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同学的反讨好之困

2025年04月13日16:10:15 教育 6496

何同学的反讨好之困 - 天天要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题图来自:ai生成

事情是这样:

4月11日晚,何同学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打车的经历;他说以前打网约车时,司机让他给好评,总是嘴上答应,但事后就忘了。

他觉得这样不太好,所以,现在改。如果司机服务真的很棒,他才会主动好评;不然就会直接拒绝;他还提到,自己以前比较爱讨好别人,这么做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勇气。

结果,这一说引发了争议,#何同学网约车#这个话题一下子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我把问题发到小红书后,得到不少评价。

有人觉得何同学这样做不好,太强调自己态度,忽略了社交礼仪,司机工作挺辛苦,乘客好评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鼓励。

但也有人支持他,认为拒绝给好评是一种突破自我舒适圈的表现,挺勇敢。他们还希望何同学能把这种勇气用到别的地方,比如:直接说“不想去”“不想吃”之类的。

当然,也有人质疑何同学。他作为一个博主,希望粉丝给他视频点赞、评论、关注,这和司机要好评本质上是一样的。

日常生活中这种事情挺常见。我去餐厅吃饭,店员也会说,你能帮我在大众点评打个卡、写个好评吗?我一般都会答应;有空时会认真写,实在没时间、不想给好评,我也会委婉地说“不太方便”。

为啥何同学会惹出这么大的风波呢?

我想提到一个传播学的概念:“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社交媒体会通过算法、把内容、标签、人群聚合在一起,像何同学这种大博主,影响力大,他发的东西很容易被很多人看到。

还记得,2024年的“六双筷子风波”吗?

有个学生买了两份饭,拿六双一次性筷子,结果被食堂工作人员误会是偷筷子,还把视频发到了网上。这件事一下子火了。

这种传播模式,就是把个人表达、行为放到大众视野里,变成一个符号,让大家情绪都投射到上面;因为大众传播(比如媒体、kol的表达)会不知不觉地引导大家关注某个问题,决定讨论的方向。

何同学的表达、观点比较明确,他还提到自己的人格特质,比如“讨好倾向”和“锻炼勇气”;这三个标签很容易产生冲突,再加上他的影响力,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再说说公众心理,现在大家压力都挺大,很容易把一些个人行为当成社会问题的缩影,把情绪加进去。

前几天,上海地铁猥亵、快甩男事件,网民对施害者进行“人肉搜索”和道德审判,其实在发泄对社会安全的焦虑,这种情况下,个人行为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成了集体情绪的宣泄口。

同时,当个人行为触发到社会敏感点、像公平、道德、权利这些事儿,会引发价值观冲突;去年田曦薇占用应急车道的事还记得吗?表面因为交通违规,但背后是公众对“特权阶层”的不满。

再看看社会结构,明星、网红,公众人物的行为天然具有话题性。

2024年网红“铁拳出击”出轨女粉丝,网友把他私德问题,解读成社会道德滑坡,这类事件往往会引发对“名人特权”和“社会责任”的广泛讨论,反映大家对权力失衡的警惕。

还有代际和圈层之间的矛盾,给不给好评是你的问题,表达出来会影响到公众秩序,就是你的不对了;因此,这种分歧深刻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群体、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复杂关系。

写到这里,我不禁有一个新疑问:为什么“讨好型人格”的自我剖析反而引发负面舆论?

你认为什么是讨好型人格?怎么定义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是一种心理状态,表现出一个人为了获得他人认可,而不断压抑自己需求的状态。

然而,当一个概念在网上传播时,往往会失去内涵,会被简化成老好人、高情商等标签;这种简化反而加速了大家认知偏差,引发两种不同反应:

一种叫敢于直面内心心理;另一种则会把它看作社交行为的病理化,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这个问题和“社恐”与“社牛”很相似,我以前总说自己是“社恐”,后来又觉得是“社牛”;认真观察后才发现,我在“社恐”和“社牛”之间反复横跳。

为什么呢?

