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昼夜弹300架飞机,福建舰电磁弹射强在哪?央视专家告诉你答案

2025年05月28日15:13:04 军事 1137

根据老牌军事专家杜文龙央视节目上介绍,我们的电磁弹射能够做到每昼夜270-300次,而对应的蒸汽弹射为150架,滑跃起飞则为50架左右。这么看来,电磁弹射的效率起码是蒸汽弹射的1.8-2倍,这可以说是性能出现代差。非常庆幸,我们有了电磁弹射技术,让科技掌握在了文明手中。不然仅靠滑跃起飞方式的航母,很难完全保障我们的利益。

一昼夜弹300架飞机,福建舰电磁弹射强在哪?央视专家告诉你答案 - 天天要闻

其实航母的三种起飞方式各有优劣。

滑跃起飞

滑跃起飞优势在于成本低,结构简单,附属设备少,不会占用航母甲板下的空间。且对航母本身来说技术门槛低,只是对舰载机要求较高。

其劣势在于,需要给飞机起飞大迎角,甲板前段上翘,导致其附近位置无法布设停机位,影响甲板调度。

同时,由于甲板只有一个,就算设置多个起飞位置,也无法同时起飞多架舰载机,最多可以做到交替起飞,出动效率较低。采用滑跃起飞的方式,飞机无法满油满弹起飞,且在起飞过程中加力全开本身就消耗了一部分燃油,对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影响较大。此外,滑跃起飞需要飞机和航母同时地板油,对舰载机发动机使用寿命和航母使用寿命都有一定影响。

一昼夜弹300架飞机,福建舰电磁弹射强在哪?央视专家告诉你答案 - 天天要闻

蒸汽弹射

蒸汽弹射优势则在于出勤效率相比于滑跃起飞明显提升,搭载四个蒸汽弹射器的尼米兹号曾在一次演习中,四天内出动771架次舰载机,平均一昼夜达到192架。

且舰载机可以满油满弹起飞,直接由弹射器提供起飞速度。除此之外,蒸汽弹射器可靠性较高,服役多年以来未出现过频繁的故障事件。在2009年,尼米兹号航母的一号蒸汽弹射器还完成了十万次弹射的记录,可靠性非常好。

一昼夜弹300架飞机,福建舰电磁弹射强在哪?央视专家告诉你答案 - 天天要闻

但蒸汽弹射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受制于航母动力系统,导致其出动效率无法再继续增长,没有了继续发展的前景。蒸汽弹射器的蒸汽来源于航母蒸汽涡轮机的锅炉,每弹射一次,蒸汽涡轮机锅炉就泄压一次,泄压意味着航母减速,减速则无法提供足够速度的甲板风。以尼米兹级为例,当其以30节的速度开始弹射,连续弹射8架舰载机之后,因为锅炉泄压,速度会下降到22节。这个时候必须停止弹射,给锅炉蒸汽增压,不然提供不了足够速度的甲板风,舰载机起飞会摔进海里

一昼夜弹300架飞机,福建舰电磁弹射强在哪?央视专家告诉你答案 - 天天要闻

电磁弹射

电磁弹射优势多多,其结构简单,不需要依靠动力系统直接供能,弹射出动效率超级高,只要有足够的电,那就能一直弹。而且对舰上的附属设备要求低,不用像蒸汽弹射系统系统和动力系统连一块,只需要布设供电和搞定储能就可以用,维护成本相对要低很多。

一昼夜弹300架飞机,福建舰电磁弹射强在哪?央视专家告诉你答案 - 天天要闻

性能上没有明显缺陷,主要缺陷在于新技术问题多,技术门槛超高,高到美国人虽然走在前面但是依旧还没彻底玩明白。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问题闻名世界,搞的美国人满头包。

还有就是耗电量大,是个超级电耗子,因为弹射器需要瞬间释放大量能量,所以对储能装置要求非常高。美国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器频繁出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采用飞轮储能,没彻底搞定就匆匆上舰。

一昼夜弹300架飞机,福建舰电磁弹射强在哪?央视专家告诉你答案 - 天天要闻

‬结语

从央视报道来看,我们已经彻底驯服了电磁弹射这匹性能出众的野马,昼夜弹射出动300架次,四天就是1200次,已经远超目前美国主力航母尼米兹级的出动效率。而且福建舰还是常规动力航母,没有可以几乎无限发电的核反应堆。这说明我们已经完美解决了发电和储能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是后来居上了,虽然比福特级来得晚,但是福建舰电磁弹射的综合性能和可靠性都走在了前面。

一昼夜弹300架飞机,福建舰电磁弹射强在哪?央视专家告诉你答案 - 天天要闻

这事儿还真是魔幻。尼米兹级是1975年服役,50年前的航母,我们追了这么久超越了美国人50年前的水平本来没啥好庆祝的。但是魔幻就魔幻在美国依旧保持着50年前的水平,在原地等着我们。本来还以为福特级牛哄哄,体量和性能都要独步全球了,结果其引以为傲的电磁弹射器命途多舛,至今未能彻底解决爆发的各种问题,估计其真实的弹射出动效率,怕是还赶不上现在稳定工作的尼米兹级航母的蒸汽弹射器。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交通科研老兵:冻土变“芝麻糊”,如何在“芝麻糊”上修路是非常大的挑战 - 天天要闻

交通科研老兵:冻土变“芝麻糊”,如何在“芝麻糊”上修路是非常大的挑战

5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来自交通领域的代表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勇当开路先锋”与记者见面交流。在见面会上,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副主任田波分享了一段在高原上搞科研时的难忘经历。当时由于临近春节找不到帮手,他们只能自己搬运砂石料和水泥。“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