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2023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原文链接:
http://www.grs.zju.edu.cn/yjszs/2022/1023/c28498a2654122/page.htm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23年推荐免试直接攻博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原文链接:
http://www.som.zju.edu.cn/2022/1019/c63512a2648809/page.htm
01
院校概况
PART 1
院校简介
◉1980年,率先成立科学管理系。1986年,成为国内第一批管理类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9年,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组建。新时代,以两个率先获得的双一流学科为基础,踏上了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管理学院的新征程。
◉20世纪 80 年代,依托国内第一个创新人才培养的博士点,学院开始了引领国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征途。先后建立了国家首个985创新基地,成立了国内领先的全球浙商研究平台——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浙江大学全球创业中心等,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探索出了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人才培养IBE浙大方案。
◉学院以许庆瑞院士为旗帜,汇聚了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 21人次,以及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开拓创新、继往开来的青年才俊队伍。学院以双优的一级学科为依托,汇聚国际国内高端人才,为中国的管理教学与研究开拓前行。
◉作为中国大陆首家获得国际权威认证的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目前已通过包括AACSB、EQUIS、AMBA、CEEMAN、IQA在内的国际认证和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学院创建了中国首个全球创业管理项目——GEP,首个制造与供应链领域双学位硕士项目——GMSCM,首个面向一带一路的管理类项目——PIEGL,成为中国首家加入QTEM(Quantitative Techniques for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硕士网络的管理学院,并与斯坦福、剑桥、MIT等建立了一批联合研究中心。学院正筹建中美商学院,致力于打造以本科生教育为突破的全学科链的人才培养高地。
◉2023级推免招生安排:今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推荐免试招生包括夏令营和预推免两种形式。夏令营于2022年7月上旬以线上形式举行,仅招收直博生,预计录取人数在80人左右。预推免活动于2022年9月中旬以线上形式举办,仅招收硕士生。复试环节由学科组织面试,从综合素质、综合知识、英语、思想政治理论四方面评定面试成绩,面试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0分钟。
PART 2
招收专业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23年拟录取推免生包括直博和直硕,具体专业包括:直博: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与创新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创业管理、数智创新与管理;直硕: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会计。
02
录取名单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23级拟录取名单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全部>
03
数据分析
下面,保研之家将详细分析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历年的推免数据,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选择报考项目~
1
历年录取人数分析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近四年硕士推免拟录取情况如下:2023届拟录取人数共42人,与2022届的39人、2021届的39人,2020届的38人相比,虽然招生规模仍然相对较小,但是录取人数明显扩招,机会更多了,想要报考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同学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以及拟录取人数变化,大胆进行尝试。
从上图对比可以看出,2023级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拟录取的硕士生总人数基本比较平稳。从专业来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近四年始终录取20人,录取人数非常稳定;除了2020级会计专业比往年拟录取人数少了1人之外,其余几年的拟录取人数几乎完全一致,2023级会计专业的录取人数更是相较上一年度增加了3人!平稳的招生人数可以为想要报考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同学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近四年直博推免拟录取情况如下:2023届拟录取人数共40人,与2022届的38人、2021届的41人,2020届的41人相比几乎持平,录取人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直博招生人数比较平稳,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以此为参考,积极参加其推免招生。
从专业来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拟录取的直博生总人数基本比较平稳,一直在38-41人之间波动。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和企业管理专业拟录取人数最多,同时波动也最大,相较上一年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扩招3人,企业管理专业缩招4人;技术与创新管理和创业管理专业录取人数均扩招2人;会计学和旅游管理专业录取人数比较平稳,会计学专业一直在3-4人左右波动,旅游管理专业在2-4人左右波动;数智创新与管理专业虽然录取人数相较2022级减少了1人,但其从2022级才开始招生,不确定性较高,想要报考的同学要多留意该专业的相关信息,避免因信息不足而陷入激烈竞争。
