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不断被从地下抽走,会不会影响地球结构?地面会不会坍塌?

2025年04月13日05:42:05 科学 1492

被人们誉为 “工业血液” 的石油,更是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恰似人体血液循环中的血液一般,源源不断地为工业发展输送着澎湃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石油不断被从地下抽走,会不会影响地球结构?地面会不会坍塌? - 天天要闻


自人类幸运地发现石油这一珍贵资源以来,开采的脚步就如同不知疲倦的永动机,从不停歇。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白昼,还是万籁俱寂的黑夜,世界各地的油田都在持续运转,大量的石油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从深邃的地下被抽取出来,源源不断地运往各个地方。这一热火朝天的开采景象,不禁让许多人心中泛起层层担忧的涟漪:长此以往,地球会不会像一个被过度汲取养分的巨人,逐渐被 “抽空”,进而导致其结构发生令人担忧的改变呢?​

石油不断被从地下抽走,会不会影响地球结构?地面会不会坍塌? - 天天要闻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石油钻井作业现场,那高耸入云的钻井平台就像一位位钢铁巨人,屹立在大地之上。作业时,巨大的钻头如同勇猛的战士,朝着地下深处奋勇进发。它到底会钻多深呢?这可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要依据油田的具体 “脾气” 来定。有时,钻头会深入地下几百米,仿佛在探索地球的浅层奥秘;有时,则会一头扎进几千米的深度,如同勇敢地闯入地球的神秘腹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深的油井深度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峰,直插地下约 12 公里左右。对于人类而言,这无疑是一项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仿佛在地球的身体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倘若我们将视角切换到地球这个庞然大物身上,就会发现,这十几公里的深度,不过是地球表面的一道浅浅划痕,完全无伤大雅。​

石油不断被从地下抽走,会不会影响地球结构?地面会不会坍塌? - 天天要闻


地球,这颗在浩瀚宇宙中闪耀着蓝色光芒的岩质行星,犹如一个巨大的球体,其半径长达 6371 公里。把地球比作一个超级大苹果,那人类钻探的深度,相较于整个地球,就如同苹果表皮上的一个微小斑点,简直微不足道。地球可不是简单的 “实心球”,它由好几层截然不同的结构精心 “搭建” 而成,从地球的核心部位开始,由内而外依次是炽热的地核、宛如岩浆海洋的地幔,以及最外层的地壳。在这几层结构中,地壳就像苹果那薄薄的外皮,是最 “瘦弱” 的一层,其平均厚度大约仅有 17 千米。所以说,人类钻探的深度,连这层 “苹果皮” 都远远未能穿透,又怎么可能对地球的整体结构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呢?​

石油不断被从地下抽走,会不会影响地球结构?地面会不会坍塌? - 天天要闻


尽管石油钻探对地球本身不会造成结构上的损伤,但它对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类来说,却并非毫无关联。毕竟,我们人类就像一群在地球 “大舞台” 上翩翩起舞的舞者,脚下所立足的正是地壳。倘若地壳因为石油开采被 “抽空”,内部结构遭受破坏而引发塌陷,那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无疑将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就如同美丽的舞台突然崩塌,所有的美好瞬间化为乌有。那么,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况真的会发生吗?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首先得搞清楚石油在地下的 “藏身之处” 以及分布规律。​

石油不断被从地下抽走,会不会影响地球结构?地面会不会坍塌? - 天天要闻


或许在许多人的想象中,石油在地下就像汇聚成了一片广阔的黑色海洋,或者如同蜿蜒的地下河湖,静静地等待着人类去发现。仿佛只要我们用钻头把上面的岩层 “戳破”,石油就会像打开水龙头的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来。但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地下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地下,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岩层结构,它有一个专业的名字 ——“储集层”。储集层就像是一块充满无数微小孔隙的巨大海绵,而珍贵的石油就如同细小的水珠,分布在这些密密麻麻的孔隙之中。​

石油不断被从地下抽走,会不会影响地球结构?地面会不会坍塌? - 天天要闻


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刚打通油井,石油就会迫不及待地自己流出来呢?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地层压力。地层压力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地压在地下的每一处。在它的作用下,石油如同被驱赶的小绵羊,从孔隙中涌出,顺着我们为它开辟的 “道路”,欢快地流向地表。虽然石油被我们抽走了,但储集层原本的岩石结构依然稳稳地坚守在那里。这些岩石结构就像坚固的堡垒,具备相当高的强度,即便其中的石油被 “搬走”,它们也不会轻易地 “低头屈服”,发生塌陷。​

石油不断被从地下抽走,会不会影响地球结构?地面会不会坍塌? - 天天要闻


当然,为了给地层安全再加一道 “保险”,进一步降低地层塌陷的可能性,我们还需要对石油抽走后留下的孔隙进行妥善填补。填补孔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也就是自然填补;另一种则是发挥人类的智慧,进行人工填补。在地下这个神秘的世界里,除了石油这个 “主角”,还有地下水这个 “重要配角”。当石油被人类从孔隙中抽走后,以水为代表的其他地下流体就像一群勤劳的小工人,在地层压力这只 “大手” 的推动下,纷纷涌入空出的孔隙,努力将其填补。不过,地下的流体资源并非无穷无尽,就像一个装着有限水量的水桶,总有见底的时候。所以,仅仅依靠自然填补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得采取人工措施,也就是人工填补。​