当说自己“社牛”时,因为对周围的环境、人都很熟悉,所以,会显得格外健谈,没有任何防备之心。而当说自己“社恐”时,间接意义在说环境我不熟悉,人我不熟悉,怕说错话,怕被人误解。

再结合“讨好型人格”的双面意义来看,也能发现类似的情况。

当处于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群中时,会表现得非常自信和自在,甚至有点“社牛”的感觉;但当处于陌生的环境或面对陌生人时,可能会变得小心翼翼,甚至有点“社恐”。

换言之,我们善于通过适应环境、他人来获得接纳,这没什么问题对不对?但在社交媒体上,一切就变了。

一些人会将“讨好型人格”与“虚伪”“软弱”等负面特质联系在一起;当有人强调“我因为讨好他人而痛苦”时,会被误解为在暗示他人应对自己的痛苦负责,甚至被视为一种隐性的道德绑架。

另一方面,自我剖析又容易被误解为“情感营销工具”。

剖析者为了吸引关注,刻意展示脆弱,但这种刻意展示往往会引发“真诚性质疑”。例如,有些博主将童年不幸与职场讨好行为强行关联,被批评为“为流量拼凑故事”。

最终,反而会被误解为表演性人格。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家对“卖惨型倾诉”耐受度越来越低;当一个名人、网红反复强调我总在牺牲、委曲求全时,会触发内容消费者的防御机制。

会被解读为一种“隐形情感勒索”,类似于别人必须无偿提供情绪价值、别人一定要共情你。

所以,你以为你拒绝了讨好,在别人眼里却成了“苦难泡沫”,成了一种刻意展示脆弱以获取关注的行为,这种行为模式,反而削弱了真诚性。

这一切,不仅让人反思“讨好型人格”的复杂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公众人物在自我表达时面临的困境。什么困境呢?一个人试图用“反讨好”的叙事来展现真实自我时,可能忽略了事情另一面。

哪一面?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还记得羊毛月事件吗?这位博主发布视频吐槽“00后整顿职场却找不到工作”,试图幽默反驳流行叙事,却掩盖了一个事实:大学生就业难。

李明德自称“打工人代表”,却因高片酬与“180元余额”的反差,暴露了精英与底层的割裂。他的共鸣尝试因身份落差显得突兀,引发了大家的质疑和批评。

社会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社会断裂”(social fracture),说白了,我们在阶层、认知、价值观上的不同,会形成利益的对立。

何同学“反讨好”的表达,看似个人选择(拒绝无效好评,突破讨好型人格),却无意中触碰了社会断裂的敏感点。

网约车司机为什么要好评?

对司机来说,乘客的好评不只是礼貌上的肯定,更是平台算法里决定能不能接到更多订单的关键。

2024年的一些数据显示,有些网约车平台抽成能达到20%到30%,司机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可挣的钱连生活成本都覆盖不了。

何同学忽略了司机们的生存压力,把拒绝行为潜台词定义为“真诚”;既能规避道德压力(无需兑现承诺),又符合“反讨好”的人设标签,这种功利性动机削弱了行为的正当性。

这和“何不食肉糜”的傲慢态度,又有什么区别呢?平台规则逼着司机说“麻烦给个好评”,可乘客却高高在上地说服务不好,不给好评。

还有一点,司机群体的生存困境,被公认是对弱势者的体谅;公众期待精英阶层展现更高的人文关怀,而非将个人成长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

大家更认可对强势对象的拒绝(比如:拒绝甲方无理需求),而对基层服务者的拒绝易被视为“恃强凌弱”,这进一步强化了何同学“欺软怕硬”的观感。

所以,这种对于评价权力的不对等性,是社会结构带来的压力;公众人物,在表达“反讨好”观点时,要更加谨慎地考虑自己的言论带来的影响。

既然这样,是不是意味着,说话时一定要讨好群体?

在我看来,讨好群体的实质,是公众人物为了规避舆论风险采取的一种防御性表达。这种表达会让人觉得虚伪,带有一些精英的傲慢。

真正有效的沟通是什么呢?

