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88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位年仅35岁的男子,突发脑出血,被紧急送医抢救。他平时没有明显的高血压史,也没有基础心脏病,唯一的“健康习惯”,是每天吃一片倍他乐克,坚持了两年多。本以为是在养生,结果却差点送了命。这背后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警惕。
他为什么吃倍他乐克?
男子年轻时有过几次心慌、心跳快的经历,去医院查过心电图,被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医生建议观察,不必吃药。
但他在网上查到“倍他乐克能控制心率”,于是自行购药开始服用。起初觉得确实心跳慢了,人也不慌了,就一直坚持吃。但他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身体并没有真正需要这种药。
倍他乐克到底是干什么的?
倍他乐克的主要作用,是阻断心脏上的β1受体,从而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它常被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衰等疾病,是医生常用的基础药物之一。但前提是:这些症状和疾病,必须是真实存在的,并且需要药物干预。
很多人把它当作一种“稳心药”来用,甚至有人把它当成“安神药”,这其实是对药物理解的严重错误。倍他乐克本质上是一种干预身体交感神经功能的药物,它的作用是抑制,而不是调理。
血压低,不等于身体好
这位男子长期服用倍他乐克后,血压稳定在90/60 mmHg以下,有时甚至更低。他觉得没事,甚至还沾沾自喜,觉得低血压比高血压安全。但医生指出,过低的血压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尤其在睡眠、起身、洗澡等情况下,大脑极容易因血流不足而发生血管破裂,最终引发脑出血。
更可怕的是,这种出血往往来得突然,没有预兆,等到发现,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吃药不是靠感觉,必须看适应症
倍他乐克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的药物。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版)》,它并不是一线降压药,仅在合并特定心血管疾病时才优先使用。
没有明确高血压、心律失常或心衰病史的人,不建议使用。尤其是年轻、无基础病的人群,服用后心率和血压本就偏低,再被药物进一步压制,风险更大。
这类药物的副作用并不轻。心率过慢会让人头晕、乏力,血压过低容易晕厥甚至跌倒。长期服用还可能影响情绪状态,让人感到抑郁、注意力下降。如果有哮喘或慢性肺病病史,药物还能诱发支气管痉挛,造成呼吸困难。
不是处方药没毒,而是你没用对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倍他乐克便宜、常见,副作用小,用了也没出什么事,就是安全的。甚至有些人长期购买此类药物“自我调理”,当成一种保健方式。但实际上,它是处方药,并不意味着它“安全无害”,只是意味着它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有明确适应症时,是可控的。
那位男子之所以出事,是因为把“控制心率”理解成“心跳越慢越好”,把“药物干预”当成“日常保健”,最终反而打破了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
医生强调:以下人群慎用此药
医生指出,几类人群在使用倍他乐克时必须特别小心。首先是没有明确心血管病史的健康人,其次是本身血压偏低或心率偏慢的人,最后是患有哮喘或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这类人群使用后,更容易发生低血压、晕厥、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甚至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
而对于真正需要此药的人群,也不能一吃了之。药物的剂量、时间、频率、联合用药等,都需要医生根据病情动态调整,不可一成不变,更不能长期不复查。
科普不是吓人,而是提醒你用药要有底线
很多人喜欢靠感觉判断药效,比如“吃了不难受,就是有效”,或者“别人吃了没事,我也能吃”。但药物不是保健品,它们都是通过干预身体某个通路起效的,吃错了、吃多了、不该吃的吃了,后果远比感冒发烧严重。
正确的做法,是遇到症状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即使是看似“安全”的慢病药物,也必须在医生监测下使用。
那位男子后来怎么样了?
所幸的是,他被家人及时送医,抢救成功,经过康复治疗,已经出院。但医生明确指出,他的脑出血,很大概率与长期服用倍他乐克导致的低血压有关。如果再晚一点送医,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这次事件也给他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他说:“我真的是想养生,却差点把命搭上。”
写在最后
药物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保健”的。倍他乐克不是坏药,但滥用就是坏事。任何药物,都需要一个明确前提——病因明确、症状清楚、诊断成立,再由医生决定是否使用。自己给自己开药,是拿生命做实验。
不要再因为“别人也吃”、“我感觉挺好”就随便吃药。身体的调节系统不是玩具,任何干预都可能带来代价。真正的健康,不是靠吃药维持,而是靠科学生活和专业判断守护。
参考文献: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