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从工具到与人类齐平,再到超越人类,我们该如何自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虔向在座的听众们抛出这一问题。这是在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人民政府礼堂举办的“以科学的态度认知人工智能与我们的关系——从初始到对未来的期许”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现场,陈虔为西红门镇政府近百位公务员带来一场融合ai技术解析与科学家精神传承的宣讲。
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现场。马然 摄
回溯人工智能的演进脉络与多维应用
“大约80年前,图灵测试为ai定下基准,当机器能通过对话欺骗人类认知,便被视作具备智能。”活动现场,陈虔回溯ai起源时指出,一开始人们认为人工智能其实就是“人造的智能”,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区别于固定程序的关键在于具备推理、分析和动态响应的能力。
在技术演进的里程碑事件中,陈虔特别提到,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大师,是ai首次在逻辑博弈中超越人类;而alpha go zero仅用3天就自学弄懂了围棋规则,这种自学的能力背后是更大算力的支持。他强调,从小模型到大模型的跃迁,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底层逻辑的质变。谈及技术核心,陈虔以语言交互为例,“人类语言有上万种,但ai翻译能实现即时转换,因为它抓住了人类认知逻辑的共性。”
在ai应用层面,陈虔勾勒出ai渗透千行百业的图景。他提出“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工智能的用武之地。”清华ai医生系统超越传统诊断效率,ai解析蛋白质结构将百年研究周期压缩至数月,更多中小学正在实践人工智能接入教学。他特别提到航天领域的ai应用——太空探测要求万无一失,而ai能全生命周期监测设备状态,替代人类到更远的深空中。
专家呼吁“不要做ai时代的‘盲人’”
“四十年前,学校计算机算力不及如今一部手机;未来四十年,量子计算可能超越全球算力总和。”陈虔教授以算力进化警示技术变革速度,他援引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观点,强调科技伦理的重要性,“必须将‘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写入ai底层逻辑,这是科学家未来发展人工智能的责任底线。”
“ai技术能辅助人类的工作,但其分析过程仍需要人类把关。”陈虔呼吁大家主动掌握ai基础知识,拥抱ai时代,“不要做技术时代的旁观者,不要做ai时代的‘盲人’,而要成为能合理使用ai践行者、合理看待ai未来的思考者。”他指出,ai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从增强学习到自主学习,再到人机结合,例如仿生机器人通过环境感知自主进化,ai将从执行指令转向学习与理解世界。
“探索未知是人类永不停息的步伐,这也是ai的方向。”陈虔在讲座的最后强调,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ai,不能因噎废食阻碍它的发展,而要积极参与,让ai协助人类的发展。
作为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本场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联合北京市大兴区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开展,活动得到西红门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活动旨在通过科学家精神引领,帮助基层工作者理解ai技术本质,将所学应用于社会建设,以科学态度推动ai在政务服务、社区管理中的合规创新,让技术变革更好地服务群众需求。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