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原名秦邦宪,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最早领导人之一,重庆谈判返回延安途中,飞机在黑茶山失事,去世时仅有39岁。博古共有六个子女,他的子女们有的进入中央工作,且身居要职,官职最高至副国级官员,有的从事经商,有的教书育人,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博古逝世时,孩子们还都年幼,那么是谁抚养他们长大?而他们又是在谁的教养下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博古在空难中失逝世
博古(1907年5月14日-1946年4月8日),原名秦邦宪,乳名长林,字则民,江苏无锡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我党任职期间,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这份报纸是经过毛主席批准的,主要是向其他部门传授工作经验,推动各部门改造在整顿运动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把一个部门的经验通过报纸传播出去,就可推动其他部门的改造。
博古曾在莫斯科大学留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由于他博闻强记,加上学习能力很强,很快便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很多复杂的知识理论,而且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他都能背诵下来,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由于出色的表现,博古很快就受到了共产国际的赏识。为了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国际任命博古为中共中央总负责、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作为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理人,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指挥。
博古
由于缺乏实际斗争经验,加上知识分子注重理论轻视实践的缺点,在博古领导中国共产党时期,只是一味遵循共产国际发出的指示,照搬马列理论,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给我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之后在根据地工作时,接受了共产国际指导李德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等不符合我党工作的政治主张,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险些酿成大祸,红军被迫转移,开始长征。
提及博古,总是负面声音比较多,但他又不同于张国焘等人,不在党内大搞强权专制,而是能够虚心听取意见,在遵义会议后,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交出手中的领导权力,甘心做一名简单的文职人员,负责党内文章的写作与编辑。可见博古是一位胸襟开阔的人,他的儿子秦铁曾说“历史给我父亲安排的,就是一个犯错误的角色。” 博古在工作期间,翻译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对全党讲授马克思主义,使复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党内得到普及。他还在党内从事教育,进行扫盲运动。在博古领导下,党的新闻出版大军学马列、勤读书、钻研业务的好风尚在他以身作则的带动下逐步形成。
解放战争结束后,共产党和国民党组织重庆谈判,博古因其出色的写作编辑能力,与国家领导人一同前往重庆,他的工作是将会议谈判的内容通过报纸的形式向全国人民展示。在返程途中,飞机经过延安上空时,雨雾重重,能见度很低,由于信号不好,飞机与地面失去了联系,无法按原计划降落,被迫返航,途中迷失了方向,误向山西省的晋西北飞去,不幸撞到了黑茶山,飞机上四十八人人全部遇难,无一生还。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对国家而言,损失了一批优秀的党员,实在令人惋惜。
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博古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张越霞的,他们也是几经坎坷才走到一起。博古的第一任妻子是我党重要工作人员刘群先,自入党后便前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与博古在苏联相识,之后结为夫妻。1930年她曾回国,参加过红军的长征,刘群先后来身患重病,由于当时国内的医疗条件有限,经中央领导批准,她便赴莫斯科治疗,刘群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解的很清楚,就算去莫斯科接受治,也只能缓解症状,并不能得到根治,而她的健康状况已经很差了。在去莫斯科之前,刘群先向博古提出了离婚。他们当时有四个孩子,但都散落在各地。后来德军与苏联发生战争,德军利用飞机轰炸莫斯科,当时局势动乱,刘群先在撤退时与其他人走散,1941年11月,刘群先提出希望回国工作,并向共产国际发出申请,这是她与国家最后一次接触,从此下落不明,在异国消失了踪迹。
张越霞与博古结婚之前,也曾有过一段婚姻,当时他在重庆从事地下情报工作,与张铭恩结成假夫妻,两人在相处中互生好感,便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能正式结为夫妻,这样做也有利于工作的开展。组织很快便批准了他们的申请,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任何事物都不是永远不变的,爱情这样的奢侈品也是,因为你无法预料结果,你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危险。婚后不久,因为队伍中出了叛徒,张越霞与张铭恩被捕入狱,在经过一番严刑拷打后,张越霞始终声称自己是一名普通群众,不曾参与什么情报工作,但是张铭恩却面对严刑拷打,选择叛变革命,由于掌握的证据有限。不久,张越霞被释放,但是他与张铭恩的关系也走到了尽头,出狱后,两人便了断了联系,本该是一段相互坚守的爱情,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命运的反复无常,不禁令人唏嘘。
后来,张越霞在武汉参加革命时,由于工作的关系,她认识了博古,当时博古是他的上级,两个人在工作中配合默契,不久便宣布结婚,因为两人都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对于这个重组家庭,二人十分重视,婚后两人生育了一个孩子。张越霞曾说过,这段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然而,就在抗战胜利,全国解放也是目力可及的时候,博古却横遭意外,天不遂人愿,他们的幸福生活被一场意外打破,生活的苦难总是无法令人预料。
年轻的张越霞选择改嫁,重组家庭,还是挑起重担,抚养孩子?没有任何犹豫,她选择了后者。
张越霞
独自挑起家庭重担
博古逝世时,张越霞不过36岁,很多人劝他再重新成立一个家庭,毕竟他的人生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张越霞拒绝了所有人的好言相劝,她说,“我与博古先生结婚虽然不过七年,我很清楚博古先生的为人,他肯定也希望我能改嫁,但孩子们都还年幼,总得要有个人来撑起这个家,作为他的妻子,我是最合适的人选,我也知道这个担子会很重,但我不怕,我希望能给孩子们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地方,给他们一个家。”
张越霞开始四处打探孩子们的下落,孩子出生时,正是战乱年代,博古随军队四处征战,有的孩子在随军途中,交给老乡代为抚养散落在各地。战争条件恶劣,当时部队辗转多地,失散各地的孩子们根本就很难寻找,张越霞多方打探,还多次前往当时的驻扎地,向附近村子里的人打听当年的情况,最终不负众望,孩子们终于又重新聚在了一起。当时找到了四个孩子,那么第五个孩子去哪了?
