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问答
01
问题:每一项干预活动,只能训练孩子某个单一方面的能力吗?
回答:不是
在儿童的教育训练活动中,只要是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参与的活动,并没有哪一个活动或训练可归类为单纯的认知或单纯的社交,即通常都是综合能力的训练,某一个活动可能认知方面的元素相对多一些,另外一个活动可能社交的内容相对多一些。
举例来说,爸爸和孩子一起玩抛接球游戏,是以运动和感知觉为主的训练,但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着你来我往的社交性质,孩子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球的认识,例如“球是有弹性的、球是有气体的玩具、球可以用来拍”等都是属于认知的范畴。
因此请牢记,每一项教育训练活动都可以教会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关键是看家长或老师是不是能够意识到这些不同元素的存在,根据孩子的状况适时将教学要素抽提强化出来加以关注,从而促进孩子的能力全面发展。
02
问题:培养孩子沟通主动性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回答:及时回应
及时回应孩子做出的任何一种沟通方式,如肢体,表情、声音、语言,向孩子表明“你的沟通有了结果哦”,是培养孩子主动性的最好方式。
例如,当孩子向我们表示亲近时,我们也马上说“我也爱你”并拥抱他一下;当孩子表示想要某个东西时,我们可以问“你是想要那个牛奶吗”我们并不需要把东西也递给他,只是告诉他我们了解了他的想法。
这样会让孩子对世界有“控制感”,愿意通过沟通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03
问题:让孩子选择“要哪一个”的时候,他想都拿走,是不是说明他很聪明?
回答:不一定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这种反应是不恰当的。很有可能是孩子并没有理解“选择”的意思。这个时候家长要进行辅助,帮助孩子完成“选择”。
选择式的提问可以丰富沟通的方式,增加沟通回合。家长可以双手各拿一个孩子想要的物品。为物体命名(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来,例如不认识物体,可以为物体命名:不会辨认大小,则可以用大小命名),询问孩子要哪一个,并等待孩子的回应。孩子的回应可以是口语或者非口语的(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家长想训练的目标来)。
04
问题:为什么“社交”这么难教?
回答:内容太广泛
儿童的社交行为的学习内容是广泛的。主要包括:一日生活的健康卫生行为(如有规律地生活起居、讲卫生、平衡膳食等):对人的礼貌行为(如礼貌言语、礼貌动作等);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互动行为(如何与人熟悉、如何进入游戏群体、如何解决交往中的纠纷);亲社会行为(安慰他人、帮助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捐赠等);公共道德行为(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活、不乱丢东西、看红绿灯过马路等)。
内容广泛,加上社交没有特别固定的“模式”,容易受环境影响,所以教导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