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2025年05月09日15:03:07 科学 1370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 天天要闻

研发人员在实验室研发产品。


文丨罗嘉文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主体。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需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形成强大的人才支撑。


截至今年2月,深圳全市高层次人才2.6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22万人,技能人才406万人,各类人才总量700万。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这些为深圳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基因和创新潜力。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承担着科教创新的重要使命,深圳正在集中力量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需求和瓶颈问题,通过多种支持手段,以行业龙头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为重点,加大研究团队间的协作,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其中新型研发机构在助推产教融合、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创新人才、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技创新成果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面临多个“死亡之谷”,政府有必要在“死亡之谷”上面搭建桥梁,以使众多基础研究成果能够快速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创新生态系统中研究群落和商业群落之间的“中间地带”对应的就是创新价值链中的“死亡之谷”,目前的新型研发机构大多栖息于此。新型研发机构是多主体方式投资、多样化模式组建、企业化机制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从事研发及其相关活动的新型法人组织。作为科技、产业和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和发展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视。新型研发机构通过跨越创新价值链中的“死亡之谷”,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现有的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相互衔接,有利于形成我国科技中小微企业育成、扶持和发展的完整链条,激活存量科技资源和集聚培育创新人才。


借助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助推高水平的产教融合,进一步提升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效能,主要有以下几个路径可以探索推进。


一是依托“市场、机制、团队、服务”打造高水平人才“主引擎”。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可以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团队,选拔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传统选人用人机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形势下要有所改革和创新,要靠“市场、机制、团队、服务”的理念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吸引高水平人才特别是海外产业界的高技术人才,靠市场的需求引力,靠更精准的人才激励机制,让引进人才在学校科研机构实现学术价值,在企业实现市场价值;靠团队协同的力量提升事业留人的凝聚力;靠服务加深感情留人的氛围。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通过编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目录,深入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支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向,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新兴产业专业。建立杰出科学家长期支持计划,专注“科技引领未来”,提升国家和省实验室等科技创新重要基地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吸引和培养顶尖科研人才,开展关键技术持续的科研攻关,助推其在科学前沿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教领军人物。


三是积极吸引高端产业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引进人才,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创新潜能的激发。企业可以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研发中心,而高校则可以将教育平台扩展到企业,实现学生创新实践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构建一个“优质平台吸引优质团队,优质团队提升平台质量,双方共同推动教育和科研机构的丰富与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教育、人才和科技领域的协同发展。


四是继续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鼓励高校弥补自身不足、提升综合实力,支持高校深化基础与应用研究,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学术积淀方面的优势,促进这些高校与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深圳的科技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学术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为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共同开发新的人才培养和评估体系,培育具备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优秀人才。


五是加强创新与育人并重的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一个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多功能平台,按照“科研、社会服务与教育培养”相结合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在管理上,平台强调双重责任,既要对平台的长远发展和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负责,也要对平台上的研究项目和学生的培养质量负责。在运行机制上,平台的创新发展方向聚焦于三个维度:对外吸引全球高端学术资源和顶尖人才;横向对接深圳产业升级的关键需求,与企业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对内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的多学科创新资源,培养多专业的创新人才。通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科技领军企业的紧密合作,持续将学科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将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培育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六是推进核心技术和颠覆性创新的突破,营造有强大自驱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专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要科技创新领域,集结科研团队攻克技术难关,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通过改进对非主流项目的筛选和资助机制,加大对颠覆性创新项目的支持,与产业界合作增加对颠覆性技术研发的投资。注重产品创新,营造鼓励创新和勇于面对挑战的科研氛围,培养支持探索性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创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场景,扩大应用范围,构建动态、协同、多元化的创新网络和项目团队。【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应用型工科大学生培养模式研究:新型研发机构视角”(BIA200169)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系广东工业大学创新理论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教授)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第41次南极考察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听4位科考队员讲 - 天天要闻

第41次南极考察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听4位科考队员讲

原标题: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队在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破冰逐浪,向新的未知进发(弘扬科学家精神)一次卸货任务中,承担人员转运任务的“雪鹰301”直升机正在降落“雪龙2”号艉甲板。科考队员在海拔4000米的冰原上拔出手摇钻。科考
月球盖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 天天要闻

月球盖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在月球盖房子,要从地球上运建材吗?长期留驻月球,饮用水也要地球“发货”、飞船“快递”吗?“不用!”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位于安徽合肥的地球深空探测实验室时,记者从科研人员口中听到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月壤3D打印系统设备。
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 - 天天要闻

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

新华社合肥7月1日电 题:“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新华社记者郭晨、班娟娟、姚远在安徽省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一条孕育了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的“量子大街”。过去的10多年里,方圆几公里内,一个拥有中电信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代表性企业的量子产业集群在此崛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量子科...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获悉,中国人民大学与西湖大学携手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并面向全球发布“未来人类十大议题”,聚焦人类文明演进的重大挑战与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 天天要闻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6月30日,华熙生物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推动行业进入以检测结果为宣传依据的时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张免受科学检验的必定属于伪科学。文章直指,在重组胶原蛋白的测量问题中,声称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就无法准确测量,就是一种典型的“免受检验策略”,试图让自己的主张免受科学检验和公共监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天天要闻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型糖尿病是我国主要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肝糖输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鉴定与糖代谢稳态调节密切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建立疾病预警体系和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周健团队、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 天天要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6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上,围绕AI时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脑机接口与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认为脑机接口将引领医疗新变革,是解决未来重大医疗需求的关键路径,脑机接口的突破性进展将出现在医疗康复领域。郑海荣以科幻电影《阿凡达》中通过意...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 天天要闻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如今,无人机的身影随处可见,不管是用于拍摄壮丽风景,还是助力农业喷洒农药,它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可谁能想到,这小小的无人机,一旦不受控制地乱飞,就会成为机场安全的巨大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