2
2023级录取人数分析
从硕士招生专业分布来看
◉会计专业招生人数最多,招收22人,占录取人数52%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人数次之,招收20人,占录取人数48%
从直博招生专业分布来看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人数最多,招收14人,占录取人数35%
◉次之为企业管理专业,招收12人,占录取人数30%
◉会计学专业,招收4人,占录取人数10%;技术与创新管理和创业管理专业,均招收3人,各占录取人数7.5%
◉旅游管理和数智创新与管理专业招生人数最少,各招收2人,各占录取人数5%
可以看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和直博招生人数基本呈1:1,且招生人数总体来说差距并不是很大,机会相对比较均衡。此外,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招收直博生的专业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和企业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比较大,其占2023级拟录取人数六成以上的比例,相对来说机会比较多,研究生想要学习这些专业的同学不妨大胆尝试,积极参加其推免生选拔考核。
3
小结
▶对比近四年招收人数可以看出,浙大管院近年来呈现扩招趋势。2023级会计专硕录取人数有小幅度的增加,直博生只有企业管理专业缩招幅度较大,想要报考相关方向的同学可以留意学院官网信息,了解其下一年度的招收趋势,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参与浙大管院的推免招生。
▶浙大管院的推免招生包括夏令营和预推免,夏令营阶段只招收直博生,但方向比较多,录取人数也较多,想要攻读直博的同学可以积极留意报名信息;预推免阶段以硕士招生为主,且只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和会计专业。此外,浙大管院对于专业成绩要求较高,一般需要在专业前10%。对于英语成绩也非常看重,管科专业甚至要求通过国家英语6级548分及以上;或英语6级517分及以上且英语4级570分及以上;或雅思6.5分及以上;或托福90分及以上。想要报考的同学要抓紧保研前最后一次六级的机会,或通过雅思/托福的考试,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浙大管院的国际直博生项目学制是5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硕士项目为学术型硕士项目,学制为2.5年,采用全英文授课,要求学生具备优秀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着重量化与分析技能的培养,学生须到国外QTEM伙伴院校完成一学期的国际交流,GMAT、GRE、TOEFL、雅思高分者会在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会计专业为专业学位项目,其要求外语成绩优秀,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学术潜质和专业能力。想要报考的同学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向。
▶浙江大学作为我国上游985院校之一,管院学科实力强劲,受到许多本科背景优秀的同学青睐,也因此竞争较为激烈。浙大管院考核以综合面试为主,每位通过初审的申请人综合面试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0分钟,同学们要积极准备提升自己的科研背景、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向老师展现出自身的特点,引起老师的兴趣,争取一举拿到offer~
04
就业分析
PART 1
就业率
截至2020年11月30日,浙江大学2020届毕业生中,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86%。从去向构成来看,以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为主,占比为56.07%;其次是境内升学,占比为22.34%。
管理学院总毕业人数269人,毕业去向落实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为92.74%、98.23%、90.63%,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80%。
从去向构成来看,本科毕业生以境内升学(42.36%)为主,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24.28%)和出国、出境留学(16.90%)次之;毕业研究生去向构成均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为主,占比分别为硕士毕业生80.35%、博士毕业生86.23%。
PART 2
就业区域分布
华东地区(76.13%)为浙江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主战场,华南地区(9.61%)和华北地区(5.66%)次之。
PART 3
就业单位性质
企业单位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占比67.83%),其中其他企业(主要为民营企业)占比37.66%、国有企业占比17.59%、三资企业占比12.58%。其次流向各类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为25.05%,到党政机关、部队就业的比例分别为6.97%和0.15%。
分学历层次来看,毕业生流向单位性质存在差异。本科毕业生(84.92%)和硕士毕业生(75.38%)主要流向企业单位就业,其中以民营企业为主;博士毕业生主要流向事业单位就业(其中以高等教育单位为主,占比43.59%)。
学校 2020 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呈现多元格局,其中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29.68%)、教育(15.91%)、卫生和社会工作(8.52%)、制造业(7.4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7.19%)和公共 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7.07%)。
分学历层次来看,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前三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 术服务业、教育和制造业(合计占比达 49.11%);硕士毕业生就业前三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卫生和社会工作(合计占比达 56.09%);博士毕业生就业前三的行业为教育、 卫生和社会工作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领域(合计占比达 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