原来刘群先去苏联接受治疗时,已经怀有身孕,但当时大家都不知情,她本人也是去了苏联之后才发现的。1940年6月30日,在莫斯科生下小女儿,取名吉玛,。刘群先失踪后,孩子被共产国际办的国际儿童院代为抚养。1954年,国际儿童院将寄养的中国孩子送回国,中央组织部予以接收, 秦吉玛也在其中, 中央组织部联系孩子亲属,通知他们将孩子接回去,秦吉玛没有出生证明,不能直接证明身份,唯一有效的线索就是一张老照片,照片背后,用汉字写着“博古刘群先的孩子”,根据字迹辨认,是刘群先亲自所写,照片上是一名苏联女护士,抱着秦吉玛,当时她只有半岁,于是,中央组织部便通知张越霞前来认领。
张越霞接到中央组织部的通知,让她认领博古的女儿,张越霞当时很疑惑,不知道这个小女儿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但她决定还是去先看看情况,她来到组织部,一见到秦吉玛,便肯定这就是博古的孩子,因为这个小女孩和她的哥哥姐姐以及博古本人都很相像,于是她把秦吉玛接回家抚养,长期在苏联生活,他的语言和生活习惯都与这个家完全不同,而且因为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秦吉玛对这个家很是陌生,在张越霞的尽力抚养下,她终于适应了这个家的生活,也同哥哥姐姐亲近起来,后来,她把秦吉玛送到北京小学读书,教她学习中文,她跟博古很像,一样的聪明,很快学习成绩便赶了上来,被保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学习,
张越霞
后和同学李海渊(当时北京市宣传部部长李琪之子)结婚。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张越霞要抚养五个孩子,仅凭他的工资根本不够,生活条件困难,孩子们常常吃不饱饭,组织上了解到他们家的情况后,决定每月发放一部分的生活补助,正是由于这样,他们家的情况才有所好转,五个孩子才能健康地长大,他们在张越霞的教养下都十分出色。
博古大儿子名叫秦刚,出生后不久就被奶奶家往无锡老家抚养,后因得肺结核去世。二儿子名叫秦刚由于于大哥的名字相同,至于为什么两个孩子重名,原来他出生后一直都是用小名“阿福”称呼,大儿子久不在身边,以至于博古忘记了自己大儿子的姓名,给二儿子也取名秦刚。大家都称他为小秦刚,他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有很强的写作天赋,这点受博古的遗传,后来他在北京航空学院担任教授,为人师表。
小儿子秦铁是张越霞的亲生儿子,在文革中,他受到过迫害,但他依旧积极热爱生活随后他在远洋公司做驾驶助理后一直升任船长,博古的生平资料都由他整理。
长女秦摩亚一直由其姨妈抚养,后来被人拐卖在外流落,他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工厂做工,漂泊无依吃过很多苦,后来被张春霞家到北京后接受教育,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并在该校担任副教授一职。
二女儿秦新华是四个孩子里面唯一从政的,而她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个,他从事的部门主要是卫生部,曾担任副司长,同时也是中国优生协会的副会长,她的官衔相当于副部级干部,她还为我国撰写了第一部《母婴保护法》,弥补了我国法律在此领域的空缺,而她的丈夫曾经担任过中国社科院院长担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一名副国级的干部。
在革命时期,张越霞能够积极投身革命,舍生忘死,革命结束后,他脱下军装,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用自己无私而伟大的母爱感化着所有人。博古去世后, 只有36岁的张越霞依然撑起了这个破碎的家,她婉拒了亲朋好友让她重组家庭的好意,用无私而伟大的母爱,担负起抚养孩子的重担,为这几个孤儿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对于孩子们来说,张越霞身为继母,却胜似自己的亲生母亲,她无私奉献,将兄妹几人抚养成人,即使生活艰难,她也从未有过丝毫的怨言。母亲与他们相依为命,他们之间的亲情是没有人能打破的,也许这就是他们命中注定的缘分。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文革中的动荡,使他们饱受摧残,但张越霞和孩子们从未放弃生活的希望,积极面对生活的挫折和苦难,他的行为感染了孩子们,使他们一个个面对困难,永不放弃,并在今后的人生中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如果不是张月霞,博古的孩子们也都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十分孝顺她,他们就是一家人。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有人说张越霞足够幸运,拥有了众多优秀的孩子。然而从孩子们的角度来看,他们又何尝不是幸运儿?大家对此是怎么看待的?欢迎各位看官老爷们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感谢您的阅读,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