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也可以说是赤子之心,孩童的纯真就是天性,是那个不分善恶,好坏,没有欲求,观察事物只是观察事物而没有臆想,思考的初心。天性是属于他所有的东西。天性既不会丧失,也不会改变或受到伤害。个性是人所学得的东西。个性是那些不属于自己而披在身上的外套。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就像夏天和冬天的衣服,它会丧失也容易受损。
首先必须说,天性是人身心构造的基础。比如,某人记忆力好,某人对数字非常敏感,某人有语言天赋,某人有凝聚力等。而教育正是这个目的,这也是为何不能过早地让孩子接受教育,必须让孩子释放天性和维持天性,而大人要做的是发现每个孩子的天性而加以引导和扩大。但可惜,现代的教育是扼杀天性而培养成了千篇一律的所谓的人才,或者培养成了父母或社会想要的人才。只有一些幸运儿碰巧走上了符合自己天性的道路,而这些幸运儿都成了顶尖拔萃的社会精英。
个性就是人以某种方式所学得的一切,在日常语言中,称之为“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学习。在多数情况下,潜意识地学习是指模仿。事实上,模仿在个性的建立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称之为所谓的“学来的嗜好”,也是指各种人为的好恶,这一切都是由模仿、现象、知识、经验而附着学来的,就像商家在宣传产品时附上的养颜、去火、除痘等口号。这些人为的好恶,在人生中也扮演了极重要且极不幸的角色。
人的天性喜爱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而嫌恶对自己有害的东西。但是,唯有在天性支配个性的时候,人才这样。天性本来就应该支配个性,这时人才健康、正常。当个性开始支配天性时,即当人变为较不健康的时候,他就开始喜爱对自己有害的东西,并嫌恶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于是就有了人长大了也变了的说法,也有了假面人生的活法,就有了被欲望蒙蔽心灵的险恶。于是就有了很多人生标签,这个人花钱大方,这个人虚伪狡诈,这个人贪财等等社会乱象。于是社会就像城市里的小河,有污水,有生活垃圾,有污臭还有鱼。
正常的话,本质必须支配个性,这时候个性才会有裨益。但是,要是个性支配本质,这就会产生许多各式各样的不良后果。
但身在社会难免需要个性。社会发展到至今,已经被有权或有钱的人改变,就像礼仪、身份、名誉、奢侈品一样,你可以在至今独处时保持天性,但只要融入社会,要做的只有顺从,因此,一个人不能只有天性而没有个性。不过,天性与个性必须平行成长,其中一个的成长不得超越另一个。
天性的成长超过个性的情形,在未受教育的人们身上体现较多。这些所谓单纯的人,也许是好人,甚至也很聪明,但依然面临着没有发展所需的环境的窘迫。就像一个好的初创公司,虽然创新了一款产品但没有资金和人脉资源的支持,就会夭折。太注重于竞赛则会减弱天性的成长。所以,天性在社会上成长的沃土很少,不能像个性发展那样肆意增长。
个性成长超过天性的情形,常常可以在较有教养的人身上看到。在这些情况下,天性还停留在半生长或半发展的状态中。娇惯、溺爱甚至所谓的规划都将助长个性的发展,狂妄、自大、眼高手低就会出现在人身上,因此,老子才会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富贵人家也意识到这点,于是让孩子从小过俭朴生活以保持天性的增长。
就是说,个性发展得太快又太早,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天性几乎就不再发展了;结果我们看到一些男女,外表看来近乎成人,他们的天性却只有十岁或十二岁。很多人都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可以说,都是在压抑自己的天性。大多数情况下,是社会改变人,而不是人改变社会,就像挤地铁一样,你无法选择,只能被后面的人推着进入牢笼,你唯一能做的是挣扎着前行及抱怨。
之所以说天性的重要性,你可以说那是你的天命,是你喜欢要做的事,也可以说,要做的事会让你开心。人体就是一部机器,而这个机器又由不同的机能中心所控制,保持天性可以很好地认知自己,而认知自己才能发挥所长并在社会上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