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发生的时代背景:朱元璋分封制下,诸王尾大不掉成隐患

2022年07月13日19:44:13 历史 1437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秦末、汉末、唐末三个时期皇室衰败,兵权旁落,以至于皇朝最终灭亡的悲剧十分有感触。

靖难之役发生的时代背景:朱元璋分封制下,诸王尾大不掉成隐患 - 天天要闻

七国之乱

所以,朱元璋决定增强皇室的力量,在儿子长大后,把兵权分散到各个儿子身上。

这一方面,固然是怕重蹈前几个朝代的覆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明朝初年淮西勋贵们战功卓著,军队里的大多数士兵都是听命于于这些淮西勋贵的。

靖难之役发生的时代背景:朱元璋分封制下,诸王尾大不掉成隐患 - 天天要闻

以蓝玉为首的淮西勋贵们

在总结了自西周以来各个王朝的治国经验后,朱元璋觉得汉朝初年和元朝的制度比较好。

汉朝初年和元朝是采用分封制郡县制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国家的,分封的诸侯王可以保家卫国,护卫边疆。州县的长官们可以处理民事,收税安民。这种想法一旦形成后,以朱元璋的性格立马就决定了。

按照朱元璋的话来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这就是明初藩王受封的由来。

靖难之役发生的时代背景:朱元璋分封制下,诸王尾大不掉成隐患 - 天天要闻

朱元璋剧照

洪武年间,一共有25名宗室子弟被朱元璋封为藩王,镇守一方。这25人中,有24人是朱元璋的儿子,有一人是他的从孙。25位藩王从边境分布到中原腹地,各大军事重镇都有藩王的身影。

明初的藩王的权力之大,比起汉朝初年的诸侯王来也丝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藩王可以在封地里建立国中之国,设置自己的官员体系。

根据朱元璋的规定,就连中央朝廷里宰相公侯们见到藩王,也得跪倒在地恭敬地拜见,由此可见藩王的政治地位之高。

靖难之役发生的时代背景:朱元璋分封制下,诸王尾大不掉成隐患 - 天天要闻

燕王朱棣剧照

不仅如此,每一位藩王的俸禄都是粮食一万石以上,而且还有军事指挥权。大家想一想,有权有钱有兵,说是藩王,其实就是地方军阀了呀,皇帝镇得住的话还好,镇不住了,可不就反了吗?

根据史料记载,藩王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路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而且以上只是驻守内地的藩王统帅军队数量。

靖难之役发生的时代背景:朱元璋分封制下,诸王尾大不掉成隐患 - 天天要闻

明军护卫士兵剧照

此外,明初还有九大塞王,兵力更多,权力更大。何为塞王?意思就是镇守边塞地区的藩王。他们分别为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位亲王。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蒙古草原的骑兵南下,因此身负守土卫边的责任。

九大塞王中,兵力最强盛的是燕王和宁王。燕王即皇四子朱棣,后来的明成祖;宁王即皇十七子朱权,深得朱元璋宠爱,军事天赋很高!

驻扎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统兵十万,驻扎在内蒙的朱权麾下有带甲之士八万,革车六千,论机动能力,比朱棣还强。

靖难之役发生的时代背景:朱元璋分封制下,诸王尾大不掉成隐患 - 天天要闻

宁王朱权剧照

但朱棣毕竟年长,军事经验在九位塞王中最为丰富。他多次和三哥晋王出塞征战蒙古骑兵,把蒙元剩余势力打得是七零八落,不敢南顾。

朱元璋很开心,特意嘉奖了晋王和燕王,并允许军中事务小事可自行决断,大事才上报给朝廷处理。

后来,燕王朱棣又不断立功,朱元璋对他宠爱更盛,特许他“节制沿边士马”,我在想这个“沿边士马”包不包括的其他藩王的军队呢?应该是不包括的吧,不然也太可怕了。

不过,燕王封地范围内的所有官员,即便是那些朝廷任命被官员应该也是受到燕王的节制,这样就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同时也能看得出来燕王地位的尊崇了。

