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科普创作的困境与破局:从理论到实践的视角

2025年03月14日08:30:27 科学 6674

应急科普是提升公众安全意识、构建社会防灾减灾体系的关键一环。然而,在信息爆炸与媒介变革的双重冲击下,这一领域正面临内容生产、传播效能与资源整合的多重挑战。结合应急管理领域专家张英博士的研究与实践,本文将深度剖析当前应急科普创作的痛点与难点,并探索破局路径。

应急科普创作的困境与破局:从理论到实践的视角 - 天天要闻

一、内容生产与公众需求的错位:理论与现实的鸿沟


  1. 内容针对性不足
    张英博士在《应急科普服务和产品标准化研究》中指出,当前科普内容常呈现“泛泛而谈”的特点,未能精准匹配不同地域、人群、场景的需求。例如,针对老年人的防汛安全知识,若仅用短视频形式传播,可能因操作门槛高而失效;而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若缺乏案例化分析,也难以引发共鸣。这种供需错配源于缺乏系统化的需求调研与数据支撑。


  2. 形式创新滞后
    传统应急科普依赖文字、图片等单向输出模式,互动性与沉浸感不足。调研中发现,73.5%的公众呼吁多样化形式(如vr、ar、游戏化互动)。然而,受限于技术门槛与资源投入,多数科普作品仍停留在“图文+视频”的初级阶段,难以吸引年轻群体。


  3. 知识更新与权威性矛盾
    灾害应对知识需与时俱进,但科普内容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审核机制尚不完善。张英博士强调,算法偏见可能导致错误信息传播,例如ai推送的应急知识若基于不完整数据,可能误导公众。如何在快速响应与严谨审核间平衡,是内容生产的核心难点。



二、传播渠道与效果评估的短板


1.渠道覆盖的“数字鸿沟”
尽管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成为主流渠道,但老年群体仍依赖传统媒介(如广播、社区活动)。张英博士在《减灾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提到,科普传播需兼顾“线上线下融合”,避免因技术鸿沟导致弱势群体被边缘化。

2.效果评估机制缺失
当前应急科普多以“传播量”为评价指标,但实际转化效果(如公众应急技能掌握率)难以量化。调研显示,40.5%的公众认为科普内容“形式大于实质”,缺乏反馈机制导致改进方向模糊。

3.应急科普的“运动式”困境
灾害事件后的集中宣传易流于形式,难以形成长效影响。张博士提出,应急科普需贯穿“事前预防、事中响应、事后恢复”全周期,而非仅作为突发事件后的“临时补丁”



三、标准化与资源整合的深层痛点


  1. 标准体系碎片化
    我国应急科普标准分散于消防、地震等领域,缺乏统一框架。张英博士在《应急科普服务和产品标准化研究》中呼吁,需构建涵盖“内容生产、传播渠道、效果评估”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以解决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

  2. 跨领域协同不足
    应急科普涉及应急管理、教育、科技等多部门,但实践中常因权责不清导致协同低效



四、破局之道:张英博士的实践启示


  1. 动态需求响应机制
    张博士提出“闭环科普生态”理念:通过大数据分析公众偏好,结合热点事件动态调整内容,并建立用户反馈通道。例如,结合“元宵节火灾案例”定制季节性科普,提升内容时效性


  2. 科技赋能分众传播
    利用ai技术实现个性化推送(如针对洪涝高发区推送逃生技能),并通过游戏化场景增强沉浸感。张博士强调,游戏作为“超级接口”,能整合数字技术与用户场景,突破传统传播边界


  3. 标准化与长效化并行
    推动应急科普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定分年龄段、分行业的标准化课程;同时借鉴日本防灾教育经验,构建“社区-学校-企业”联动的常态化培训机制



结语:从“知识传递”到“文化培育”


应急科普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传播技能,更是培育“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社会安全文化。正如张英博士所言:“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需扎根于公众的日常认知与行为习惯。”唯有通过内容革新、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的多维突破,才能筑牢这道生命的“第一防线”。


应急科普创作的困境与破局:从理论到实践的视角 - 天天要闻

参考文献

  • 张英. 应急科普服务和产品标准化研究 [r]. 中国: 先晓书院, 2023.

  • 张英. 减灾教育研究与实践 [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8.

  • 科技部等. “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 [z]. 2022.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光博会将于5月15日在光谷启幕,全球近百项最前沿技术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 天天要闻

光博会将于5月15日在光谷启幕,全球近百项最前沿技术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5月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召开“第二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第二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以下简称光博会)将于5月15日至17日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这是国内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专业化程度高、行业地位高、国际化水平高、观展人数多的顶级盛会之一。大会首次规模化引入境...
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点燃学生科学热情​ - 天天要闻

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点燃学生科学热情​

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点燃学生科学热情通讯员:罗晓萍、徐玲玲 审核:大庆、彦平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与创新能力,5月8日,武汉市江夏区科学技术协会、江夏区教育局、武汉科技馆联合开展的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来到了江夏区金
杜克大学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会质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闻

杜克大学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会质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据外媒 Neowin 今日报道,美国杜克大学的最新研究指出,尽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会让同事和经理认为你的能力不足。这项研究题为《使用 AI 工具会遭遇社交评价惩罚》,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链接:点此前往)。研究通过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为:研究人员如何“炼”出超强迷你基因编辑器NovaIscB? - 天天要闻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为:研究人员如何“炼”出超强迷你基因编辑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们可以精确地改写生命的蓝图,纠正那些导致遗传疾病的微小错误,或者巧妙地调控基因的表达,让细胞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这不是遥远的幻想,而是基因编辑技术正在开启的未来。长期以来,CRISPR-Cas9系统一直是这场革命中最闪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确的分子剪刀,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强...
宁波食品接触材料测试怎么办理? - 天天要闻

宁波食品接触材料测试怎么办理?

现代餐饮业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触材料作为直接接触食物的器具,其材质安全性直接影响消费者健康。根据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所有可能与食品接触的材料都必须经过严格检测,以确保不会向食品迁移有害物质。
“太空鲨鱼”黑洞被发现:距地球 6 亿光年,偏离星系中心 - 天天要闻

“太空鲨鱼”黑洞被发现:距地球 6 亿光年,偏离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国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个隐藏在 6 亿光年之外的“太空鲨鱼”,一个隐秘的超大质量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 100 万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该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质量黑洞那样位于星系中心,而是游荡在星系内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恒星...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 天天要闻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研发人员在实验室研发产品。文丨罗嘉文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