加盟,无论是谁,只要能让我秦国变得强大,岗位待遇不是问题,还可以给股份!

这个诱惑对于商鞅这样的精英实在是太大了,又有潜力、又肯给股份的初创公司可不好找。

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如何能最快速地了解这家公司的真实情况呢?

那当然最好是有朋友在这个公司里上班,约出来吃顿饭聊聊,就什么都清楚了。如果还能帮忙内推,那就更好了。

商鞅也是这么做的,他找到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帮忙引荐。景监这个人,很多人看名字误以为他是个太监,其实不是。

景监姓芈,芈月的“芈”,而“景”是他的氏。

在楚国最强大的三个家族就是“昭”、“屈”、“景”三家。

这下就比较明确了,景监是有楚国背景的大家族子弟,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是太监?

《史记》上没有记载商鞅和景监的关系有多么好,但以景监的身份地位,商鞅千里迢迢到了秦国之后能找到他,而他不怕责备,一次又一次地向秦孝公推荐商鞅来看,两人大概率是铁哥们。

老生常谈,出门在外,多个朋友多条路~

年过30找份工作真不容易,商鞅这样的人才,秦孝公居然面试了三轮 - 天天要闻

景监:找工作的时候想起我来了,哼!

有景监帮忙内推,效果自然不一样,秦孝公很重视,亲自接见了商鞅。

在看完商鞅的简历之后,秦孝公问了一个面试官基本都会问的问题:

如果让你负责这份工作,你具体会怎么做呢?

商鞅一听,表现的时刻到了,立即拿出PPT方案开始讲。

这次商鞅讲的是“帝道”,什么是“帝道”呢?就是上古三皇五帝时候的方法,效仿尧、舜,用高尚的道德来治理国家,这样就能够实现国家大治。

秦孝公听了是什么反应呢?

《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时时睡,弗听”。

历史证明,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给学生上课、给员工开会、还是给客户介绍方案,当你发现别人打瞌睡或者都在低头玩手机的时候,情商高一点,尽快结束这次对话吧。因为你讲的内容,对方根本不感兴趣。

秦孝公当然不感兴趣,

尧舜那是多久之前的事了?

谁知道当时是个什么情况?

那一套东西拿到现在能用吗?

能把河西之地那好几万魏武卒劝走吗?

商鞅走了之后,秦孝公把景监拉过来狂喷一顿:看看你这带过来的都是什么人?这种人能重用吗?

景监挨了骂也很委屈,回去找到商鞅抱怨:兄弟啊,咋回事啊?见到老板你好好说啊,怎么尽说些让人听不懂的话?

商鞅说别着急,老板对我的方案不满意,我把方案改一改,这样你再帮我推荐一次。

年过30找份工作真不容易,商鞅这样的人才,秦孝公居然面试了三轮 - 天天要闻

“帝道”之论不被秦孝公接受

五天之后,景监又一次引荐了商鞅。

(吐槽一下,改个PPT要五天,搁现在商鞅连试用期都过不了)

这次商鞅的方案换了,讲“王道”。

啥叫“王道”?就是学习周文王周武王的做法,对百姓施加仁爱,这样百姓就会支持国君,国家就会强大起来。

秦孝公听了嘴一撇,还是不满意。

道理是没错,可这个方案需要多少年才能见效?河西的魏武卒已经怼到家门口了,指不定哪一天就打到栎阳,哪有时间这么按部就班地慢慢弄?

如同第一次的翻版,商鞅走了之后,秦孝公又把景监喷了一顿。

挨完骂,景监屁颠颠地又找商鞅抱怨。

商鞅说不急,我再改一版方案,你再帮我引荐一下。


看到这里,发现其实“商鞅三见秦孝公”这个故事里,最牛的人是景监啊!

他是怎么做到在连续两次被pass掉之后,第三次把人带进老板办公室的?

商鞅第三次坐下来,又开始讲PPT了。

他和秦孝公说:前两次是我拿错剧本了,其实我要讲的是“霸道”。

何为“霸道”?就是效仿“春秋五霸”那样,对内想尽办法增强国力,对外谁不服就揍谁,把别人都揍趴下,你就是No.1。

年过30找份工作真不容易,商鞅这样的人才,秦孝公居然面试了三轮 - 天天要闻

商鞅的“霸道”说中秦孝公的心坎

这次秦孝公终于满意了,秦国要的就是这种快速见效的方案。

他表示:我们可以好好谈谈细节了。

于是秦孝公再次召见商鞅,两个人促膝长谈,连续聊了好几天。商鞅把他的详细方案全部梭哈,让秦孝公听得如痴如醉。


有朋友会问,既然这样,那商鞅一开始就拿出“霸道”的方案不就好啦?干嘛要一趟一趟跑,讲“帝道”、“王道”这些秦孝公不喜欢的东西?

其实找工作这种事,永远都是双向的。老板在挑选员工,员工也在观察老板。

商鞅千里迢迢从魏国跑到秦国,是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他当然清楚手中的变法方案会引起多可怕的轩然大波,他必须要找一位好老板来支持他。

到创业公司拿股份固然有吸引力,可前提是要能做大做强,万一老板不行生意赔了呢?

