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2025年07月08日20:20:31 科学 6413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 天天要闻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 天天要闻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等众多科学家和青年科研人员相聚上海黄浦江畔,参加“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这场峰会聚焦科学未来发展趋势,在对话环节请科学家预测未来、寄语青年。

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施一公院士认为,alphafold(阿尔法折叠)人工智能系统的问世,改变了生命科学研究范式,青年科研人员可采用新的范式,“由近及远”研究生物学。

在物理专场研讨会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2016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潘建伟院士预测:科学家将找到“室温超导材料”,并把它应用于量子计算领域,研制出不会发热的超导量子芯片,实现算力的指数级增长。

拥抱ai,改变生命科学研究范式

未来科学大奖是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发起,北京怀柔未来论坛科技发展中心协办的评奖活动,旨在奖励在中国(包括港澳台)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2016年以来,这项科学家与企业家合力推动的评奖活动共遴选出39位获奖者,持续追踪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原创突破。

今天上午举行的“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生命科学专场研讨会上,多位科学家预测了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技术发展趋势。西湖大学讲席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管坤良说,在癌症治疗领域,随着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dna水平的癌症早期诊断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取得突破,从而有效延长患者寿命,使癌症转变为慢性疾病。肿瘤免疫疗法也有望取得突破,沿着“单靶点抗体”向“多靶点抗体与细胞治疗结合”这一技术升级路线,免疫疗法将突破“临床有效率低”这个瓶颈,让更多患者受益于这种疗法。

作为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呼吁青年科研人员“拥抱ai”。在他看来,深度思维公司研发的alphafold改变了生命科学研究范式。这种人工智能系统可根据已知的氨基酸序列,准确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而在alphafold诞生前,结构生物学家往往要用昂贵的冷冻电镜测定蛋白质三维结构。

人工智能实现“神预测”后,生物学家可如何改变科研范式呢?施一公说,传统的生命科学研究方向是“从远到近”,即从遗传学、生物化学向更微观的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前进。有了alphafold等人工智能工具后,科研人员可以让它们预测几万、几十万个同源蛋白质三维结构,再根据预测结果的比较分析,“由近及远”取得新的科学发现。

基于这种范式变革,施一公寄语大学生:不必担心人工智能会让生物学家“失业”,只要在本科阶段掌握基本的科学逻辑和批判思维,就能“拥抱ai”,更快地取得科学突破。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 天天要闻“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吸引了众多与会者。

看好“ai+量子计算”和室温超导

作为物理专场研讨会的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2021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张杰院士向科学家提问:未来20年和未来50年,物理学将取得什么重大突破?

潘建伟回答:科学家向大脑学习,发明了人工智能;向微观世界学习,发明了量子计算机。未来20年内,人工智能将与量子计算融合。与潘建伟的观点相仿,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联席主席丁洪院士预测:未来20年内,通用量子计算机必将诞生。

量子计算机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其特点主要是运行速度快、处置信息能力强,有望在化学催化、材料合成、药物研发、金融交易等很多领域提供远超经典计算机的算力,被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制高点。

大模型兴起后,人工智能的“风头”压过了还处于原型机阶段的量子计算,但从长远来看,量子计算并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是呈互补关系。随着超导量子计算、光学量子计算等多条技术路线的发展,“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将为人类提供强大的智能算力系统。薛其坤预测:与如今的算力中心相比,“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系统的能耗会低得多;与如今的超级计算机相比,量子计算机的算力会强大得多。

谈及未来50年的物理学重大突破,薛其坤预测“室温超导材料”会问世。这意味着,在室温条件下,某种材料的电阻为0。用这种材料制备芯片等电子元器件,它们就不会发热,使器件性能大幅提升。“如果用室温超导材料制造量子计算芯片,这种超导量子芯片就不存在功耗。”这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听众描述了一个令人憧憬的未来。

在以“室温超导材料”为终极目标的高温超导领域,我国科学家走在了世界前列。参加今天峰会的中国科大教授、2023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陈仙辉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临界温度达到43k(零下230.15摄氏度)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发现了一类新的高温超导体。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微科普】莫要一谈辐射就“色变”,正确看待这把“双刃剑”! - 天天要闻

【微科普】莫要一谈辐射就“色变”,正确看待这把“双刃剑”!

Q辐射具有两面性!“快把WiFi关了,有辐射!”“电脑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辐射!”“孕妇必须穿防辐射服!”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众对辐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惧。然而,科学真相往往颠覆认知。恐惧:混淆与误解公众对辐射的深度误解和过度恐慌,常因混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辐射类型: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等高能辐...
宁德时代诉海辰储能不正当竞争 - 天天要闻

宁德时代诉海辰储能不正当竞争

近日,宁德时代起诉海辰储能等主体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已由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定于8月12日开庭审理。这场纠纷因两家企业在587Ah储能电池标准领域的竞争引发行业关注,而案件走向恰逢海辰储能港股IPO关键期,其上市进程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发力太空计算!千亿巨头大动作 - 天天要闻

发力太空计算!千亿巨头大动作

【导读】中科曙光拟与中科星图共同构建中国太空计算产业新生态中国基金报记者 卢鸰太空计算正成为新的战略新兴技术高地。中科曙光、中科星图7月8日晚公告称,双方当日签署了《太空计算领域的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将共同推动“太空计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落地、构建中国太空计算产业新生态,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国太空算力服务...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 天天要闻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中国蓝新闻 浙江之声记者 徐欣悦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热带风暴级),今天13时中心位于温州偏东方向约118公里的海面上,预计将于今天傍晚到夜间在台州到宁德一带沿海登陆。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胡尧文介绍,目前看,尽管台风强度不强,但有三个特点要特别关注:一是路径罕见,作为第一个从南海穿过台湾海峡再可能登陆浙...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 天天要闻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卢煜明被认为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下一个中国科学家”。撰文丨凌 骏责编丨汪 航近日,欧洲科学院官网在线更新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在列。卢煜明院士是全球无创产检技术的奠基人,他耗时22年开发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个国家落地应用,每年为全球孕妇...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 天天要闻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等众多科学家和青年科研人员相聚上海黄浦江畔,参加“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这场峰会聚焦科学未来发展趋势,在对话环节请科学家预测未来、寄语青年。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施一公院士认为,AlphaFold(阿尔法折叠)人工智能系统的问世,改变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