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
《人民日报》刊登
2024年国家奖学金
获奖学生代表名单
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022级本科生田昱锟、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1级博士研究生段升顺
光荣入选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事迹吧!
人工智能学院2022级本科生
田昱锟
田昱锟,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2022级大三本科生,东南大学首届科创之星,曾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荣誉;目前共斩获国家级奖项9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省级奖项3项;主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年开放课题1项,主持或参研7项SRTP项目(国省级3项),产出第一作者在投CCF-A顶会1篇。曾前往贵州榕江支教,获评教育基金会优秀志愿者。
初中时心中埋下的种子
时间回到2018年,一系列科技领域的突发事件,让技术封锁、“卡脖子”等陌生的名词开始出现在新闻上,这在当时正读初中的田昱锟心中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当时我就想,要学习尖端技术,用科技保护祖国!”
之后,田昱锟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南大学,并迅速崭露头角:他一方面夯实基础,在多门核心专业课中获得课程最高分,成绩名列前茅;另一方面勇攀学术高峰,深耕人工智能领域,主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年开放课题、主持参研7项SRTP项目(包括3项国、省级项目)。经历过无数个潜心学习的漫漫长夜,他的报国决心愈发坚定,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学习中。终于,千帆过尽,始见真章,他在今年分别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投稿两篇CCF-A顶会并申请发明专利两项。展望未来,他将继续钻研人工智能关键问题,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奋斗。
带领战队斩获佳绩
从进入大学开始,田昱锟连续两年作为队长带领东南大学战队参加ERCC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均斩获国家级特等奖及赛项冠军的好成绩。从大一的临危受命到大二的成功卫冕,他带领队伍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此外,在RoboMaster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他担任3SE战队2024赛季技术组负责人之一,负责视觉技术攻坚。他的任务是在所剩无几的备赛期从无到有搭建高精度神经网络方案,完成数据集构建、模型训练等一系列任务。最终,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算法团队合力完成攻关,战队成绩取得巨大突破,从省赛的三等奖跃升至区域赛一等奖,时隔多年晋级全国赛,在之后的国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取得东南大学战队历史最佳成绩。
走进大山传递知识火炬
田昱锟于2023年暑假前往贵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支教,走到大山深处,传递知识火炬。榕江的夏天十分酷热,支教所住的宿舍却没有空调,支教团就把床板铺在地上,伴着地砖的凉意入眠。该项目最终获得东南大学十佳社会实践提名,受到了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关注,榕江一中和县科教局也送来感谢信和志愿服务证书。
之后,田昱锟又来到广东省康乐村,担任志愿者慰问麻风愈后老人。看到无指老人面临的种种生活困难,他结合所学知识,与疾控中心科研人员合作设计制作了专门的辅助工具,申请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得授权。这两种专利产品都已无偿赠送给了老人。其事迹在报纸头版、电视新闻等媒体上广泛报道,成为学生科技助残的典范。《今日花都》在报纸头版评价道:“这不仅提升了老人们的幸福感,也展示了中国青年在科技创新与助老助残方面的责任和担当。”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段升顺
段升顺,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东南大学电子学院,硕博培养导师为吴俊教授。曾3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宝钢优秀学生奖,东南大学首届校长奖学金,以及东南大学青年五四奖章。围绕柔性触觉传感器与集成系统,在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论文25篇,授权发明专利21项。承担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研发的多款触觉传感器在民用产品和重要装备中得到应用。相关成果已实现专利转化3项,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三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国家二等奖等。
突破触觉感知核心技术
作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段升顺始终以突破触觉感知核心技术为己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柔性触觉传感器领域开展系统性创新研究。针对西方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的现状,他依托所参与的项目,攻克高灵敏检测、高稳定运行、多模解耦三大难题,成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触觉传感器,为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和工业4.0转型升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段升顺实现了三项技术突破:第一,实现高灵敏力感知技术突破,针对微应力检测失效问题,创造性构建机械诱导有序纳狭缝结构,实现亚毫牛级检测(0.43mN);第二,聚焦高稳定力感知创新,针对异质界面动态失稳导致机电稳定性差的技术瓶颈,提出高界面能化学键桥接技术,万次循环载荷下性能衰减稳定<5%;第三,突破多模解耦感知技术,提出跨尺度异质垂直叠层集成方法,通过优化多场能量耗散路径,在器件层面本征实现力-热-光-电多模态感知,串扰率<9%。上述创新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Top期刊,以及中国科协与Science合办的期刊《Research》上,成果被Science以及国自然科普快讯专栏报道。
竞赛突破带动成果转化
在竞赛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段升顺基于科研创新积累,积极参加省部级以及企业科技竞赛,获得过日内瓦发明展银奖、“互联网+”国际赛道铜奖以及歌尔杯高效VR、AR挑战赛二等奖等。共发表授权专利21项,积极与领域龙头企业深度产教融合,完成转让专利4项。相关触觉感知技术应用于国产固晶装备,已在存储芯片封装键合产线实现规模化应用,为解决集成电路封测装备国产化难题作出了贡献。
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作为科研团队的老成员,段升顺以身作则,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分享研究心得、指导论文写作等方式,帮助低年级学生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团队历时三年攻克人工电子皮肤研发难题。通过数十次方案迭代,突破材料物化属性匹配、多模态感知融合等关键技术,于2022年成功研制出具备14种属性刺激响应能力的超属性多响应电子皮肤。获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赛国家二等奖,被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十余家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并登上微博热搜榜。
他不仅传递了科学研究的精神,还为团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助力更多年轻科研人员成长。指导本科生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IEEE国际会议2项,EI检索期刊1篇;指导硕士研究生在《Science Advances》、《Research》等SCI期刊发表论文5篇。
祝贺两位同学!
为止于至善的东大人点赞!
新媒体工作室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部分内容来源|人民日报
责编|蒋子羲 杨晴晴
校对|温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