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家地道的江浙餐馆,祖上一定能与乾隆帝搭上关系。
这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因为乾隆爷不仅喜欢“下江南”,还对“吃”十分讲究。至少和他的父亲雍正皇帝比起来,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
雍正历来崇尚节俭,对宫廷内的奢华饮食并不上心。而乾隆就不一样了,他不仅扩建了御膳房,还尤其钟爱精致讲究的苏州菜。为此,乾隆六下江南,不仅点名要品尝苏州织造官府菜,还在第四次南巡途中,直接把官厨带回了宫中。
《清朝野史大观》中有载,这个被带回宫的御厨名叫张东官,后来他不仅为清宫御膳带来革新,也将中华美食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不过在当时,宫中的御厨向来是世代相传的职业,外人不能随便入宫就职,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坏了礼数。由此,足见乾隆帝对江南菜肴的痴迷。如果清朝有“知乎”,我想可以邀请他去回答“有哪些地方为了吃就值得去一次”这个问题。乾隆肯定会说:“谢邀,朕觉得是杭州。”
南巡途中,各地官员和豪富商贾们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无不精制美馔,邀宠求荣,而这恰恰促进了江浙菜系的发展。今天我们吃到的很多江浙名菜,差不多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说了这么多,想必诸位都很好奇,江南到底有什么美食,能引得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关于这个问题,或许我们能从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江南节次照常膳底单》中找到答案。这份底单中记载了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年文献南巡(第四次南巡)期间的行进路线、下榻行宫和日常饮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达官显贵们进献的当地特色菜,如炒面筋、火腿、肉丝响馅子等。
这份文献中,还透露了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时在杭州发生的一个故事。乾隆三十年(1765)闰二月十八,皇后乌拉那拉氏进早饭时得到了皇帝的赏赐,但到晚饭时,“皇后”二字却被纸片盖上了,代之以“令贵妃”三字。第二天,乾隆皇帝便称皇后发了疯病,派人将皇后从水路先行送回宫。从此,这位皇后便被打入冷宫,一年后郁郁而终。如今几百年过去了,这位乌拉那拉氏皇后究竟是不是发了疯病,我们不得而知,如今流传下来的,也不过是一段被人们当作茶余谈资的皇室秘闻罢了。
其实南巡期间,乾隆除了与当地官员一起进膳外,自己还在民间吃到不少美味甘酯,《清稗类钞》中就记载了乾隆皇帝在扬州天宁寺吃素斋的故事。许是吃腻了大鱼大肉,吃完素斋,乾隆皇帝赞不绝口,连连对主僧道:“蔬食殊可口,胜鹿脯、熊掌万万矣!”
另外,还有资料记载,扬州某古寺有一名叫文思的和尚,善制各种豆腐素肴,特别是用嫩豆腐、金针菜、木耳等原料做成的豆腐汤,味道鲜美,深受乾隆皇帝赞赏,甚至还给这道菜赐名“文思豆腐”,将其列入到了宫廷菜单之中。
说到豆制品,就不得不提到乾隆皇帝与“永丰五味香干”的逸闻。当年乾隆途经浙江永丰镇,有人献上了自家制的香干。一块巴掌大的香干,可切出薄如蝉翼的片块,又可搓成卷筒,还能折叠如纸,夹一块送到嘴里,咸、辣、香、甜、鲜五味俱全。品尝过后,乾隆赞不绝口,并嘱咐随从多带些回京城。自此,“永丰五味香干”不仅成了平民百姓的桌上佳肴和赠礼佳选,还一跃“晋升”成了贡品。
