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所说,在我国大约有1.5亿人存在糖尿病高患病的风险,近几年也逐渐成为了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和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患上糖尿病后的并发症,当多个并发症找上门,损害是不可估量的。
糖尿病的3大误区
1、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导致的
1型糖尿病有遗传倾向,但90%的2型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哈佛大学研究显示,有家族史者通过减重10%、每周150分钟运动,可以使患病风险降低60%。遗传只是“种子”,环境才是“土壤”。
2、糖尿病是因为糖吃的多了
这是最大的认知“陷阱”,糖尿病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糖的摄入并非直接病因,但过量摄入精制糖会通过诱发肥胖等因素间接提升患病风险。
3、得了糖尿病的人寿命不长
“得了糖尿病的人寿命不长”,这是一个相当普遍且极具杀伤力的误区。许多人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便陷入深深的忧虑,认为自己的寿命已被打上折扣。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绝对。日本糖尿病学会曾开展过相关跟踪调查,在《Diabetes and life expectancy among Japanese –NIPPON DATA80》研究中,对大量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
结果显示,经过严格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的寿命差距仅在3-5年。部分高寿糖友甚至比同龄人更健康,关键在于能否避开并发症这个“隐形杀手”。
事实上,部分糖友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了长寿,他们身上往往具备以下特点:
高寿“糖友”7个特点
1、血糖控制相对平稳
尽管这类“糖友”患有糖尿病,但长期血糖水平波动较小,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能维持在相对合理的范围。
2、并发症发生较晚或程度较轻
这类“糖友”相较于其他“糖友”,一般在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时间上较晚,且严重程度较低。
3、生活方式健康规律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糖尿病患者的建议,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应占总热量的45%-60%,脂肪供能比20%-30%,蛋白质供能比15%-20%。
这类“糖友”会注重饮食均衡,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少食多餐,日常会避免高糖、高脂、高盐食物;
日常还会保持适度的身体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以此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平时的作息规律,会保证每日的睡眠充足,避免熬夜的发生,维持身体的内分泌稳定。
4、自我管理能力较强
这类“糖友”平时会主动学习或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能自觉遵守医嘱,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并记录数据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5、心理状态良好
这类“糖友”面对糖尿病不会焦虑和恐慌,会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疾病,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减少应激对血糖的影响。
此外,他们的家人也会关心和照顾他们,帮助其更好地管理疾病,提升生活质量。
6、身体综合素质较好
这类“糖友”尽管年龄较大,但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相对较好,能够耐受糖尿病及其治疗带来的负担,免疫系统功能也没有显著衰退,感染等疾病的发生率较低。
7、定期医疗
这类“糖友”他们自己本身就很重视医疗,会和医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沟通,定期地进行体检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筛查,一旦发现问题会及时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对于“糖友”来说,可以借鉴以上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你们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