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书
秦始皇是封建社会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皇帝
然而他的出生却是一件两千年来的无头案
不仅如此
史书中有公子扶苏、太后赵姬等皇族的记录
却没有关于始皇后的
这部分史料究竟是遗失了
还是被人为抹除了记载?
这些问题想必也曾经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出现过,今天我们就从《
01
秦楚联姻的政治背景
公元前221年,华夏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完成了自己统一六国的宏图霸业,自称“始皇帝”的他建立了封建社会第一个朝代--秦朝,虽然传至二世而亡,但是在这个史无前例的大一统下,秦始皇无疑给后人留下了太多需要探求的东西。
从“春秋笔法”开始,史官们从不吝惜笔墨褒赞秦始皇的功绩,但是却对他的个人生平,有多少妃子,有多少兄弟遮遮掩掩。在这张威严的画像背后,史料中蕴藏的大秦天子恐怕不仅表面那么简单。
北宋时期,苏轼、欧阳修等文人学士,先后在凤翔(秦的旧都雍所在)和朝那湫(祭祀湫渊水神的所在)等地,发现了三块《
此外,秦国与楚国自秦穆公起到惠文王时期,一直持续了三四百年历经十八世的秦楚姻亲关系。虽然秦国同时和韩、赵、魏等国都存在这种姻亲关系,但是和楚国之间最为密切,属于强强联手。
而经过这十八代的联姻,它早已不是单纯的互嫁王女了,在政治上的互相牵连,使得秦国的楚系外戚集团一步步壮大。在秦国的楚国夫人(即华阳夫人)所代表的楚系外戚集团,对秦始皇嬴政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02
秦始皇的身世之谜
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极其有限,但是我们不难知道,公子的婚事一般都是以其母亲做主的。而公子的母亲必然不是本国人,既然如此,公子的母亲想让自己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为自己的孩子博个好前程,就会从母国选择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女子,为自己稳固政治势力。
距离嬴政最近的联姻是秦惠文王和楚国芈夫人(芈月),当时秦惠文王早逝,楚国芈夫人即位为秦宣太后,在小皇帝成年之前,一直与自己的弟弟魏冉及楚国其他外戚,把持秦国朝政。
而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也是在得到商人吕不韦的建议,认楚国的华阳夫人为义母,才有机会在此后的政治博弈中有出头之地的。
因为庄襄王的生母夏夫人为韩国人,韩国又是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所以由此可以推断,夏夫人的母国为她稳固实力是有限的,而她的丈夫安国君独宠华阳夫人,自己便更加人微言轻。想让自己的孩子逆风翻盘,认华阳夫人为义母也是势在必然。
说起嬴政的血统问题,虽然正史中含糊不清,但是按照《秦谜》一书的观点,他应该是庄襄王的血统不假,虽然商人吕不韦献赵姬于庄襄王前,就已经与赵姬有染了,但是吕不韦就在庄襄王身上做的政治投资,就是希望他以后成为秦国的王,而只有赵姬的孩子有秦国的血统,以后才能继承大位。
史书上记载赵姬确实是经过十月怀胎生下的嬴政,这是一份方面,另一方面,如果嬴政真是吕不韦的孩子,那么他是没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吕不韦的所有规划也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吕不韦是个聪明人,绝对不会让这种意外发生,所以嬴政不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
03
始皇后究竟是谁?
话说回来,每代秦王几乎都会迎娶楚国夫人,虽然秦庄襄王的夫人一个来自赵国,一个来自韩国,但这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的。秦始皇嬴政是22岁开始亲政掌权,他会不会在此之前迎娶楚国夫人作为自己政治博弈的筹码呢?
毕竟当初他的父亲秦庄襄王离不开以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外戚势力的支持,嬴政13岁即位到22岁亲政的这十年间,秦国朝堂上以赵、韩、楚三国外戚势力,相互牵制又相互博弈。
秦庄襄王的生母(嬴政的祖母)代表着韩国外戚势力,吕不韦和赵姬代表着赵国外戚势力,华阳夫人代表楚国外戚势力。
随着秦庄襄王的生母的去世,韩国外戚势力退出了秦国朝堂上的历史舞台,嫪毐之乱中赵国外戚势力也随之土崩瓦解。此时,嬴政的婚事也只能是为华阳夫人所主导。所以始皇后应该是华阳夫人亲自挑选的楚国王女。
04
嫪毐之乱背后的深层史实
值得一提的是,嫪毐绝不只是作为赵姬的男宠这么简单,而且嫪毐之乱并不是赵姬针对嬴政的谋乱。
因为赵姬之所以能当太后,是因为嬴政坐稳了王位,而嬴政此时年纪尚轻,她想要更多的权力,就只能与她华阳夫人和吕不韦为首的楚国外戚势力争一争,所以她真正要对付的是华阳夫人。
首先,嫪毐是赵国人,与赵姬是同乡,所以在一开始才受赵姬信任;之后,嫪毐公开招揽天下名士来他府上做门客,不知是表面风光这么简单,是在有意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
其次,赵姬给嫪毐封了最高等级的列侯,而商鞅变法后秦国对爵位的控制相当严格,唯有相应数量的敌人首级和军功才能被封侯,为何一介男宠能轻易被封侯呢?