不光“永丰五味香干”的成名与乾隆南巡有关,扬州名菜“扬州干丝”也是如此。当时,扬州的官员和商贾为了迎接圣驾,可谓绞尽了脑汁,经常是乾隆人还没到,地方官员就提前一天在路口摆上各种美食佳肴恭候了。这些美食中有一道叫“九丝汤”,是用豆腐干、火腿、鸡肉等九种美味切成细丝,再用鸡汤煨煮,让各种鲜味都浸入豆腐干丝之中。乾隆皇帝一口气连食两盘,甚至此后南巡再来扬州时,都会点名要吃这道菜,“九丝汤”也自此改名“扬州干丝”,闻名全国,流传至今。乾隆皇帝喜食豆腐的癖好也由此传遍了全国,上至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下至三岁的垂鬓小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相传,乾隆皇帝去曲阜朝拜孔圣,顺便去孔子第71代孙孔昭焕(乾隆亲家)府上做客。孔昭焕知道乾隆喜食豆腐,就别出心裁,备了一桌“豆腐宴”。乾隆对孔昭焕准备的这桌豆腐宴甚是满意,尤其对“一品豆腐”赞不绝口。
如今楼外楼“乾隆宴”里的一品豆腐,其实就是源自鲁菜“孔府宴”的一品豆腐,最早是用在西湖上的游船里,作为“乾隆船宴”的一道菜。
与其说一品豆腐是一道菜,倒不如说是一件艺术品。从诞生至今,这道菜的做法越发精细,样式也越发秀美。豆腐表面的梅兰竹菊,皆由食材雕刻而成,栩栩如生,犹如画中之物再现。
私以为,这道菜有点类似日本料理店里的玉子烧,玉子烧以鸡蛋为主食材,加入山药和虾肉,口感蓬松又鲜甜,改变了食物原本的样子。一品豆腐以“豆腐”为名,实则通过加入鱼茸、蟹粉、瑶柱和虾仁,完全改变了豆腐的口感。装盘之后虽然看上去还是洁白如雪的一块豆腐,但只要伸出筷子触碰,就能发现它与一般豆腐的触感完全不同。
所以,“分子料理”也并不全是西方人的专利。
当然,能像乾隆皇帝这样吃豆腐的还是少数,民间吃豆腐,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仅仅一方平常的豆腐,也能做出别样的滋味来。
按照旧俗,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自己的祖师爷,就像教书匠祭拜孔夫子,唱戏的祭拜唐明皇,木匠祭拜鲁班一样,豆腐行业也有自己的祖师爷,这位祖师爷,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淮南王刘安。相传刘安是在炼丹的过程中意外地发明了豆腐。到了咸丰四年(1854)时,杭州的豆腐协会还创建了祭祀这位“豆腐祖师爷”的场所,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凡是豆腐行业从业者,都会相聚祭祖,祈求赐福。
豆腐行业也是分“帮派”的。当时杭州的豆腐帮派以绍帮为首,其次是杭帮、宁帮和衢帮。如今常见的豆制品品牌“鸿光浪花”,前身为“余福兴”,是杭州历史最悠久的豆腐店。这家店开设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提到豆腐行当,有个村庄不得不提,那就是距离香积寺不远的“皮儿埭”。这个村里生产的豆制品味道极佳,从明代开始就在杭州、嘉兴和湖州一带声名远播。若要问此地生产的豆制品为何如此与众不同,无他,就是因为这里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皮儿埭”位于大运河两岸,此地黑色黏性土壤里种植出来的黄豆,颗粒饱满,形体壮实,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非常高,用这样的原料做出来的豆制品,自然也是上品。
“细如脂、白如玉,柔软细嫩,爽滑可口”,这大概是文人们对豆腐的最高评价。一块豆腐能变幻出多种多样的姿态,高贵如蟹黄豆腐,普通如农家豆腐,特色如客家酿豆腐,终究万变不离其宗。豆腐品质佳,即便只是蘸酱吃,也是美味。
水磨豆腐,考验的是豆腐的品质和厨师的技艺。炉灶开小火,锅里放入油,手放在油锅上,觉得微热即可,放入切成一到两厘米的农家老豆腐片。豆腐片入锅后,便是考验耐性的时候了。马勺和漏勺皆不能动,只看着油滋滋地润泽着豆腐即可。煲汤上的“煨”字用在这里恰如其分,就是用油煨着豆腐。十来分钟后,等到油锅中的豆腐片泛着金黄色,胖鼓鼓地浮起来,拿一根筷子一戳即破,那便是到火候了。
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镇定地将炸好的豆腐捞起来,上菜的小工不敢在中间耽误半刻,将刚做好的金灿灿的豆腐端上桌。食客一口咬下,豆腐无油腻感,外表很酥脆,内里却是空心。什么酱料也不用蘸,单吃一口,豆香十足,接下来再蘸点酱油和农家辣酱,配上一口小酒,追求的是古朴的乡野风味。
其实,不论是宫廷一品还是农家自制,都是好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