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8人实验室共处2年,结局如何?

2023年09月14日03:43:05 科学 1681

本人在今日头条所发作品皆为原创首发,未发布其他任何平台,请勿搬运抄袭,违者必追究版权责任。

在这个充满数字化信息和社交媒体的时代,我们常常被那些瞬间走红的照片、视频和趣闻轻松地席卷。点赞、关注、转发分享,似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至于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生活中令人着迷的事物,那些真实而深刻的故事,尤其是那些与人类的生存和科学探索相关的故事。

今天,我想向你们介绍的是一个早已发生但仍然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一个让人们重新审视地球与太空之间联系的实验。

32年前,8人实验室共处2年,结局如何? - 天天要闻

如果你有机会去外太空探索,你会不会接受这样的挑战?你能想象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与其他人一起生活两年吗?

在32年前的某一天,一群勇敢的科学家们接受了这一挑战,他们的目标是模拟地球以外的生存条件,探索人类能否在一个人造的生态系统中维持生命和平衡。这个实验被称为“生物圈2号”,它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和最复杂的封闭生态系统实验。那这个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生物圈2号是什么。它是一个占地1.3万平方米的巨型建筑物,由玻璃和钢构成,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北部的Oracle地区。

32年前,8人实验室共处2年,结局如何? - 天天要闻

这座建筑由美国石油大王爱德华·巴斯投资2亿美元兴建,于1989年完成。它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1号”,即地球

生物圈2号内部模拟了地球上五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包括热带雨林、海洋、荒漠、草原和沼泽。每个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气候、植被、动物和微生物。此外,还有一个居住区和一个农业区,为人类提供住所、食物和水源。

设计理念是建立一个完全自给自足和循环利用的系统,没有任何外界的干扰和补给。太阳能被用作主要能源来源,植物产生氧气,废物被用来制造肥料和燃料。

32年前,8人实验室共处2年,结局如何? - 天天要闻

实验的目标是模拟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和变化,以观察人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如何适应和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生物圈2号进行了哪些实验。生物圈2号最著名的实验是在1991年至1993年期间进行的两年封闭实验。8名科学家,其中4名男性和4名女性,代表着不同国家和领域,包括生物学海洋学、医学、心理学和工程学,进入了生物圈2号,与外界完全隔绝。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负责维护和监测各个生态系统,并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和试验。余下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看书、看电影、通信等。

32年前,8人实验室共处2年,结局如何? - 天天要闻

然而,这次实验并没有如期发展。生物圈2号内部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出现异常的变化,导致科学家们出现呼吸困难、头晕和失眠等症状。调查发现,混凝土建筑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土壤中的微生物则消耗了大量的氧气,这迫使外界两次注入纯氧以确保科学家们的安全。

食物供应也成为问题,由于农业经验不足,科学家们无法种植足够的粮食和蔬菜,导致他们长期饥饿,体重急剧下降。为了补充营养,他们不得不吃掉一些动植物标本,甚至偷偷从外界带入一些食物和其他物品。

32年前,8人实验室共处2年,结局如何? - 天天要闻

生物圈2号内部的生态平衡也受到了破坏。由于物种多样性不足,许多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繁殖,甚至灭绝。热带雨林中的授粉昆虫大量死亡,导致植物无法结出果实。热带蚂蚁和蟑螂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物种,而部分植物因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过度生长,导致枝干脆弱而倒塌。

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科学家们之间的紧张和冲突不可避免地爆发了。长时间的封闭、压力、饥饿和不适使他们之间产生了分歧和敌意,甚至发生了暴力

事件。实验结束后,他们几乎没有交流和庆祝,而是匆匆离开了生物圈2号。

32年前,8人实验室共处2年,结局如何? - 天天要闻

生物圈2号实验试图用人工的方式再造一个地球的缩影,并探索人类在其中的可能性和影响。然而,这次实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尽管它面临了重重困难和挑战,但它并不是一无是处。

