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上吊。此时正在驰援京师的吴三桂处境就颇为尴尬了。李自成几次派人劝降,并且派6万大军直奔山海关而去。
我们耳熟能详的版本是,吴三桂率军停在原地,已经准备投降闯王。恰在此时,闯王麾下大将刘宗敏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给霸占了。吴三桂惊闻噩耗,冲冠一怒为红颜,立刻联系满清多尔衮,答应放清军入关,逐鹿中原。
吴三桂给多尔衮开出的条件是:以黄河为界,满清得北方,吴三桂得南方。多尔衮虽然欣喜于可以大摇大摆地入关了,但对吴三桂的狮子大开口却有些不满,多尔衮利用吴三桂所处的危急形势而寸步不让,最后吴三桂也只有妥协了。
一片石战役,吴三桂和多尔衮联军击败闯王,很快就占领了北京城。多尔衮就把朝廷迁到北京,将顺治小皇帝也接到了北京,不过多尔衮也没有就此将吴三桂踢到一边,而是封其为“平西王”,让他继续为满清打天下。
其实当初接到崇祯皇帝的勤王诏书之后,吴三桂并没有故意拖延,当时和他一起走的还有关外拖家带口的百姓,大军抵达永平之后,惊闻北京城已经被攻破,崇祯已经身亡。失去了效忠对象的吴三桂不但心里非常迷茫,还面临着生死危机。
此时吴三桂前有闯军,后有清军,腹背受敌且没有稳定的粮草补给,他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闯王还是多尔衮?吴家两代人都在和满清作战,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舅父祖大寿和他本人都和满清作战多年,双方都有袍泽死在对方手上,可谓是仇深似海,所以投降满清不是吴三桂的最佳选择。那么他是否有意投降闯王呢?
《甲申传信录》记载:闯(贼)令诸将各发书招三桂,又令其父(吴)襄亦书谕,使速降。三桂统众入关,至永平西沙河驿,闻其父为贼刑掠且甚。三桂怒,遂从沙河驿纵兵大掠而东,所过糜烂。
从这里看来,闯王让吴三桂的父亲写信让他投降,吴三桂于是率众入关,似有投降之意,但半路听说闯王给他父亲用刑,于是率军劫掠东归。吴三桂既然是因为父亲的书信而同意投降的,又怎么会因为父亲受刑而复叛呢?难道他就不估计父亲的死活了吗?
事实上,明朝灭亡之后,社会上并没有吴三桂投降过闯王的说法,吴伟业的《圆圆曲》、夏允彝的《幸存录》、钱邦芑的《崇祯甲申燕都纪变实录》都没有提及此事。只有一些像《流寇志》一样的话本小说提到了只言片语。
真正开始宣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李闯,然后因为一个女人又叛变的事是在吴三桂死后。当时三藩之乱已告平息,康熙在圣旨中大骂吴三桂曾经“委身从贼”,投降李闯而复叛,投降清朝又复叛,将其塑造成为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因小利而失大义的无能之辈,以宣示自己战胜者的正义性。
之后的文学作品如《庭闻录》、《圆圆传》等纷纷以此为基础,渲染吴三桂因为爱妾陈圆圆被霸占,对李自成降而复叛的事情,渐渐地,冲冠一怒为红颜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典故,吴三桂也成为了人品极差的恶徒。
崇祯皇帝死后,吴三桂在玉田一带并没有闲着,他不断派人前往沦陷的京城打探,得知了李自成的一帮手下在京城肆意劫掠,横行霸道,甚至对自己的家眷动手,完全没有劝降自己的诚意。若是自己投降也可能是羊入虎口,不如趁着自己手上还有一支精锐大军,联合清军推翻李闯。
于是吴三桂和山海关总兵高第联合,击退了李自成派去山海关的军队,宣布讨伐李闯,恢复大明。而清军也打着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堂而皇之地开进山海关,两人联手对付李闯。击败闯王之后,清军掌握了大势,吴三桂毕竟没有自己的基本盘,而满清封王的举动确实很有诚意,所以吴三桂就这样成为了清廷的鹰犬,从北到南,为满清打下了半壁江山。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