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巴西总统卢拉结束对中国的国事访问后,专机在归国途中特别经停莫斯科,并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了一场备受外界关注的元首通话。
早在前一日,卢拉在北京与中方共同发布的《中国巴西关于乌克兰危机联合声明》中,再次强调“尽快开启俄乌直接对话”的立场。这份声明被外界视为中巴推动和平进程的“路线图”。
次日,卢拉在离开中国前的记者会上透露,他原计划在返程时经停莫斯科,当面劝说普京出席15日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俄乌谈判。他甚至用轻松的口吻说:“我会直接告诉普京同志——去伊斯坦布尔谈谈吧!”
巴西总统卢拉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克里姆林宫14日公布的俄方代表团名单中,普京并未在列,取而代之的是俄总统助理梅津斯基等官员。尽管卢拉在通话中重申“巴西愿为促进俄乌相互理解提供一切必要合作”,但俄方以“技术原因”为由婉拒了卢拉的建议。
在与卢拉的通话中,普京对中巴关于和平的努力表达了感谢。克里姆林宫通报称,俄方“真诚感谢巴西和中国为寻找解决方案作出建设性贡献”。这种表态并非偶然——5月10日普京提出新和平倡议后,中巴是首个公开支持的全球南方国家组合。
俄罗斯总统普京
然而,感谢的背后也藏着现实考量。俄乌冲突持续超过3年,俄罗斯在国际社会承受着巨大压力,中巴的斡旋为其提供了打破孤立的突破口。普京在通话中强调“必须消除冲突根源并保障俄罗斯安全利益”,暗示俄方底线未变。而卢拉要求普京亲自谈判的提议,或许触碰了俄方“领导人直接对话需以成果为前提”的潜规则。
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谢尔盖·卡拉加诺夫就分析称:“普京若此时现身谈判桌,可能被解读为示弱,反而削弱俄方筹码。”
中巴联合声明中“团结全球南方”的表述,揭示了这场斡旋的深层逻辑。2024年9月两国发起的联合国“和平之友”小组,已吸纳超过60个发展中国家。这种机制化合作赋予中巴双重角色:既是俄乌冲突的调停者,更是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代言人。
中巴关系
巴西学者费尔南多·布兰科指出:“全球南方的集体发声正在改变危机调解范式。过去由美欧主导的‘制裁施压’模式,正被‘对话促和’的新路径取代。”这种转变在俄乌双方的反应中可见端倪:乌克兰外长主动联系巴西提出停火建议,而俄罗斯副总理戈利科娃公开引用中方的文章,强调“战略协作的坚韧性”。
然而,斡旋之路并非一路坦途。美国虽未直接反对中巴倡议,但其“稀土换和平”提案暴露了利己主义动机。欧洲则陷入矛盾:既无力独自支撑乌克兰,又不甘将主导权让渡给美国乃至全球南方。法国《世界报》评论称:“当卢拉用‘同志’称呼普京时,布鲁塞尔的外交官们正在为如何既不得罪美国又不得罪南方国家而头疼。”
另外这场15日举行的俄乌高层谈判能否成为冲突结束的转折点,仍取决于三重变量。俄罗斯的战略耐心,俄军在哈尔科夫攻势放缓可能预示谈判策略;全球南方国家如南非、埃及可能推动第二轮斡旋,将中巴支持转化为具体行动;美国的角色变化,特朗普的竞选承诺与中巴目标可能有共同点,若美国调整策略,可能为和平带来新机遇。
最后,巴西总统卢拉虽未说服普京亲赴谈判桌,但中巴联合声明中“公平、持久、有约束力”的和平愿景,正在撼动美西方主导的旧秩序。这场未完成的劝和之旅,或许正是多极化时代最生动的注脚。