首先,生物圈2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平台,让我们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和尺度来研究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过程。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地球的生态系统运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在面临环境压力时,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32年前,8人实验室共处2年,结局如何? - 天天要闻

其次,生物圈2号实验为未来的类似实验和项目做好了准备和改进。它教训了我们,在封闭的环境中,必须更加仔细地规划和管理资源,以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种经验教训对于未来太空殖民等大胆科学计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尽管生物圈2号实验遇到了重重挫折,但它依然是一次重要的尝试,让我们重新思考了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以及地球与太空之间的联系。这个实验提醒我们,探索未知领域永远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正是通过挑战和失败,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和成长。

32年前,8人实验室共处2年,结局如何?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介:《气象学报》2025年第83卷第3期 - 天天要闻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介:《气象学报》2025年第83卷第3期

综述地球系统模式和数值模拟研究曾庆存, 张明华, 戴永久, 曾晓东 (419-434)中国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70年发展张卫民, 沈学顺, 曹小群, 孙健, 吴建平, 彭军, 宋君强, 朱小谦, 王建捷, 李泽椿, 陈德辉, 龚建东, 赵延来 (435-463)地球实验室: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进展与前瞻张贺, 马洁琼, 柴兆阳, 张木兰, 曹美春 (464-
坐飞机要核酸阴性证明?成都航空回应称本想发充电宝新规 - 天天要闻

坐飞机要核酸阴性证明?成都航空回应称本想发充电宝新规

现代快报讯(记者 谢喜卓)最近,有不少准备乘坐EU2231航班的乘客,都收到了来自成都航空“核酸检测”的短信提示。7月4日,成都航空客服回应现代快报记者称,这是一条误发的短信,乘客收到之后可不用理会,本意是想发送携带充电宝的提示。乘客提供的相关短信显示,成都航空发送的内容为:“您预订的由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至广...
新闻最快速度发回总社,迅速突破十万加 - 天天要闻

新闻最快速度发回总社,迅速突破十万加

毕业典礼上与父亲打视频电话的温暖男孩,转身在故乡洪水中挥汗清淤。从珍视亲情到守护乡梓,林进标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刘续记录下这个男孩在家乡救灾的身影,并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报道经历体会。我在现场丨最快速度发回总社,迅速突破十万加6月24日,贵州持续强降雨,洪水漫灌榕江县...
记录江苏百名劳模|《同一种仰望》⑩:国之大者,苏有所为 - 天天要闻

记录江苏百名劳模|《同一种仰望》⑩:国之大者,苏有所为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序言:1925年5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年来,千万个背影,同一种仰望。江苏各级工会始终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围绕党的纲领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前赴后继、奋勇拼搏,艰苦奋斗、建功立业,谱写
不小心被拍出一对血红色的瞳孔?恭喜你! - 天天要闻

不小心被拍出一对血红色的瞳孔?恭喜你!

如果你在暗处拍照时,不小心得到了这样一对血红色的瞳孔,那么,恭喜你!图 | scienceabc因为这个红色是眼球后方血管的颜色,能通过瞳孔一眼看到红色的血管,表明你眼睛里透光的部分非常清澈通透,血管的颜色也没有异常。为什么相机能拍下红眼但
千吨级费托合成航煤馏分油中试装置顺利通过现场考核 - 天天要闻

千吨级费托合成航煤馏分油中试装置顺利通过现场考核

日前,岚泽能源千吨级费托合成航煤馏分油中试装置顺利通过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72小时现场考核。标志着费托合成航煤馏分油前沿技术在中试阶段取得了决定性成功,也预示着该技术从实验室向产业化发展迈出了关键的步伐。
中国电建西北院周治:以科技创新推动光热发电高质量发展 - 天天要闻

中国电建西北院周治:以科技创新推动光热发电高质量发展

“积极发展光热发电”已写入202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光热发电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技术,是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起到压舱石作用的支撑技术,将是未来保障光伏、风电规模化发展的最有希望的规模化储能发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