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让摆摊学生删视频,难道人生只能有一种模样?

2025年07月04日20:22:03 教育 1983

最近有个新闻,在朋友圈和社交平台上悄悄火了——

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的一位毕业生,在毕业后摆摊卖起了冰淇淋,还拍了个视频说说自己的经历。她没有发牢骚,也没有埋怨社会,只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上了四年医学生,现在出来摆摊,怎么会是这样?”

她说,她母亲当年也是摆摊供她上大学的,如今她也走上这条路,她觉得“有点心酸”,但也不后悔。

医学院让摆摊学生删视频,难道人生只能有一种模样? - 天天要闻

结果,她的视频火了,点赞破万。

更没想到的是——学校居然打电话来,让她删视频,说这影响不好,学弟学妹看了会“惶恐不安”。

医学院让摆摊学生删视频,难道人生只能有一种模样? - 天天要闻

这不是小说,也不是段子,而是这个夏天真实发生的故事。听完很多网友第一反应都是:

上个大学,毕业后摆摊怎么了?

上了医学院,就一定得“白衣天使”吗?

这些年我们听得太多这样的话:

“你上的可是本科大学,怎么出来摆摊?”

“花那么多钱供你念书,结果就去卖冰淇淋?”

“你这四年不是白学了吗?太不值得了。”

但现实中,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

医学院让摆摊学生删视频,难道人生只能有一种模样? - 天天要闻

不是她不想进医院,也不是她没努力过——她大学毕业后进了广西的一家医院,干了好几年。但现在,她想换种方式生活,想趁着夏天摆摊赚点生活费、为考试攒点钱,也是一种选择。

医学院让摆摊学生删视频,难道人生只能有一种模样? - 天天要闻

有些人说她是“摆烂”,但我们听了又觉得,这其实像是一种温柔的反抗。

要不要一辈子都被“医生”这个职业所束缚?

她只是想告诉大家:

我毕业了,靠自己;

我努力过,也换过赛道;

我不歧视摆摊,它不丢人;

我也不后悔上大学,它让我更有底气去选择我喜欢的生活。

学校打电话来说“别摆摊了”,真的合适吗?

更让人诧异的,不是她摆摊的事,而是学校的态度。

她说,毕业三年了,接到导员的电话,

聊了11分钟,核心意思不是鼓励,而是希望她:

别发这种视频,影响不好,学弟学妹都惶恐了。

这话听起来咋这么怪呢?

医学院让摆摊学生删视频,难道人生只能有一种模样? - 天天要闻

成绩好不好是一回事,毕业之后怎么生活,也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剧本。每个人的人生节奏不一样,有人按部就班成了医生,有人转身创业,也有人像她一样,暂时做起了小生意。

学校的支持也好、关心也罢,出发点或许没错,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

学校的目标究竟是培养整齐划一的“医生”,还是真正有独立思考能力、敢于为生活负责的年轻人?

摆摊不是失败,是主动权的体现

我们总以为,上大学 = 找到一份体面工作。但这年头,这等式早就不成立了。

那难道大学就不值得上了吗?也不是。

她卖冰淇淋,用微信收款,她懂产品、懂运营、懂营销,她比谁都清楚现实怎么活。而这些能力,其实说不准就是她在学校和工作中一点点积累出来的。

医学院让摆摊学生删视频,难道人生只能有一种模样? - 天天要闻

她不是在否定教育的意义,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社会:

“你管我是不是执业医师也好,是不是体制内也好,我现在的生活,我自己做主。”

医学院让摆摊学生删视频,难道人生只能有一种模样? - 天天要闻

这不也是我们一代代人努力的结果吗?孩子们终于可以不再被一份“稳定工作”锁死,不再被别人的生活模板绑架。

那些“值得”的年少努力,不必定义谁的一生

她拍视频,不过就是记录生活,而不是控诉学校。

她没说学校不培养人,没说大学没用,反倒是在讲一个很普通的年轻人生活的起承转合。

但学校方面却觉得有点“难堪”,担心“学弟学妹惶恐”,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很沉重的社会病:

我们习惯了给“大学”“医学院”这样的词加上光环,却忘了,其实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尊重。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一位博主的“寻找十年前同学”的企划内容,每期视频里都蒙着眼睛,对着高中毕业照扔飞镖。飞镖扎到谁,他就去找谁 —— 看看那些从“学霸班”走出来的同学们,十年后都过得怎么样。

