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中毒”这五个字,听起来像电视剧里的情节,但它正悄无声息地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甚至近在身边。
保健品,这个词听起来总像是“安全”的代名词。包装精致,广告温柔,吃了好像就能“补这补那”,从头发丝补到脚后跟。
但真相往往不那么温柔。有些人把它当饭吃,有些人把它当药吃,还有些人,把它当万能神药吃。结果,吃出了肝损伤、肾衰竭,甚至进了ICU。
很多时候,保健品的问题不在于它“不好”,而在于“不懂”。一旦用错了方式,再好的东西也可能变成毒药。
最常见的第一类中毒现象,是肝功能异常。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一切进嘴的东西,不管是燕窝还是左旋肉碱,最终都要在那里“过一遍”。有些保健品含有复杂的植物提取物,表面看是天然无害,实则一旦超量或与某些药物交叉作用,肝脏就可能“罢工”。
这种“罢工”有时悄无声息。前几天还精气神十足,这两天就眼白发黄、食欲全无。检查一做,谷草转氨酶飙升好几倍。医生一问,原来在吃某某“排毒养颜胶囊”。
而第二类“隐性杀手”,是肾功能损伤。
肾脏不像肝脏那样“能喊疼”,它一旦出问题,往往不疼不痒。很多人以为尿多就是“排毒”,殊不知那可能是肾小球在逐渐“漏水”。尤其是含有高浓度蛋白、泻药成分或利尿草本配方的保健品,长期服用后,可能让肾脏每天像在跑马拉松,时间久了,自然就“跑崩”了。
这类产品时常打着“清肠、排毒、净化内环境”的旗号,看似养生,实则让身体“透支”。
第三个要警惕的坑,是成分叠加引发的交叉反应。
不少人一边吃保健品,一边吃降压药、降糖药、他汀类药物,殊不知,有些保健品里偷偷添加了西药成分,比如酚酞、双氯芬酸钠等。这些成分和处方药一旦“撞车”,不是血压飙升,就是肝肾损伤。
有些“通便口服液”居然含有泻药成分酚酞,高血压患者服用后,导致电解质紊乱和低钾血症,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现心律失常。
第四个常见误区,是服用时间和方式不当。
比如某些氨糖软骨素,建议饭后服用,但不少人空腹吃,结果胃部不适、反酸烧心;又比如某些“护眼软胶囊”,含有叶黄素脂溶性成分,必须和脂肪一起吃才吸收好,结果很多人喝杯白开水吞下,基本相当于白吃。
还有人图省事,把三种保健品一起抓一把吞下,这种“堆叠式服用”,不仅吸收效果差,还可能引起肠胃刺激,甚至引发药物性胃炎。
第五个深藏不露的风险,是对身体信号的忽视。
很多人吃保健品后出现口干、腹胀、失眠、皮疹等轻微反应,却以为是“排毒反应”。这种谬论一旦被信以为真,往往会拖延真正的治疗时机。
有些保健品广告甚至暗示“初期不适是身体在适应”,这简直就是拿人体当实验场。真正健康的东西,不该让身体不舒服。如果连续几天服用后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或皮肤发痒,要立刻停用、检查。
既然如此,如何才能“吃对”保健品?首先必须明确一点:保健品不是药,更不是万能钥匙。它的“保健”二字,意味着是“辅助支持”,而非“治疗疾病”。任何一款保健品,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文号里,写的都是“保健食品”,而非“药品”。
换句话说,如果把保健品当成治病的核心,那就等于把方向盘交给了副驾驶,迟早要出问题。
还有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保健品对不同人群的效果差异极大。比如鱼油,有人吃了觉得血脂降低,有人吃了反而腹泻恶心。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代谢、肠道菌群、肝酶活性都不一样,不能用“邻居吃了有效”来套用自己。
更不能盲目跟风“网红推荐”。某些“抗糖丸”、“熬夜修复胶囊”、“小分子胶原蛋白肽”,听起来炫酷,但背后往往是营销包装大于实质功效。真正含量高、配比科学的产品,反而默默无闻,因为它们不靠“造神”,靠的是“成分”。
值得特别提醒的一点是,老年人和慢病患者更要慎用保健品。这类人群本身肝肾功能代谢变慢,若再叠加保健品的负担,容易引发“慢性中毒”。例如某些“增强免疫力片”,含有高浓度锌、硒,长期服用可能引起金属元素蓄积中毒。
还有些“补肾产品”,含有植物雄激素,老年男性误服后可能出现前列腺肿大、夜尿频繁、甚至诱发泌尿系统感染。
归根到底,保健品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乱吃”。吃之前,先问三个问题:吃它,是为了什么?身体真的需要吗?是否与现有药物冲突?这三个问题,答好了,才谈得上服用的合理性。
医生最怕看到的情形,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因为“不懂”,把小问题吃成了大麻烦。本来只是轻微的血脂偏高,却因为盲目吃保健品,吃出肝衰竭,最后反倒连基础治疗都无法进行。
而最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想要从保健品中获得真正的益处,关键在于“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是别人说好就好,而是要明白自己身体的“底色”,再选择适合的“调色剂”。保健不是“补”,而是“调”;不是“加法”,而是“平衡”。
最有效的保健,其实从来不是吃什么,而是不乱吃什么。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王芳,刘敏.保健食品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4,41(02):250-254.
[2]张晓红,邹丽君,刘艳.保健品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及合理使用建议[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23,17(12):1123-1126.
[3]黄丽,陈欢,许建军.我国保健品监管现状及安全性问题研究[J].中国药事,2024,38(04):4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