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途中,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多年战斗之后终于取得伟大胜利。
此时的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但是仍然有个别省份被蒋介石的残余势力所控制。
已经退守台湾的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妄图以重庆为据点,固守西南地区,而靠近西南地区又占据天险的海南岛,就成为了他们的一个绝佳的避难所。
而夺取海南岛,也就成为了解放军的重要目标......
当时的海南岛隶属于广东省的管辖范围,与大陆之间隔着琼州海峡,面对解放军的进军广东,时任国民政府广东省政府主席薛岳于10月12日从广州仓惶逃往海口,开始在海南岛部署防御,企图在这里负隅顽抗。
1949年10月17日,就在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解放广州之后的第三天,毛主席就已经开始谋划解放海南岛的作战计划。
不久之后,第四野战军于12月17日向毛主席发送一份电报,初步制定了进攻海南岛的作战计划:
“以四十三军及四十军共两个军准备攻琼崖(海南岛),其具体参战兵力及时机,待尔后再定。”
此时的毛主席刚刚抵达苏联,正在对苏联开展长达两个月的访问。
对于第四野战军发来的作战计划,毛主席并没有立即回复,他对着海南岛的军事地图反复思考,陷入了一阵沉思之中。
原来,就在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正在筹划进攻海南岛的时候,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的九千多兵力在金门战斗中面对四倍于己的敌人,激战三个昼夜之后全军覆没。
金门战斗的惨痛失利,就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毛主席的心里,他反复思考着进攻海南岛的每一个细节,绝对不能步金门之战的后尘。
经过一番思考,身在苏联的毛主席给第四野战军回复电报,同意以第43军和第40军攻打海南岛。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在电报当中特别提出,务必要吸取金门战斗的惨痛教训,做好战斗之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对于蒋介石来说,解放军在金门之战的失利,让他看到了凭借海南岛顽强抵抗的一线希望。
于是,蒋介石马上给薛岳发送一份电报,任命他为海南防卫总司令部总司令,负责统一指挥驻守在海南岛的军队,务必要挡住解放军的进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海南岛。
当时,海南防卫总司令部下辖五个军的兵力,共计约10万余人,还配备了50多艘各类舰艇和45架飞机。
那么,薛岳应该怎样排兵布阵呢?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薛岳开始凭借海南岛四面环水的天然屏障,以及海军和空军的优势,精心布置一张“海陆空立体防御”的大网,企图长期固守海南岛。
薛岳
然而,对于解放军来说,渡海作战可是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全新战役。
为了歼灭盘踞在海南岛上的敌人,按照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第四野战军很快就确定了渡海作战的部署:
“以第12兵团第40军和第15兵团第43军两个军,配属加农炮、高射炮各一个团,以及工兵一部,共十余万人组成渡海作战兵团,集结于雷州半岛,由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赖传珠、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统一指挥。”
邓华接受命令之后,开始积极准备解放海南岛的战前工作。
与此同时,薛岳也在研究部署海南岛的军事防御方案,他下令在海南岛沿岸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将军队划分为环岛的四个防卫区,组成所谓的“海陆空立体防御”。
邓华
薛岳认为,自己构筑的防御体系一定能够阻挡解放军的进攻,并且将其命名为“伯陵防线”。
很快,邓华指挥的十万余人的渡海作战兵团集结在了雷州半岛,与对岸的敌人隔海相望,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可是,面对琼州海峡这片波涛汹涌的大海,渡海作战兵团虽然打了无数次陆战,但是海战还是首次,大家都纷纷产生出了前所未有的顾虑。
而且,渡海作战兵团的战士大多都是来自北方人,他们不识水性,对渡海作战产生了畏惧心理。
为了克服这种畏惧心理,邓华花了许多精力和时间,对战士们进行深入的思想动员。
与此同时,渡海作战兵团还开始大量征集船只和船夫,研究“如何在海上对付敌人的军舰和飞机”的办法,并且进行了海上训练。
在海上训练的过程当中,邓华要求每一个战士都要掌握划船、拉帆的技能,这样就能确保渡海作战的船只犹如“浪里白条”一样,自如地行驶在海上。
但是,受到海上风浪的影响,战士们在海上作战的时候,射击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邓华还让大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海上射击训练。
在白天,由于敌人的飞机都会在海上进行巡逻,战士们只好晚上训练,通常一训练就是一个通宵。
渡海作战兵团在渡海作战方面还是首次,没有任何海上作战经验,战士们在训练过程中一时无法适应船只的左右摇晃,许多人都出现了晕船的情况。
由于晕船,战士们呕吐不止,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作战能力。
见此情景,邓华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模拟海上渡船的场景,在空地上搭了很多秋千,利用荡秋千的方式让战士们逐渐适应海上的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战士们几乎都可以熟练地游行在海中,完美克服了晕船带来的困扰。
关于当时的训练情景,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副司令员兼第40军军长韩先楚曾经写下了这样的短句:“滩头、海上到处是课堂,打秋千、走浪桥、练摇橹、学掌帆!”