靖难之役发生的时代背景:朱元璋分封制下,诸王尾大不掉成隐患 - 天天要闻

丞相李善长剧照

就这样,诸位藩王在边塞地区修城屯田、训兵练将、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有个别藩王还可以处理境内政事,已经类似于小国王了。

到了洪武末年,藩王势力已经急剧扩张了,朱元璋宠爱儿子并没有发觉不妥,但是朝廷中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出了苗头。

平遥县训导叶伯巨上奏说:“藩王势力越来越强,当前还有亲情纽带维系,几代之后,血缘变淡,恐怕会生出事来,再现汉朝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闹剧来。到时候,就算想削藩,也为时已晚了!”

靖难之役发生的时代背景:朱元璋分封制下,诸王尾大不掉成隐患 - 天天要闻

西晋八王之乱

叶伯巨还给朱元璋出了个主意,让朱元璋“把藩王管理土地缩小,减少藩王的卫兵,没收藩王对封地内城池的管理权。”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叶伯巨的这番话绝对是金玉良言,为国为民的好主意。可惜,我们的朱元璋先生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并认为叶伯巨是在离间自己的父子关系,一怒之下,把叶伯巨关进了大牢拷打而死。

靖难之役发生的时代背景:朱元璋分封制下,诸王尾大不掉成隐患 - 天天要闻

叶伯巨

不过事后,冷静下来的朱元璋也确实觉得叶伯巨的话有道理,但他舍不得削弱自己儿子的权力,转而采用另一个比较温和的办法。

朱元璋规定,凡是受封的亲王到了年龄,必须去封地就藩,不得留在京城。到封地后,不得和其他藩王有来往,不得有串联。

藩王如果有事要入京时,也不可以同时进京,必须等上一位藩王从京城离开,下一位藩王才能进京,为的就是防止藩王之间互相谋划,威胁皇权。

靖难之役发生的时代背景:朱元璋分封制下,诸王尾大不掉成隐患 - 天天要闻

太子朱标送别藩王弟弟们

因此,在洪武年间,诸位藩王一旦就藩,基本就没有了再次见面机会,属于见一次少一次了,无异于生离死别。

从这点来看,朱元璋虽然很偏爱儿子们。但在维护皇权的时候,也是丝毫不讲情面的。

可惜的是,这世上最不能预料的就是人心。朱元璋万万不会想到,就在他死后不到四年,他传给孙子的皇位就被四儿子朱棣给抢走了。由此,也印证了他的分封藩王制度的失败!

靖难之役发生的时代背景:朱元璋分封制下,诸王尾大不掉成隐患 - 天天要闻

靖难之役

我是明史专家,欢迎大家关注我噢!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玻利维亚要加入金砖集团,美国很恼火!中情局是世界毒瘤 - 天天要闻

玻利维亚要加入金砖集团,美国很恼火!中情局是世界毒瘤

玻利维亚的未遂政变,只持续三个小时就失败。前陆军总司令苏尼加被捕,他控犯有恐怖主义和武装叛乱罪。很明显,这位老将没有得到民众的任何支持。俄罗斯政治家杜金 (Aleksandr Dugin)把这次政变定义为“颜色革命”。他在社交平台写道,背后
嫪毐,两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 天天要闻

嫪毐,两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第一个字嫪字,一个女字旁,一个谬字的一半,有人说这个字是姓。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有这种可能性。因为上古姓许多都带有女字旁,所以不排除嫪是流传下来的古姓,至少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第二个字毐,上面一个士,下面一个毋。
让文物“活”起来 沉浸式穿越历史让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 天天要闻

让文物“活”起来 沉浸式穿越历史让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河南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河南坚持让文化遗产火起来,让传统文化闪亮起来,让文旅市场丰富起来,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总台记者 田萌:我现在是在安阳殷墟博物馆的新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而且在这里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从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