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失眠,用了这个“助眠搭档”,让我从重度失眠中走了出来

2025年04月02日08:44:08 健康 1526

我今年48岁,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在风吹日晒的建筑工地上已干了二十几年,日复一日的辛劳早已习惯,可唯独失眠这种折磨,一直伴随了我整整10年。

我工地活儿重,每天下班回来往床上一躺,浑身酸痛,脑子却越转越精神。记忆中,自从十年前在工地受了一次轻微事故,从医院治疗之后,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每晚再没有真正睡着过。不是深夜反复翻来覆去,就是凌晨三四点便清醒再也睡不着。

10年失眠,用了这个“助眠搭档”,让我从重度失眠中走了出来 - 天天要闻

起初我并没把失眠当回事,以为身体累一点就好睡了。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我整个人注意力难以集中,每天工作恍惚,做事心里越来越焦虑。白天爬高上下架子、操作机械机器,我时刻得高度集中精神,可晚上要是没睡好,工作中还特别容易出差错,影响了整个施工进度,我心里压力越来越大。

前几年,我开始尝试各种法子治疗失眠。从传统偏方到养生保健方法,从各种安神补品到医院开的安眠药,几乎都用过了。偶尔会好一阵子,但长久下来,药物剂量一次次加大,副作用也显现出来,头昏脑胀一整天,整个人昏沉沉的,更麻烦的是,有时停药之后失眠就更严重。

10年失眠,用了这个“助眠搭档”,让我从重度失眠中走了出来 - 天天要闻

去年年底的一次包括量血压和血糖在内的检查,医生告知我不仅存在中度的高血压,而且血糖也超过了正常范围。他很严肃地告诉我,长期的失眠对血压血糖控制非常不利。如若继续睡眠不好,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后果难以预料。

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要彻底摆脱失眠的困扰。经医生建议,我去了我们市里的一家大医院,专门看睡眠问题的专家门诊。当时医生先耐心仔细地询问了我的工作作息、饮食习惯、日常压力,以及之前服药史和身体状况,然后为我制定了针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这样慢性疾病患者更适合、更安全的睡眠治疗方案。

10年失眠,用了这个“助眠搭档”,让我从重度失眠中走了出来 - 天天要闻

他提出的建议中,其中有一项就是让我尝试一种叫做盐酸罗通定片的药物。他告诉我,相较于普通的助眠药,盐酸罗通定片镇静作用温和,并且有降低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对于失眠的同时兼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加合适。当然这种药也需要严格听医嘱服用。

起初我心里不免担心,毕竟这么多年用过的药太多了。我开始服用时很谨慎,严格按医生开的剂量。药量并不大,入睡效果却意外地平稳,不再像以前一样半夜频繁醒来,睡眠有了连续性,不再那么浅、容易惊醒。第二天早晨醒来,整个人竟然很难得地感觉精神一新,没有了吃普通助眠药后的头晕脑胀。渐渐地,我慢慢减少了对药物的担心,整个人也变得更加放松、心态也渐渐开朗起来。

10年失眠,用了这个“助眠搭档”,让我从重度失眠中走了出来 - 天天要闻

到如今服药4个多月,我的血压和血糖在药物及生活方式调整双重帮助下已经逐渐趋于正常。不光失眠好了许多,以前工地爬脚手架腿脚容易发软,现在仿佛又恢复了几十岁年轻时的精神状态,干活也更有劲头了。

十年失眠的日子,一言难尽。我想说的是,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助眠方法,不仅仅是让我从严重失眠中脱离出来,更让我能有精力,去投入生活,为家人更好的付出。人生苦短,在安静踏实的睡眠中,终于又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和热忱。

注意:盐酸罗通定片与罗通定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药物,二者疗效、用法均不同,千万不要搞混,请务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超2亿人过敏,救命的方法都在这里了! - 天天要闻

超2亿人过敏,救命的方法都在这里了!

生活在北京的温莹患有过敏性鼻炎多年,这个春季,她再次遭受过敏的暴击。3月中旬,北京市的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都超过了去年同期,柏科花粉开始大规模释放,通过皮肤和黏膜侵入温莹体内,引发她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鼻腔像被水泥封住,眼睛不停流泪,嗓子发痒
精血够不够,看眼睛就知道!中医教你一招,两个药补精生血! - 天天要闻

精血够不够,看眼睛就知道!中医教你一招,两个药补精生血!

现在很多人,虽然年龄不大,但是眼睛总觉得很难受,经常看一会东西就觉得很累,还会伴随着发干,发痒,如果你也有类似的表现,中医告诉你:可能是你的精血不足,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因为五脏精气上注于目,目受血而能视”而看眼睛的表现,就能知道精血亏损的
718斤“中国第一胖”宇宙,冲上热搜! - 天天要闻

718斤“中国第一胖”宇宙,冲上热搜!

4月4日,“中国第一胖718.8斤刷新纪录”的词条,冲上热搜。据@北京时间 消息,小伙宇宙的体重718.8斤,刷新中国肥胖体重纪录,成为“中国第一胖”。“我想到瘦下来后能到普通的商场里买衣服,然后自己开车带着妈妈去旅旅游。不管怎样,不能再胖
年轻人必须掌握的急救知识 避开九大生命陷阱 - 天天要闻

年轻人必须掌握的急救知识 避开九大生命陷阱

在智能手机、智能手环充斥生活的今天,年轻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健康”。然而,笔者在急救一线工作中发现,不少年轻人因自救互救误区陷入“生命陷阱”。过度依赖科技工具、混淆传统与现代急救方法、低估身体信号等问题,正在让年轻人付出惨痛代价。本文通过9个真实案例与科学分析,揭示年轻人最易忽视的生命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