医学院让摆摊学生删视频,难道人生只能有一种模样? - 天天要闻

这位博主的母校是本溪高中,被称为“辽宁的衡水中学”,是当地响当当的重点中学。

他所在的班级更是“牛到离谱”:

全员考上“985”、“211”;

有人是省文科第一名,有人是理科第一;

还有现在红遍网络的李雪琴,那个北大毕业、靠脱口秀火出圈、声称自己是“北大废物”的才女,也是这个班出来的。

医学院让摆摊学生删视频,难道人生只能有一种模样? - 天天要闻

每个人都曾站在很高的起点上,可十年之后的人生轨迹却五花八门:

有的去了国外,事业稳定,生活体面;

医学院让摆摊学生删视频,难道人生只能有一种模样? - 天天要闻

有的在一线城市大厂打拼,每天加班到凌晨;

也有人回到了家乡,成了公务员、老师,过着稳稳的生活;

还有人一路读到北大博士,却还在延毕,对未来抱有不确定性……

医学院让摆摊学生删视频,难道人生只能有一种模样? - 天天要闻医学院让摆摊学生删视频,难道人生只能有一种模样? - 天天要闻

没错,他们起点很高,但人生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你不能说进了大厂、留在国外才算成功,

医学院让摆摊学生删视频,难道人生只能有一种模样? - 天天要闻

也不能说回老家上班就一定“没出息”。

医学院让摆摊学生删视频,难道人生只能有一种模样? - 天天要闻医学院让摆摊学生删视频,难道人生只能有一种模样? - 天天要闻

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条标准答案的人生。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走着不同却真实的路。

她不是在让别人也去摆摊,而是在说:人生不该只有一种答案。

有人说她“炒作”,说她想红想疯了。

但我想问一句——

一个人认真生活的故事,为什么要被当作黑料看待?

学生毕业三年了,老师还专门打电话来劝她删视频。这行为,真的能给在校生传递什么正能量吗?

我们反而更愿意看到这样一种画面:

医学生不惧与日子“正面交锋”,在街头摆摊;

有人笑一笑说“这不是另类‘白衣天使’吗”;

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家长愿意承认:

生活,比定义更广阔。

来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

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删除!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举例说明高中拿毕业证的条件,不高考可以拿高中毕业证吗? - 天天要闻

举例说明高中拿毕业证的条件,不高考可以拿高中毕业证吗?

高中毕业证的发放条件虽然因地区政策略有差异,但大多数省份都遵循以下基本标准: 高中毕业证的常见获得条件学业完成:修满所在高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完成所有必修学分。学业水平合格:通过省级组织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有些地区叫“会考”“合
京报读书·智汇丨《破界创生》《消融时代》 - 天天要闻

京报读书·智汇丨《破界创生》《消融时代》

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破界创生:从清华钱学森班到深圳零一学院的创生教育》 郑泉水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该书是郑泉水教授凝聚数十年教育实践智慧的革新力作,以清华钱学森班、深圳零一学院为蓝本,系统拆解“创新教育”内核,深入剖析“创生教育”模式
马来西亚北方大学全球排名 - 天天要闻

马来西亚北方大学全球排名

马来西亚北方大学(Universiti Utara Malaysia,简称UUM)作为马来西亚领先的公立大学之一,近年来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提升。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AI时代,师范教育再精英化迫在眉睫 - 天天要闻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AI时代,师范教育再精英化迫在眉睫

AI时代到来,教师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今年的招考季,话题“师范专业还香吗”在各大网络平台引起热议。有人提出,随着出生人口的下降,将会有大量教师岗位面临裁撤风险。AI时代,教师的重要性何在?未来,地方师范院校路在何方?如何吸引更多优秀学子从教?“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强师范。”日前,上海师范大...
2025年英国“中文培优”项目来华夏令营在云南开营 - 天天要闻

2025年英国“中文培优”项目来华夏令营在云南开营

中新网昆明7月4日电 (记者 缪超)2025年英国“中文培优”项目来华夏令营开营仪式4日在位于云南的昆明理工大学举行。“中文培优”项目是英国教育部于2016年开发的中文教育教学项目,在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支持下开展来华交流活动。
全国“讲述我的育人故事”第一片区展示活动在京举办 - 天天要闻

全国“讲述我的育人故事”第一片区展示活动在京举办

中新网北京7月4日电 (记者 陈杭)全国“讲述我的育人故事”第一片区展示活动(北京站)3日在北京联合大学举办。来自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7省市的21名优秀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讲述育人故事。图为全国“讲述我的育人故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