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xin搜索无为心理专栏关注
有些来访者在讲座里听过我的一个症状:如果“死了”又活过来时,发现已经被深埋于地下或已置于要火化的炉膛内,那要怎么办?
咨询时提到这个症状,我提示来访者:“我的这个症状和你担心的‘万一’是不是如出一辙?”
而来访者的反应通常是:“老师,你这个症状太离谱了,怎么可能啊,就算可能也概率太小了,你恐惧什么?可我恐惧的是很真实的,真实于我总觉得有可能发生。”
当我问TA:“你担心的事情概率大吗?是不是当你陈述给其他人时,得到的回复也是‘你担心的几乎不可能发生,这幺小的概率你怕什么?’”
来访者哑然。
我们往往觉得自己的症状是最痛苦、最难治的,觉得自己的恐惧担心很有道理,而对应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至于别人的“怕”则相当可笑,“那有什么值得焦虑恐惧的?”
“以自我为中心”是康复的大忌,森田先生讲过这一点。
“我最痛我最苦,我的症状最无药可救”,好像没有这个特殊护身,就没办法证明自己的独特。反复默认和强调这一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典型的体现。
说它是康复的大忌,并不是因为共情不到位。而是,当你始终特殊化自己和症状时,你就没办法离开以自我为中心的关注点。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来访者总抱怨“我怎么总是无意识地在关注症状?”
是无意识的吗?不是。关注点的固着更多源于长期以来“以自我为中心”这个特质。
当“以自我为中心”时,就很难客观公正地去审视事物的合理性,因为主观想象替代了客观事实。
“我觉得会发生”“我认为很有可能”便成功植入了你的思维模式里。
这就是症状的控制能力,它操控着你对事实的判断,左右着你对真假的辨别。
“为什么其他人都觉得我恐惧的不可能发生?”
“我觉得我担心的万一像一万,为什么在别人眼里的小概率在我眼里像将要发生的事实?”
为什么?你被症状控制了。
怎么能不被它控制?一下做不到,我们先离开“以自我为中心”再说。
只觉得自己的苦是苦,只认为自己的痛更痛,这样的心态决定了你的状态,关注那个症状最严重的人——自己,掉进那个最恐惧的万一——症状。
如果让大家展开辩论,我相信每位迫友都能列出大量的论据来支持“我的症状最特殊”这个论点。只是,你所列举的论据是病态的,是不良思维模式下的产物,更不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呈现。
有些改变是需要通过主动学习或被咨询师指导来实现的。
走出以自我为中心是心态上的脱离,并不只是“我懂得同情了”“我学会共情了”“我理解别人的痛苦了”这样简单的意识层面的转变。
“会不自主地关注症状”源于长时间陷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怪圈里,打破这个怪圈则需要你不断地觉察,一次一次的通过行动与症状划清界限。
如果你学习了森田疗法,如果你知道怎么做,那么希望你持之以恒地走向新世界。
如果你还无法凭自己的力量突破重围,那么,我来帮你捋清乱象,走出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