法国著名思想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曾说过,真诚不是真情实意的简单表达,而是通过符号资本重建共情纽带。所以,我认为真诚首先要具备同理心。

什么是同理心(empathy)?你能理解朋友失恋时的伤心,不仅能明白他为什么难过,还能感受到他的痛苦,并给予安慰。这就是同理心。

想表达自我,就得站在对立面去理解别人。这样,既能避免优越感的流露,还能展现出深层次的关心。

另外,不讨好不等于随便说话。

“不讨好”的意思是,不通过贬低自己来讨好别人。真正不讨好,是坚持自己的价值,不轻易因为别人的想法就改变自己。

比如,有人批评你,你不是一味地点头哈腰,而是冷静地想想有没有道理,该接受就接受,不该接受就坚持自己的想法。

而“随便说话”就完全不一样了,这走到另一个极端,完全不管社会规则和别人的感受。比如,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只顾着自己爽,完全不管别人怎么想,这种就是典型的“随便说话”。

公众人物表达,很容易出现语境错位,会被看作是一类群体的看法。

你一句:现在压力大,我真想辞职不干,传到老板耳朵里,会被认为是对工作的不满;传到粉丝那里,会被解读为对行业的吐槽;传到竞争对手那里,会被当作是负面消息来利用。

所以,在我看来,不讨好,但不肆意,有三种机制:

一,语境校准,博主应该清楚说的话会产生的影响;

二,共情预判,要考虑是否基于同理心,有没有在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敬畏公众之间找到平衡,是不是真的站在受影响的人的角度去思考。

三,结构批判补充。有没有把个人表达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分析,自己的话到底有没有真的有助于社会进步。

或许,通过这三种机制,博主可以在不讨好的同时,避免肆意表达;做到既坚持自我,又尊重他人,还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表达是一门艺术,公众沟通如此,个人亦是如此;希望何同学,不要自暴自弃,找到合适的支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33234.html?f=qiehao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同比增长6.4%,今年“五一”假期国内出游3.14亿人次 - 天天要闻

同比增长6.4%,今年“五一”假期国内出游3.14亿人次

2025年“五一”假期,各地推出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文化活动和惠民举措,着力满足群众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多彩。各地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以多元供给激发消费潜力、市场活力,...
滨州初中毕业生请注意!事关升学录取! - 天天要闻

滨州初中毕业生请注意!事关升学录取!

近日,记者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有关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5年,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和“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要求确定。
名师带你冲刺高考2025直播‌|师大附中名师教你破解化学综合实验答题技巧 - 天天要闻

名师带你冲刺高考2025直播‌|师大附中名师教你破解化学综合实验答题技巧

2025年高考季的号角已然吹响,考生们正紧锣密鼓地备战这场人生大考。潇湘晨报·晨视频再度扬起公益之帆,推出“馥郁未来——名师带你冲刺高考”公益讲座系列,为考生们送上备考“及时雨”,助力他们在梦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5月6日晚7点,“馥郁未来——名师带你冲刺高考”系列讲座将迎来第7期,湖南师大附中雷光...
【记忆】恢复高考的回忆‖许弟余 - 天天要闻

【记忆】恢复高考的回忆‖许弟余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恢复高考的回忆许弟余我是遂宁中学六六级高中毕业生。1966年上年,正当我们准备毕业并报考大学时,党中央发出了“5·16通知”,即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为此,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开始了“破四旧,立四新”和大字报、大批判、大串联运动。学校的正常教...
【史志论坛】明清两代《荣昌县志》纂修考 ‖滕新才 张财霖 - 天天要闻

【史志论坛】明清两代《荣昌县志》纂修考 ‖滕新才 张财霖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第6期明清两代《荣昌县志》纂修考 滕新才 张财霖据多种文献推断,《荣昌县志》肇始于明代,明嘉靖《四川总志》已见征引,惜佚失。清代经康熙创修,乾隆续修,同治重修,光绪增修,现存3部《荣昌县志》,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一明嘉靖肇始荣昌县志的编纂,肇始于明代。明武...
高一英语,150分卷子考60分,怎么提分? - 天天要闻

高一英语,150分卷子考60分,怎么提分?

高一英语150的卷子考60多,很显然没有超前背单词。那些跟着老师的节奏认真上课,老师教多少背多少的同学,考不好,往往陷入自我怀疑。却从来没有思考一下,本身这么做就是错误的。其实老一辈的高中英语老师中考一结束,马上就会开家长会:告诉各位家长一定要督促自己的孩子,中考一结束马上就开始背3500词。而且中考结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