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无光,所以动物的眼睛都退化了?其实它们都是用光的大师

2022年11月02日16:25:09 科学 1439

地球上的生物多种多样,每一种生物的独特形态都与其所生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按照这种逻辑,生活在深海的动物,眼睛一定都退化掉了吧?真相并非如此。的确,一些长年生活在黑暗之中的动物的确有可能将眼睛舍弃,比如裸鼹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深海生物们似乎并不愿意舍弃掉这好不容易进化而来的眼睛,所以它们选择另辟蹊径,成为用光的大师。深海有光吗?真正的深海几乎是没有光的。在海平面之下800米的地方,我们将这个区域称之为暮光区,这片区域是进入深海之前最后一片拥有微弱光线的区域。

深海无光,所以动物的眼睛都退化了?其实它们都是用光的大师 - 天天要闻


在海底1000米以下几乎没有任何的光线,但这里的生物并没有选择将眼睛舍弃,反而进化出了更大更亮的眼睛,望远镜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开始,科学家们并不知道这些大眼睛到底有什么用,随着人类对于深海的探索逐渐增多,谜团才被一点一点解开,原来这些眼睛并不是用来观察四周的,而是用来盯着头顶的。身处深海,四周虽然无光,但头顶还是有一些微弱得几乎看不见的光线照射下来,所以当有生物从头顶经过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微弱的影子,这个影子就是深海生物们等待的猎物。

深海无光,所以动物的眼睛都退化了?其实它们都是用光的大师 - 天天要闻


想要等到一个猎物恰巧从头顶经过,并不是一件概率很高的事情,所以一旦遇到就不容错过,现在你明白深海生物为什么都长着一口夸张的牙齿了吧,这可以让它们的捕猎成功率接近100%。

现在有一个问题,你能在头顶发现别人,别人也能在头顶发现你,这怎么办呢?把自己隐藏起来。要在漆黑的深海将自己隐藏起来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变成透明的,所以深海里总是有很多透明的生物,比如玻璃鱿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深海无光,所以动物的眼睛都退化了?其实它们都是用光的大师 - 天天要闻


拥有一个透明的身体,便不会在别人的头顶产生影子,但这对于一些眼神极好的家伙依旧没用,因为身体里总有一些东西很难变成透明的,比如消化腺

有的时候,就是因为这一点点不透明的器官暴露了自己的位置,而位置一旦暴露,那绝对是九死一生,毕竟深海里到底有多少怪物,谁也说不好。怎么办呢?既然不能变透明,那就让它发光好了。

深海无光,所以动物的眼睛都退化了?其实它们都是用光的大师 - 天天要闻


发光有什么用?

这可大有用处,在逆光的状态下,不透明的消化腺会产生一个很小的影子,但如果这个消化腺能够自发光,那么影子就会消失,这反而使逆光状态下的身体变成了一个完全透明的状态。真的有这样的生物吗?当然,刚才所说的玻璃鱿鱼,不仅消化腺不透明,眼睛和触手上的吸盘也都不是透明的,而这些东西恰好都能够发光。当然,发光除了能够用来隐藏自己之外,还可以用来诱捕猎物,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打着一盏灯笼的𩽾𩾌鱼了。

深海无光,所以动物的眼睛都退化了?其实它们都是用光的大师 - 天天要闻


𩽾𩾌鱼经常将自己埋在深海的泥土中,只露出一盏明亮的小灯。

这种诱捕策略非常有效,小鱼们总会被这盏小灯吸引,当它们在小灯四周徘徊时,它们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终点。令科学家们不解的是,在深海中有一些十分弱小的生命形式也拥有发光的能力,比如一些种类的深海水母就拥有这样的能力,这种能力有什么用?对于弱小的生物而言,在漆黑的深海发光无疑是一种自杀式的行为,但这些发光的小生物却并没有灭绝,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奥秘,我们现在还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毕竟人类对于深海的了解还太少了,面对庞大的深海,人类的几次探索甚至还谈不上管中窥豹。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享年94岁!哈工大教授严家騄逝世,讣告: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重大损失 - 天天要闻

享年94岁!哈工大教授严家騄逝世,讣告: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重大损失

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热工专业创始人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严家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7日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4岁。严家騄同志1931年1月出生于江苏南通,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进入哈工大读研,1985年任教授。历任哈工大热工教研室主任、工程热物理研究室主任。曾...
“丹娜丝”逐渐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宁德一带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将出现 2.5 到 3.5 米的大浪 - 天天要闻

“丹娜丝”逐渐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宁德一带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将出现 2.5 到 3.5 米的大浪

今年第 4 号台风 “丹娜丝”备受关注。最新消息显示,截至 7 月 7 日 17时,“丹娜丝” 为热带风暴级,台风中心位于距离浙江省温岭市偏南方向约 190公里的东海西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 9 级(23 米 / 秒,约 83 公里 / 小时)。“丹娜丝”将先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8日早晨起逐渐转向偏西方向...
相比AI,我们更期待人类的回复;生活方式工业化与炎症性衰老相关?埃及祖先的新线索 | 一周论文新鲜读 - 天天要闻

相比AI,我们更期待人类的回复;生活方式工业化与炎症性衰老相关?埃及祖先的新线索 | 一周论文新鲜读

关注+星标,好搭档不错过7.7本周值得读来自《自然》旗下期刊的新近发表,我们为您精选呈现。1. 将AI回复标记为人类回复能增强同理心2. 并非所有人群的衰老都与慢性炎症相关3. 古DNA揭示埃及祖先4. 拟态是否成功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心理学 | 将AI回复标记为人类回复能增强同理心Comparing the value of perceived human
全新影响因子!科研人必备《期刊手册》 - 天天要闻

全新影响因子!科研人必备《期刊手册》

开放科学(Open Science)是透明、值得信赖、且可供所有人使用、重复使用并借鉴的科学,它能带来更快、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以及更为广泛的益处,而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这一切的基础。以OA形式发表研究,也能为研究人员和作者带来影响力和可见度等诸多益处: 金色OA具有更大程度的引用优势,更多的使用量和更广的影响范...
深度科普:光飞行一光年需要一年吗?光:我只需要一瞬间! - 天天要闻

深度科普:光飞行一光年需要一年吗?光:我只需要一瞬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速度的理解往往基于牛顿力学体系下的相对速度概念。比如,当我们坐在一辆行驶的汽车上,观察到车外的物体在以一定的速度向后移动,这个速度是相对于汽车这个参考系而言的。然而,光的速度却截然不同,无论在何种参考系中测量,光在真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