石油不断被从地下抽走,会不会影响地球结构?地面会不会坍塌? - 天天要闻


人工填补同样也有两种巧妙的方式。对于那些地质条件较为优越的油田来说,开采石油就像是一场轻松愉快的游戏。油井打好后,地层压力会像一个尽职尽责的 “搬运工”,让石油源源不断地自动从管道中渗出,仿佛在向人类展示它的慷慨。对于这样的油田,我们只需要一边欢快地抽取石油,一边将等量的水注入地下就可以了。就好比我们在一个大水池里舀水,同时又往里面加水,始终保持水池的平衡。​

石油不断被从地下抽走,会不会影响地球结构?地面会不会坍塌? - 天天要闻


而对于一些地质条件不太理想的油田,它们就像一个个不太听话的孩子,渗透率较低,石油不愿意自发地涌出。这时候,我们就会用到一种神奇的方法 —— 水力压裂法。简单来说,水力压裂法就像是给地下的岩石 “做手术”。我们利用威力强大的高压设备,将水如同锋利的手术刀一般注入储集层。这些高压水流就像一个个勇敢的开拓者,会迫使原本紧密相连的岩石开裂,为石油开辟出更多的通道,让石油能够更加顺畅地渗出来。

石油不断被从地下抽走,会不会影响地球结构?地面会不会坍塌? - 天天要闻

由于石油的密度比水小,就像轻盈的羽毛漂浮在水面上一样,它会自然而然地浮在水面,这就方便我们将其轻松抽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水混入石油之中,但这也不用太过担心,之后只需要通过简单的处理,就像给混合液体进行一次 “过滤洗澡”,将它们分离出来就可以了。而且,注入地下的水正好可以充当填补石油空缺的流体,真可谓是一举两得,既开采了石油,又填补了孔隙。​

从以上种种情况来看,我们完全不必为地面会因石油的抽取而发生坍塌而忧心忡忡。


石油不断被从地下抽走,会不会影响地球结构?地面会不会坍塌?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超3000株!云南宁洱发现大规模珍稀植物桫椤群落 - 天天要闻

超3000株!云南宁洱发现大规模珍稀植物桫椤群落

近日,一名科普博主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意外发现了珍稀植物桫椤群落。经当地林草部门初步调查,该桫椤群落分布面积达200余亩,现存植株数量超过3000株。 桫椤,又称树蕨,是与恐....
科学家发现新矮行星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发现新矮行星

#万能生活指南#快速导读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了一颗位于太阳系边缘的矮行星2017 OF201,其轨道独特,绕太阳公转约需25,000年。该发现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小行星中心确认,并已在预印本服务器arXiv上发布。
企鹅粪便与云形成的秘密 - 天天要闻

企鹅粪便与云形成的秘密

#万能生活指南#快速导读科学家在南极意外发现,企鹅的粪便释放的氨气竟是形成独特云源的关键。这项研究显示,企鹅粪便中的氮分解成氨气,与海洋微生物释放的硫气体反应,产生气溶胶并形成云。
天文学家实时观测星系点亮 - 天天要闻

天文学家实时观测星系点亮

#我在头条晒家乡#快速导读Zwicky瞬态设施通过广角相机每晚捕捉数百张图像,实时监测宇宙事件。2019年12月,系统发出警报,指向位于处女座的普通螺旋星系SDSS1335+0728,其核心在经历二十年宁静后意外亮起,可能是由于黑洞吞噬恒星
人类有两个衰老加速期:44和60岁; 巴拿马小岛惊现跨物种的“儿童拐带” | 科技趣评 - 天天要闻

人类有两个衰老加速期:44和60岁; 巴拿马小岛惊现跨物种的“儿童拐带” | 科技趣评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分享信息,整合资源交流学术,偶尔风月沧海遗珠,信手拈来 图源:pixabay.com01人类有两个衰老加速期:44和60岁斯坦福大学追踪了108名志愿者,他们每隔几个月提交血液和粪便样本以及皮肤、口腔和鼻腔拭子,持续一至近七年。研究人员评估了13.5万种不同的分子(RNA、蛋白质和代谢物)和微生物。结...
如何用干冰清洗机精准去除PCBA氧化层?一文讲透技术细节! - 天天要闻

如何用干冰清洗机精准去除PCBA氧化层?一文讲透技术细节!

干冰清洗机如何高效去除电路板氧化层?揭秘无损清洗新趋势!随着电子产品精密度不断提升,电路板表面氧化层的清洗难题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传统清洗方式往往存在效率低、损伤元件、残留污染等问题。而干冰清洗机凭借其“无水、无化学残留、无损伤”的特性,正在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星系间的“宇宙决斗” - 天天要闻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星系间的“宇宙决斗”

IT之家 5 月 24 日消息,欧洲南方天文台于 5 月 21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天文学家首次观测目击了一场激烈的宇宙碰撞:一个星系以强烈的辐射刺穿另一个星系。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揭示了辐射如何削弱受创星系形成新恒星的能力。研究结合了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超大望远镜(VLT)和阿塔卡马大型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