邓华
渡海作战兵团的十余万将士,正式以韩先楚笔下的这种精神状态,为解放海南岛做着充分的战前准备。
在当地渔民的帮助之下,战士们迅速掌握了在海上乘船、游泳和打仗的本领。
然而,此时的渡海作战兵团还要面临一件更加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上哪里寻找渡海作战所需的大量船只”。
众所周知,船只才是渡海作战的关键,如果没有足够的船只,解放海南岛就成为了一句空话,解放军之前所做的所有训练和准备也就是白费了。
当时,雷州半岛的船只大部分都被薛岳临走之前下令销毁,或者带往海南岛,找不到船只,这让邓华一时间犯了难。
经过一番征集,渡海作战兵团仅仅收集到400余艘大大小小的木船,这些木船都是渔民出海打渔使用的,而且还需要手动划桨。
为了给渡海作战兵团筹备足够的船只和机器,在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的协助下,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政治委员陈沂携带几百万银圆来到香港,准备购买船只和机器。
然而,陈沂的行踪很快就被敌人的特务发现,导致他这次购买船只和机器的计划功亏一篑。
无奈之下,陈沂也不想空手而归,他想方设法购买了一批防晕药、罗盘针和救生圈等物资,成功带回了雷州半岛。
既然无法从外界购买船只和机器,那么渡海作战兵团需要的船只应该怎么解决呢?
对比,第四野战军与毛主席多次发送电报,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最终决定:自力更生,大量征集和改装木船。
于是,广东省支援前线司令部灯火通明,七个调查登记与征集工作组不分昼夜走街串巷,全力征集村民的船只,有一部分村民甚至把船只隐藏了起来。
在调查登记与征集工作组的耐心开导之下,村民都自愿把船只献出来了,
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渡海作战兵团很快就征集到了一千多艘木船,这也让战士们看到了解放海南岛的胜利曙光。
然而,邓华发现,这些征集到的船只大多都是伤痕累累,他马上从第40军和第43军当中抽调出来一批具有修船技术的战士,组建起了一座修船厂,还雇请了当地造船修船手艺精湛的船工,负责在修船厂担任指导。
经过一个月的昼夜抢修,那些伤痕累累的木船已经变得焕然一新。
但是,毕竟木船的运载能力有限,速度全靠手动划桨,而敌人则是有军舰和飞机,所以必须要有移动速度更快的机器木船,才能有效躲避敌人的追击。
因此,必须要对这一千多艘木船进行改造,给它们加装上机械动力。
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之下,渡海作战兵团从拆卸旧船开始学习,给木船一个一个的安装上机器动力,从手动划桨的缓慢行驶,瞬间变成了每小时航行二十多千米的机器木船。
韩先楚
在木船改造成为机器木船的过程当中,韩先楚也投入了大量精力,花费了大量心血,他经常亲自来到修造厂,了解面临的实际困难,与大家一起并肩劳动。
在韩先楚的带领之下,第40军成功改装了上百艘木船,而且还造出了15艘土炮艇。
第40军和第43军以此作为基础,还组建了护航船队,为解放军渡海作战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经过木船改完之后的土炮艇,用木板和沙袋进行加固,并且安装上了重机枪和山炮,以及57毫米和37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就是这些土炮艇,在后来穿越琼州海峡的时候立下了大功。
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面,渡海作战兵团一共征集、修理和改装了木船达到2000多艘,动员参战的船夫4000多人,还培训了6000多名水手。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数万的解放军运往海南岛实施登陆作战。
不仅如此,广东省支援前线司令部还派出了一大批干部分别前往各县,大力开展筹集粮食和筹集善款的工作。
除此之外,第四野战军后勤部也派出一百多名干部,协助广东军区进行进攻海南岛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
经过将近三个月时间的不解努力,解放军总共动员了多达96.6万老百姓参与支援前线的工作,并且修复了长达3264千米的公路、96座桥梁和6个渡口,征集了3750万公斤的粮食,筹集了100万银圆的款项。
这些战略物资足以支持渡海作战兵团至少一年的需求,极大保障了部队的需求。
直到这个时候,解放军攻打海南岛的战前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一场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