对此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根据《秦谜》的推断,秦国大将王翦为秦国消灭了赵国,同时使得燕国元气大伤,直到又灭了楚国才有了爵位,嫪毐要想立下军功,只能是另一个原因了。
在嫪毐封侯的同一年,秦国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嬴政的弟弟成蛟与其韩夫人发动了一场叛乱,嫪毐成功发现并进行了举报,所以名正言顺被封侯。因为举报和杀敌是同等奖赏,而成蛟之乱也是赵姬为了清除其他势力的结果,所以整件事都在赵姬的预测之内。
众所周知,楚国外戚在秦国的影响力是非同小可的,华阳夫人又是后宫之中辈分和影响力最大的人。最主要的证据是,赵姬与嫪毐在嬴政亲政当天发动叛乱时,进攻的是一个叫蕲年宫的地方,此处的蕲年宫应该就是华阳夫人所在的宫殿。
嫪毐之乱应该就是赵国外戚势力,与楚国外戚势力一较高下的过程,而参与平定这场叛乱的除了吕不韦之外,还有两位楚国公子分别是昌平君和昌文君,可见楚国外戚势力的地位有多坚固。
05
始皇后为何不在史书之中?
在那个充满着变革与杀戮的时代,想必能被华阳夫人从一众王女中挑选,并安插在嬴政身边的女子,必定不会是等闲之辈,但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当中的史料却没有丝毫提及,这又是为什么呢?
而且嬴政的长子扶苏身上有着哪些未被写入史书的秘密?
为何陈胜吴广起义时要以扶苏的名号呢?
关于始皇后,在楚国外戚势力独大的政治局面下,嬴政与自己的楚国皇后之间应该更多的是互相忌惮,毕竟自己的父亲、祖父都多多少少受制于外戚,因此嬴政应该一直担心始皇后与扶苏借助楚国的力量谋反。
扶苏身上流着一半楚国王族的血,身后又有皇后和华阳夫人撑腰,对于这样一个儿子,嬴政怎么能不忌惮呢?
而且陈胜打出扶苏的名义来复兴楚国,还曾说“天下苦于秦国统治很久了,秦二世胡亥本来不应该被立为皇帝,应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由此可见,扶苏在民间声望很高,且他的仁政比起秦始皇的暴政更受欢迎。
且秦末时常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民谣。
此外,在吕不韦因嫪毐之乱下台之后,昌平君也因为平叛有功接替吕不韦成为丞相。
此处的昌平君就是华阳夫人楚国势力的一份子。
在秦楚大战中,他身为秦国丞相,又有楚国的王室血统,因此被嬴政派到了郢陈,随他前行的还有一部分死士。这部分死士要么是昌平君保护自己的保镖,要么是嬴政安排的监视他的人。
根据后续结果我们可以知道,昌平君最后还是选择了倒戈楚国,最后兵败淮北蕲县,这里的大泽乡就是14年后,陈胜吴广以复兴楚国为名义发动起义的地方。
综合以上种种,话里话外都逃不过一个楚字,想必这便是嬴政也为之头疼的地方,自己的父亲是在楚国华阳夫人的帮助下,才得以承继王位,而在他亲政当天,就亲身见证了楚国外戚势力的霸道手段。
他的王后与最优秀的儿子均来自楚国,自己又被楚国的臣子反叛,这叫他如何人不忌讳。或许这就是他迟迟不愿意让扶苏继承大统,史书对于扶苏母亲也没有记载的原因吧。
秦始皇的一生都活在楚国外戚的阴影下,面对他的祖母、母亲、妻子、儿子,恐怕比面对六国的百万大军还要苦恼吧。
那是一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权利场,充斥着杀戮,背叛,流血和死亡,或许掩埋在厚重历史背后的秘密或许注定暗无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