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学问,科学家也不完全知道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2021年05月11日23:39:13 科学 1287

水是地球上非常丰富的一种化合物。全球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覆盖着水,地球上的水总体积约有13亿8600万立方千米,换成质量,有1.386×10的17次方(吨),也就是138.6亿亿吨。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那么地球上这么多的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大有学问,科学家也不完全知道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 天天要闻

从太空看地球是一个蓝色水球


1、咱们先从最简单的,也是最本质的问题开始说。

水,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很多人都知道,水是构成我们生命的重要物质,水是一种无色、透明和无味的液体。

大有学问,科学家也不完全知道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 天天要闻

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


读过物理和化学的也都知道,水是一种化合物,由氢和氧组成,化学式是H20。而从科学方面去研究水,还要回溯到16世纪。

大有学问,科学家也不完全知道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 天天要闻

水分子示意图

16世纪,一位著名的医生帕拉塞斯,他描述过铁屑与酸接触的时候有一种气体产生。

17世纪,比利时著名的医疗化学派学者海尔蒙特,他也曾经偶然接触过这种气体,但是他并没有把它收集起来。

18世纪,1766年,卡文迪许向英国皇家学会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这个报告的名称是人造空气。实验讲述了他用铁锌等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相互作用,制得了一种易燃的空气,并且是用排水集气法把它给收集起来进行研究。

他发现了一定量的某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各种酸作用 都会产生气体,而这种气体的量是固定的,与酸的种类,浓度都无关。

还发现这种气体与空气混合之后,如果点燃会发生爆炸,更有意思的是与氧气化合,居然还能生成水。

所以就很容易想到,水一定是可以分解成氧气和这一未知气体两个部分。不过卡文迪什普利斯特里一样,仍然坚持认为水它是一种元素,用易燃空气来称呼这种新的气体。

1782年 拉瓦锡重复了他们的实验,并用红热的枪筒分解了水蒸气,明确提出了正确的结论。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由氢和氧组成。

大有学问,科学家也不完全知道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 天天要闻

拉瓦锡的氢燃烧器

直到这个时候,人类才终于知道了水它本质上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 今天的主题我们说的是水从哪里来的,还需要再补充一下:氢和氧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2、氢和氧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现在我们都知道氢是元素周期表上的头号元素,在宇宙刚刚形成的时候,他是最先出现的化学元素。

氢原子他到底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但当宇宙大爆炸后不久,温度高达几十亿开,产生的都是基本粒子质子也只是刚刚合成,直到宇宙降温到3000开,宇宙温度稍微低了些,这时原子核与电子才可以组合到一起。

大有学问,科学家也不完全知道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 天天要闻

宇宙大爆炸想象图


大爆炸70万年之后,原子终于诞生了,氢元素也就诞生了。

然而还要在往后过大概4亿年左右,引力的作用才占据上风,恒星才终于形成。

3、恒星的内部机制

恒星内部的热核反应主要有两种,一种的称为质子-质子反应,另外一种难称为碳氮氧循环

质子-质子反应相对来讲比较好理解。就是两个质子,也就是氢原子核相撞,聚合成了氦原子核。随之释放出来的,有光和能量。

大有学问,科学家也不完全知道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 天天要闻

太阳无时无刻发生着核聚反应

我们太阳内部,主要就是这种反应,但是实际上这个过程更为复杂一些。

总共投入的,是四个氢原子核,产出一个氦原子和两个正电子、两个中微子,还有三个光子照到我们身上的阳光,就来自于这个反应。

另外一种碳-氮-氧循环,反应的投入与产出的物质与质子-质子是一样的。

但是这里呢多了几个中间环节,看作为催化剂参加反应,而氮和氧只是中间的过程产物,所以说了半天讲还是没有作为产物出现。

作为主序星来说,最主要的能源产生机制就是氢-氦热核反应。只有当恒星演化到后期温度达到1亿开以上时,氦也将被点燃,成为新的燃料,这就叫做氦燃烧。

氦核与氦核聚变产生了铍核,第四号元素,铍与氦,会继续反应生成碳。六号元素碳与氦再反应生成氧,所以氧元素终于产生了。随后还会产生更重的原子核,直到铁,那个时候,恒星离死亡就不远了。

最终会在壮烈的超新星爆炸中,将这些烧完的和没烧完的物质全部抛向四周。

大有学问,科学家也不完全知道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 天天要闻

超新星爆炸


如果宇宙没有第一代恒星,那就不会有咱们太阳系。其实太阳就是第二甚至是第三代恒星。

我们现在知道宇宙的年龄大概是138亿岁,而直到50亿年前,在银河系当中,一团巨大的气体,尘埃云才最终演化成了太阳,以及我们的太阳系。

大约到了4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八大行星的出现。最早的地球,只是岩石和冰块的简单聚合体。

4、地球诞生

随着地球质量越来越大,自身引力也不断增大,随后就开始收缩。这种收缩会提升内核的温度,同时也是内部的那些放射性的元素会不停地发生衰变,也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大有学问,科学家也不完全知道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 天天要闻

原始地球想象图


这些热量足以使整个地球处于熔融状态。此时,密度大的物质就会往下沉,形成了地核,而轻物质上升,形成了地幔地壳的这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天空还时不时有各种陨石砸下来。

火山活动在这时候显得非常的重要。因为喷发出来的,不仅仅是岩浆,还有此前太阳系原恒星盘当中,粘合在一起的冰块。

这时候地球表面温度是非常高,超过沸点所以水只能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于原始的大气中。