所以通过连续三次的面试,商鞅这才确定,秦孝公是对脾气的人,喜欢做实事,不喜欢那些虚头巴脑的。跟着这样的老板,才有发展前途。

三、商鞅舌战群雄

到了这一步,秦孝公是决心也下了,方案也有了,项目负责人也找到了。

那马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秦孝公表示不急。

因为商鞅的方案,几乎是将秦国之前所有的规矩全部擦掉重来,要得罪的人多了去了,到时候反对的声音肯定小不了。

关键时刻,领导的水平高低就看出来了:秦孝公组织了一场辩论,让各方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正方选手:商鞅

反方选手:甘龙杜挚等人

甘龙等人的说辞和电视里常见的保守派差不多,什么现有的规矩不要轻易改变啦,什么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就不要变法啦,等等这些。

商鞅主要说了这么几个观点:

1) 做事情不要拖,犹犹豫豫就办不成事,看准了就马上撸起袖子干。(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2) 我这么聪明的人写出来的方案,你们这些笨蛋哪里看得懂呢?(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3) 不要动不动就拿以前说事,以前的情况和现在不同,只要能对国家有利,以前的规矩都可以改!(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这一堆话说完,大家都惊了,这样兼具才华和厚脸皮的人才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秦孝公倒是大喜,就喜欢你桀骜不驯的样子。

当场拍板,任命商鞅为项目经理(左庶长),不争论了,开始干!

年过30找份工作真不容易,商鞅这样的人才,秦孝公居然面试了三轮 - 天天要闻

秦孝公:啥都不说了,明天来上班

结语

秦孝公这一波操作,可谓站在了第五层。明明最渴望秦国变强的就是他,却把商鞅拿出来和甘龙这些人打擂台,弄辩论。

你看,不是我不给你们说话的机会哦,是你们讲道理讲不过人家商鞅嘛~

当然这并不是说秦孝公有什么坏心思,而是他作为秦国的一把手,必须要这么做。

高明的领导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让下属的怨气和不满集中在自己身上。

变法这个事由商鞅牵头,中间要是出什么岔子,或者有什么矛盾,秦孝公还能出面转圜。

如果要是由秦孝公亲自出面强行启动变法,那秦国就真的没有退路了。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至此,秦孝公终于等到了商鞅这位命中注定的“伊人”,接下来就是那一场改变秦国国运的“商鞅变法”。

那么“商鞅变法”究竟神奇在何处,能够让积贫积弱的秦国在短短时间内脱胎换骨,摇身一变成为战国一流强国呢?

请看下集


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如果觉得不错,那么关注一下吧~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特朗普:中国突然改变主意,但不要紧,能让中国15分钟内同意交易 - 天天要闻

特朗普:中国突然改变主意,但不要紧,能让中国15分钟内同意交易

尽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引发了全美民众的反对浪潮,但他依旧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空军一号上,特朗普更是声称“原本Tik Tok的协议已经很接近达成了,但由于在关税政策中国突然改变了主意,但这并不要紧,自己能够在15分钟内让中国同意这笔交易,只要自己降税的话”。
特朗普对其他国家暂缓90天执行新关税,说明关税战就是儿戏 - 天天要闻

特朗普对其他国家暂缓90天执行新关税,说明关税战就是儿戏

兄弟们,就在中国对美国加了 50% 的关税之后,特朗普再次对我们加了 21% 的关税,现在整体关税已经达到 125%。同时,特朗普暂停了对除中国之外其他所有国家的加征关税政策,而且要把对其他国家加征关税的税点降到 10%。这进一步证明我昨天视频里的分析完全正确
每月1500万退休金没了,尹锡悦亮底牌行动,否则死刑或牢底坐穿 - 天天要闻

每月1500万退休金没了,尹锡悦亮底牌行动,否则死刑或牢底坐穿

最近韩国政坛那可是热闹非凡,就像一场大戏,一出接着一出。当地时间 4 月 4 日上午 11 时 22 分,韩国宪法法院代理院长文炯培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总统尹锡悦被罢免,判决立即生效。这一下子,尹锡悦可就从高高在上的总统宝座上跌落下来了,不仅失去了总统权力,各
中方没得选,直接改手术刀为亮剑,特朗普被催辞职,叛徒纷纷冒头 - 天天要闻

中方没得选,直接改手术刀为亮剑,特朗普被催辞职,叛徒纷纷冒头

最近这国际局势啊,那真叫一个风云变幻,热闹得很。特朗普这老兄又不消停,第三次对中国发起了关税大战,这一来可就搅得全球经济的池水是波涛汹涌。可让人意外的是,这次咱中国一改之前相对温和的反制策略,直接 “亮剑”,那反击力度,可把全世界都给震住了。与此同时,在美国国
中方手术刀变剑,27国反将美国一军,特朗普气得要对华加50%关税 - 天天要闻

中方手术刀变剑,27国反将美国一军,特朗普气得要对华加50%关税

最近这国际局势,因为美国的关税战那是闹得沸沸扬扬。特朗普大手一挥,对全球发动关税战,这一回,咱们中国可不再像以前那样小打小闹地反击,直接“手术刀”变“利剑”,给美国来了个狠狠的回击。更让美国没想到的是,欧盟 27 国也紧跟其后,准备对美国反制,这可把特朗普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