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无人机的身影随处可见,不管是用于拍摄壮丽风景,还是助力农业喷洒农药,它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可谁能想到,这小小的无人机,一旦不受控制地乱飞,就会成为机场安全的巨大威胁。
在此,谭天道地想说: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下面,谭天道地,为你解读。
无人机 “黑飞”,是机场安全的定时炸弹
近年来,无人机 “黑飞” 干扰机场运行的事故在国内多地频频发生。
就在 2025 年 2 月,乌鲁木齐天山机场就遭遇了无人机违规飞行事件,致使多架次航班延误。
而在 2024 年 9 月,天津滨海机场也因无人机闯入,造成 29 架次航班延误、8 架次取消、32 架次备降,3000 多名旅客的行程被迫打乱 。
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旅客的焦急等待,更是机场运营秩序的严重混乱。
从专业角度来讲,多数无人机飞行高度低、速度慢、体积小,民航雷达很难探测到它们的踪迹。
一旦无人机与正在起降的客机相撞,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想象一下,客机以几百公里的时速飞行,小小的无人机就如同炮弹一般,足以对客机造成严重损坏,甚至可能酿成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而且,无人机的无线电信号还可能干扰客机飞行控制系统、自动导航系统等关键设备,影响飞行员对飞机的操控,威胁飞行安全 。
为啥无人机 “黑飞” 现象屡禁不止?
其实,为了规范无人机飞行,国家早已出台了相关法规。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无人机的分类、空域划分、申报要求等制度 。可即便如此,“黑飞” 现象依旧屡禁不止。
部分飞手安全意识薄弱是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无人机爱好者,买了无人机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上天试试,却压根不了解相关的飞行规定。
他们不知道机场周边有大片的禁飞区域,觉得只要自己看着安全,就可以随意飞行。还有些人存在侥幸心理,明知故犯,想着偶尔飞一次不会被发现 。
监管体系尚未跟上技术发展步伐,也是导致 “黑飞” 现象难以杜绝的因素之一。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机的种类越来越多,性能也越来越强,这给监管带来了很大难度。
一些小品牌以及自组装的无人机,并没有像大疆等主流厂商那样内置机场 “电子围栏” 系统,飞行范围无法限制,很容易无意 “闯入” 禁飞区。
而且,对于无人机 “黑飞” 的违法成本与潜在收益失衡,使得一些人甘愿冒险违规飞行 。
多方发力,向无人机 “黑飞” 说 “不”
面对无人机 “黑飞” 对机场安全的严重威胁,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了。
那么,该如何行动呢?
谭天道地,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要加强对机场周边空域的巡逻监测,利用高科技手段,比如无人机反制设备,一旦发现 “黑飞” 无人机,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迫降或驱离 。
同时,对于违规飞行的飞手,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让他们不敢再轻易冒险。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报道、社区宣传等,普及无人机飞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提高无人机爱好者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让他们自觉遵守规定,合法飞行 。
无人机 “黑飞” 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机场安全,这绝不是小事。
遏制无人机 “黑飞” 现象,保障机场的安全运营,让每一趟航班都能平安起降 ,刻不容缓!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谭天道地,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