而天上掉下来的陨石,如果个头较小,那么在地球浓密的大气中就已经燃烧殆尽,而它所携带的水冰自然也就被释放出来,进入了大气,继而化作水蒸气。

如果是个头较大的撞到地球上也会产生巨大的热量释放出水蒸汽那由于温度足够高啊,只要是一星半点儿的水暴露在地球大气或者是地球表面,他都会变成水蒸气储存在大气当中。

整个过程大概有4亿年之久。地球内部的温度也逐渐降低,地壳逐渐的冷却。气温降低到沸点以下,水蒸气终于有机会凝结成雨滴。

5、地球上第一场雨

地球上终于下起了第一场雨。然而,这一场雨,竟连续下了千万年之久了,最终,形成了最 原始的海洋。

大有学问,科学家也不完全知道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 天天要闻

一场1000万年的大雨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在连续千万年的大雨过后,地球开始稳定了,但是天空依然不平静。

天空中的陨石、冰块等,在太阳系刚刚诞生的时候,就已经在这一片尘埃中存在了,由于各个天体的影响,他们不断地受到行星引力的影响,落入了地球范围。直到现在,每年还有不少陨石以流星的方式落入地球。

科学家估计,这些陨石每年会给地球增加20万吨的水。也就是说,现在地球上的水,依然 还是在增加着的。

地球上的水它到底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古老的迷,其实到现在他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呢我们现在其实已经可以通过多条线索,逐渐地把这张打乱的拼图拼回接近完整的状态。

第一代恒星以超星星的方式壮烈地结束其光辉的一生。恒星物质在剧烈的爆炸当中抛到星际空间,形成了星云,其中就包含了氢氧碳氮等各种元素。这些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地球,包括其他的行星。随着地球上的地核、地幔、地壳的形成,高温高压熔融状态的岩石释放出了水蒸汽,并且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又留在了大气中。随着地球温度的降低,凝结成了水滴下起了旷日持久的大雨,最终形成了原始海洋。再加上陨石、彗星坠落成为水。成为地球上尤其是地球表面液态水的重要补充。最终,形成了现在地球上的水。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相比AI,我们更期待人类的回复;生活方式工业化与炎症性衰老相关?埃及祖先的新线索 | 一周论文新鲜读 - 天天要闻

相比AI,我们更期待人类的回复;生活方式工业化与炎症性衰老相关?埃及祖先的新线索 | 一周论文新鲜读

关注+星标,好搭档不错过7.7本周值得读来自《自然》旗下期刊的新近发表,我们为您精选呈现。1. 将AI回复标记为人类回复能增强同理心2. 并非所有人群的衰老都与慢性炎症相关3. 古DNA揭示埃及祖先4. 拟态是否成功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心理学 | 将AI回复标记为人类回复能增强同理心Comparing the value of perceived human
全新影响因子!科研人必备《期刊手册》 - 天天要闻

全新影响因子!科研人必备《期刊手册》

开放科学(Open Science)是透明、值得信赖、且可供所有人使用、重复使用并借鉴的科学,它能带来更快、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以及更为广泛的益处,而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这一切的基础。以OA形式发表研究,也能为研究人员和作者带来影响力和可见度等诸多益处: 金色OA具有更大程度的引用优势,更多的使用量和更广的影响范...
深度科普:光飞行一光年需要一年吗?光:我只需要一瞬间! - 天天要闻

深度科普:光飞行一光年需要一年吗?光:我只需要一瞬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速度的理解往往基于牛顿力学体系下的相对速度概念。比如,当我们坐在一辆行驶的汽车上,观察到车外的物体在以一定的速度向后移动,这个速度是相对于汽车这个参考系而言的。然而,光的速度却截然不同,无论在何种参考系中测量,光在真空中
超导量子计算机关键核心设备之一:本源量子批量出口稀释制冷机 - 天天要闻

超导量子计算机关键核心设备之一:本源量子批量出口稀释制冷机

IT之家 7 月 7 日消息,本源量子今日宣布自主稀释制冷机获国际订单,将批量出口“一带一路”国家,标志着我国自主量子计算核心装备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本源 SL400 稀释制冷机稀释制冷机是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关键核心设备之一,能够为量子计算机提供接近绝对零度(IT之家注:-273.15℃)的极低温运行环境,除量子...
自然之美:布氏苇莺 - 天天要闻

自然之美:布氏苇莺

布氏苇莺:雀形目、莺科、苇莺属鸟类,属小型鸟类。体长12-15厘米,体重10-12克。其中国内主要分布于新疆以及香港,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库、水塘、溪流、沼泽等不同水域附近的灌木丛、芦苇丛以及草丛中。
超绝!夏日的沈阳!今天4时5分正式进入…… - 天天要闻

超绝!夏日的沈阳!今天4时5分正式进入……

今日4时5分 我们迎来“小暑”节气小暑,暑气渐盛虽还未到最酷热之时却已奏响了盛夏的序曲年方过半 季夏正始小暑,又称“小热”暑气蒸腾、热浪翻涌虽未到三伏极盛之时但此时的沈城已浸满了夏日的浓烈气息此时节气温飙升最高可达35℃雷雨也时常突袭闷热与
90%稀土中国掌控!美国7000万卖厂悔断肠?今我们技术卡它脖子 - 天天要闻

90%稀土中国掌控!美国7000万卖厂悔断肠?今我们技术卡它脖子

美国这会儿估计正对着空气拍大腿。20多年前7000万美元就卖掉的稀土工厂,现在想花7亿都买不回来。更扎心的是,全球90%的稀土话语权攥在咱们手里,它想造点像样的东西,还得看咱们脸色。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稀土这玩意儿,听着像土里的稀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